(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浙江衛視作為衛視綜藝王者之一,從引進韓國競技類綜藝節目《Running Man》的飽受爭議到不斷進行的本土化改良創新,堅持傳遞社會正能量,一步步將“撕名牌”的經典游戲發散到社會中的普通團隊。相對穩定的受眾和已成型的“兄弟團”綜藝團隊形象已經證明了引進節目的本土化試驗成功了。
選秀類節目打開了我國綜藝真人秀的大門,在之后的綜藝節目市場競技類節目依舊是熱度不退。只是競技的內容和競技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將“演技”作為“pk”的主要內容。在流量當道的市場選擇中,能夠勇敢站出來接受考驗的演員已經是值得褒獎了。但如果真的被這樣的觀念占領,那影視劇市場的底線只會越來越低,流量劇流量明星在粉絲的保駕護航下無從進步,最終只會被新的流量創造者替代。長此以往,年輕人失去的是自己的精神偶像,而中國影視行業失去的會更多。本文討論《我就是演員》的節目形式、節目意義,并將對節目內容簡要分析。更期望她不僅是一檔成功的原創綜藝,同時也是好演員的試金石,影視行業從業者也能通過這檔節目發掘好演員為行業發展貢獻真正的力量。
從第一季《演員的誕生》到第二季更名為《我就是演員》,名稱的改變體現出浙江衛視節目中心在第一季節目收官后的反思和對節目初衷的再次考量。參與選手基本以專業演員為主,因此“誕生”這個主題不是很符合節目的核心內容,演員們參與節目一方面考驗演技,另一方面也是接受專業評審團隊的針砭。因此,這是一個通過舞臺與影視化創作過程證明自己“就是演員”的節目,節目也在播出的過程中接受了外界對于節目的反饋,最終對節目內核與節目價值更加明確清晰。
兩季在賽制內容沒有太大變化,仍維持每期三組競演選手,除固定影視片段演繹外,導師還可出題,選手進行即興表演。小組勝出選手與導師進行影視化拍攝競演,勝出者進入分組賽,分組賽勝出選手進入導師戰隊。再互相競技,最終選出十二強競技選手。再進行“十二進六”的比拼,六強選手爭奪前三席位,最終評選出本季節目總冠軍。
從比賽賽制上看符合一般選秀綜藝的規則,演員在初期選拔都會經過相對公平(競演時常、演員角色、影視片段改編后情節合理性都是影響演員發揮的外部因素)的選拔,外部客觀因素雖然不可控,但也在另一側面更好地反映出演員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
該節目不同于一般選秀節目的創新之處在于導師加入競演,在《演員的誕生》第二期開篇影視化片段《西游降魔》的拍攝中,選手翟天臨挑戰導師劉燁,并挑戰成功直接晉級加入劉燁戰隊。在此片段中翟天臨的表現的確更勝一籌,專業點評部分即可娛樂總裁、制片人陳樂一針見血地直接指出劉燁左手婚戒讓她“出戲了”。雖然只是小的細節,但作為鏡頭前的演員承載著角色的戲劇任務,每一個細節都應是精雕細琢過的。這樣“挑刺”的點評實際是善意的提醒:演員無論在何時,只要在鏡頭前都將自己置于放大鏡下,一舉一動因“為戲而生”。相對而言,章子怡在《演員的誕生》中第七期因為造型要求不達標,沒有進行影視化拍攝,張雪迎直接晉級。這些細節雖然不排除創作團隊的炒作宣傳,但觀眾心里始終會有評判的標準。
另一個創新是第二季《我就是演員》的賽制突破:除了導師點評外,加入了一線導演點評,這對演員、觀眾、從業者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影視化拍攝階段,由一線導演、知名編劇操刀。使得整個影視化演繹質量較第一季提升了一個層次。由陸川導演,李非編劇,改編自文晏導演作品《嘉年華》的影視化短劇《女兒》在章子怡、韓雪、李蘭迪的演繹下讓觀眾不僅看到了一個片段,也通過11分鐘的短片看到了一個故事、兩家人的矛盾糾葛。演員對臺詞的處理和對細節的演繹都使各自的角色在最大程度上飽滿地展現在觀眾面前。