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玉,劉 將,劉文平,劉 妍,林華英,李仙麗,張鳴青
疣狀胃炎(verrucous gasreitis,VG)是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報道的一種內鏡下形態,內鏡下呈扁平疣狀隆起、中央臍樣凹陷糜爛的胃黏膜病變,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狀或痘疹狀突起,又稱為痘疹狀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多發生于胃竇部。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種寄居于人胃黏膜上皮的細菌,呈桿狀、螺旋形,微需氧。WHO癌癥中心于1994年將H.pylori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H.pylori感染可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MALT淋巴瘤及胃腺癌等[1]。因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疣狀胃炎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對于治療疣狀胃炎至關重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內鏡下微波、激光、熱極電凝等,但療效欠佳[2]。文獻報道荊花胃康膠丸有根治H.pylori作用,體外實驗研究荊花胃康膠丸有一定的抑菌作用[3]。本文選取中藥荊花胃康膠丸聯合H.pylori根除治療疣狀胃炎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門診2016年1-12月間,因胃腸道疾病而接受胃鏡檢查,鏡下表現為疣狀胃炎,且13C呼氣試驗檢查陽性的患者120例,年齡18~72歲。排除標準:治療前4周用過抗生素、鉍劑、抗菌作用中藥、H2-受體拮抗劑(H2RA)和質子泵抑制劑(PPI)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患者同時存在其他影響本研究評價的嚴重疾病如嚴重的肝病、心臟病、腎臟病、惡性腫瘤及酒精中毒疾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在用研究藥物前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藥物研究;患者不能正確表達自己主訴,如精神病、嚴重神經官能癥,不能合作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5001),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6例,觀察組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34.5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8.6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給予飯前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10 mg,2/d,荊花胃康膠丸160 mg,3/d,枸櫞酸鉍鉀口服液220 mg,2/d,飯后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00 mg,2/d,呋喃唑酮片100 mg,2/d。觀察組給予飯前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10 mg,2/d,枸櫞酸鉍鉀口服液220 mg,2/d,飯后口服阿莫西林膠囊1000 mg,2/d,呋喃唑酮片100 mg,2/d。2組療程均為2周。
1.3療效判斷停藥6周后復查胃鏡及13C呼氣試驗。內鏡采用:Olympus GIF-H260,根據鏡下表現評估:①治愈:疣狀隆起消失,胃竇炎明顯改善,活動性炎癥消失;②好轉:疣狀隆起明顯減輕,胃竇炎改善,活動性炎癥消失;③無效:疣狀隆起減輕不明顯,胃竇炎改善不明顯,活動性炎癥未消失[4]。鏡下表現治愈和好轉為治療有效。13C呼氣檢測儀采用:HY-IREXB型,檢測值<4為陰性,根據13C呼氣試驗結果,計算H.pylori的陰轉率。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內鏡下觀察治療效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3%,相較對照組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后復查13C呼氣試驗結果:觀察組治療后13C呼氣試驗檢測陰性56例,陰轉率93.3%;對照組治療后13C呼氣試驗檢測陰性48例,陰轉率80.0%;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2組疣狀胃炎患者治療后鏡下表現有效率比較

組別n治愈好轉無效有效率(%)對照組6022281083.3觀察組603521493.3?與對照組比較,?P<0 05
疣狀胃炎主要會引起患者惡心反胃、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等癥狀,我國疣狀胃炎的發病率相對較高,其主要的病因是H.pylori感染。雖然胃液對許多細菌具有強烈的殺傷力,但由于H.pylori的特殊致病機制,胃的自我保護機能對其也無可奈何。以往臨床通常采用PPI聯合兩種抗生素及鉍劑對疣狀胃炎進行治療,但是由于幽門螺桿菌有很強的活性和繁殖能力,人群感染率很高,很難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H.pylori感染是人類最高發的慢性細菌感染之一,全世界范圍內,約有半數人口感染H.pylori[5]。中國的感染率更高,有小樣本資料研究統計我國疣狀胃炎的H.pylori感染率為72%[6],感染率高、感染人群廣泛,因此,幽門螺桿菌的根除對于疣狀胃炎的治療至關重要,同時也是臨床工作的難點。
中醫認為疣狀胃炎的發病為外邪侵襲、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情志失調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使脾胃升降失常、運化失司,至中焦氣機郁滯,濕熱中阻,熱邪內結,久則淤血停滯,耗氣傷津,寒熱夾雜,虛實并見[7]。荊花胃康膠丸是國家批準的第一個治療由H.pylori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潰瘍、胃炎的中成藥,也是唯一被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及全國中醫脾胃病專業委員會聯合推薦患者使用的治療藥物[8]。它是將從本土植物土荊介和水團花中提取的發揮油按一定比例組成的復方制劑。能夠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刺激胃黏膜和碳酸氫根的分泌,進而促進上皮修復,增加胃黏膜屏障的作用,固而起到抑制幽門螺桿菌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荊花胃康膠丸體外對H.pylori有強烈的抑菌作用,其MIC為0.024~0.048 mg/mL[9]。其體內對H.pylori亦有很好的抑菌作用,有學者應用荊花胃康膠丸單藥根除H.pylori,有效率達40%左右[10]。另外,荊花胃康膠丸與抗生素聯合對H.pylori臨床耐藥菌株具有體外協調抑菌作用[3]。因此,采用中藥荊花胃康膠丸聯合H.pylori根除治療疣狀胃炎切合病因。
本研究表明,中藥荊花胃康膠丸聯合H.pylori根除對于疣狀胃炎的治療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83.3%,且H.pylori的陰轉率亦由80.0%提高到93.3%,因此,加用中藥荊花胃康膠丸,療效是顯著的。并且在臨床觀察中,我們發現中藥荊花胃康膠丸對機體不產生耐藥、藥物不良反應小,能夠緩解患者的胃脹、胃體、反酸、噯氣等不適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治療,對傳統治療有很好的補充作用。因此,發揮祖國醫學的優勢,在治療中加用中藥荊花胃康膠丸,中西醫結合,可顯著提高疣狀胃炎的治療有效率及H.pylori根除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趙書琴,周少法,羅昭遜,等. 頭花蓼對幽門螺桿菌結構及生長代謝的影響[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30(2):132-137.
[2] 叢 明,何 芳.氬離子凝固治療聯合中藥治療成熟型疣狀胃炎80例[J].當代醫學,2014,20(2):157-158.
[3] 黃星濤,張學智,李 寧,等.荊花胃康膠丸對幽門螺桿菌耐藥菌株體外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0,10(5):290-293.
[4] 林晨輝.中西醫結合治療疣狀胃炎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13(7):5-7.
[5] 龔謀春,方曉明,姚 寧,等.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腺癌中IL-37的表達及意義[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2):153-156.
[6] 呂名南,田 川,李 健,等.疣狀胃炎、胃息肉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學,2015,44(12):4807-4809.
[7] 蘇曉蘭,于冰娥,楊 晨,等. 魏瑋輪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用藥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1):41-43.
[8] 范 哲,溫 泉.荊花胃康膠丸治療胃潰瘍療效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5):429-430.
[9] 謝振家,黃美星.荊花胃康膠丸對實驗性胃潰瘍及幽門螺桿菌的抑制作用 [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221-223.
[10] 梁 浩,徐 紅,劉 凡,等.荊花胃康膠丸治療慢性上消化道疾病85例[J].中國新藥雜志,2001,10(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