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欣雅
前段時間,“小朋友畫廊”刷爆朋友圈,這一活動引來無數訝然目光。因自閉而鮮受外界紛紜的污染,畫者用最純粹的眼光在畫布上凝起世界之美,無疑是驚艷的。
然,一般人就難保澄澈而注定被所謂生活茍且污濁?答案是否定的。竊以為,澄澈是歷盡俗世后對生命的徹悟,并在追求時懷著對世界和生活最本真的熱愛之心,因而看穿濁污之氣而能保存內心不假修飾的本真。這樣的人,是更容易有所造詣的,明晰何該追尋何該放棄,才更易凝起世界之美。
不難發現,身邊嚷著被世界傷害得千瘡百孔的人不計其數,他們一一列舉世界罪狀,將不澄澈的罪名推給時代,確是可笑。當代草書大家林散之先生,板凳坐得十年冷,直到晚年才被伯樂賞識,天下皆知。被問及為何不早慕聲名,林散之先生莞爾道出,盛名并非自己所愛,對書法的熱愛才是其最本真的追求。內心澄澈的林散之老人,物質上也許是貧窮的,但精神上卻是最富有的國王,就像“一簞食,一瓢飲,人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顏回,內心的澄澈使他們放下俗世所累,追求內心所向,即便,素履以往。
相比之下,囿于生活所累而無澄澈之心的當代人是可悲的,被權利鉗制,在名欲蒺藜的束縛下踽踽獨行,失去了澄澈的內心,像極了《山海經》中飛不起的短翅“羽蒙”,即使見到了美好事物也恐怕是無福消受。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云可贈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描繪的這般簡單純粹的快樂恐怕世人再難尋覓,失去了內心的澄澈便只好束手就擒,茍且地生活,。世界之美在這些人心中難以凝聚,不亦悲乎。
其實說到底,保存內心澄澈并非是去避世做個隱者,生活和詩意是從來不會沖突的,生活本就是詩,只是人們往往會失去凝起世界之美的寧靜。內心濁暗的人當然不會看到世界的澄明。
進一步說,澄澈可以是很簡單的快樂,讀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不難從簡單的舉動中讀出其內心的澄澈。對生活有所取舍,保持一份本真,才更能凝起世界之美。
而美好,總是為人所向往的。
(指導教師:費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