章子怡扮演的母親將隱忍與痛苦深埋在心底。面對女兒,堅強的近乎殘酷。在韓雪飾演的小新母親找上門并試圖以金錢解決一切問題時,章子怡的一句:“我也許過得不夠好,我什么都沒有,但是他買不起我女兒。他若真要給我點什么,我只要他的狗命。”一句臺詞,頓挫的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神態處理直逼人心。好的對手總能激發演員的更大潛力,韓雪在章子怡的強大氣場下沒有絲毫遜色之處,想說服小雯媽媽(章子怡飾)收錢了事的堅定被韓雪演繹的人物肢體語言、臺詞弱化處理,人物的“可憐、不易”將目的掩蓋得不露痕跡。在勸說無望時,本已是羞愧、絕望各種情緒集于一心,用慌亂的動作掩蓋自己都鄙視自己的濃烈情緒。李蘭迪飾演的小雯則是用眼神與簡單的肢體動作把人物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片尾處,小雯從背后抱住母親,兩個人物位置關系的設計將女兒的形象豐富化,觀眾看到了一個可以給母親精神支撐的女兒形象,讓人尤為動容。
在不斷改變加強節目內容的過程中,這檔節目更向著專業化、類型化的方向發展,相較第一期的剪輯混亂、戲份問題引發網絡熱議的種種負面話題,第二季已有了明顯成長。涉及爭議問題基本都與演員在舞臺演繹中的比重有關,第二部分將做以簡要分析。
在《我就是演員》的播出過程中,備受關注的問題較之第一季有了質的變化。第一季中,網絡熱議話題的爭議都集中在鄭爽、黃圣依等演員的演技問題上。第二季圍繞節目的熱議話題慢慢轉變為對演員演技的討論與肯定。
從楊蓉、王媛可、斕曦等女演員的內心流露中,整個行業要做的是應該反思,為什么大批的30+女演員即使演技過關形象不錯,卻也無戲可拍?其實答案很簡單,影視行業對于快速發展的娛樂行業來說是巨大的淘金池。流量決定了資本流向,人氣、新鮮的形象刺激著粉絲經濟的畸形發展。不久前編劇汪海林還曾在微博發文稱“一輩子不會和像蔡徐坤和迪麗熱巴這樣的演員合作……”。隨后引發的粉絲口誅筆伐自是意料之中,但真正要從業者該思考的不是誰對誰錯以及粉絲的素質問題。而是,作為從業者如何在逆流中保持初心,砥礪前行。
從《2018年中國綜藝行業報告》呈現的數據報告來看2017~2018中國綜藝市場規模達到270億以上,增長速度平穩。在政府扶持并鼓勵原創綜藝,并不斷引導正向綜藝內容的前提下,在用戶精神消費需求的不斷刺激下,網絡視頻平臺需要創建更多的文化內容滿足觀眾的精神娛樂需求。這些跡象表明國內綜藝正逐步由學步階段走向風格化、類型化、專業化與娛樂性兼具的良性軌道上。
觀眾需要的不僅是新鮮的面孔與年輕的氣息,更需要積極向上的形象與優質內容的電視節目。這也是《我就是演員》被英、美、加拿大等國購買版權的主要原因。觀眾在舞臺上看到不只是演員、演技的比拼,更是一群人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并為之流汗流淚的身影。價值觀的導向是節目魅力的核心,好內容是行業發展的永動機。
在《2018年中國綜藝行業報告》中,我們通過數據調查不難發現平臺對內容的需求量是巨大的。網絡視頻平臺用戶數量從2011年的3.25億到2017年增至5.79億人次。網絡視頻使用率占74.5%,已成為主要網絡行為之一,在需求空間不斷擴大的同時,內容的豐富與創新又是從業者的新挑戰。
綜藝革新面臨三大主要趨勢:
(1)原創+正能量傳遞:節目核心始終是社會中的人,正能量、公益性的節目將會是未來綜藝發展的主要方向。
(2)專業性強、定制化節目:針對觀眾興趣分類的細化,綜藝節目的內容將會在專業性和目標性上做更詳盡的劃分與定制。
(3)滿足觀眾精神需求:綜藝獲得好口碑的主要原因是觀眾在娛樂同時獲取了知識,也獲取了精神力量。所以節目核心價值觀與特色內容總要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