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試驗初步認定地膜栽培玉米穗粒數與穗粒重決定產量高低;80 cm膜上栽培出苗率高、成熟早,籽粒產量11969.1 kg、純收入13023.95元,較露地栽培增產80.83%、增收8848.11元,每元投入效益0.57元居首位,其次是80 cm膜側栽培,但其與40 cm膜側栽培產投比一致;在半干旱區種植玉米首選幅寬80 cm以上地膜進行膜上栽培,生產需要等高種植時選用幅寬35-40 cm地膜進行膜側栽培。
關鍵詞:玉米;半干旱區;地膜栽培;增產效益
李忠祿. 半干旱區玉米地膜栽培增產效益試驗初探[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2):18-19.
玉米是寧南山區彭陽縣主要栽培作物,干旱及水源匱缺是制約產量提高的重要因子,地膜覆蓋的保墑作用是解決這一問題唯一且有效途徑。
1 試驗設計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茹河流域旱耕地,位于E106°34′15.6″、N35°51′44.5″,海拔1514 m,年降雨量389.4 mm≥10℃積溫2760℃、無霜期159天,屬半干旱溫暖農林區,以種植玉米為主;土壤屬黃綿土類(老牙村淤綿土種),耕層厚度18 cm,播前0-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10.7 g/kg、全氮0.82 g/kg、堿解氮72.0 mg/kg、有效磷10.6 mg/kg、速效鉀170 mg/kg。
1.2 試驗設計與實施
1.2.1 試驗設計。供試玉米品種先玉335,設5個栽培方式處理,即①80 cm膜上栽培;②80 cm膜側栽培;③60 cm膜側栽培;④40 cm膜側栽培;⑤露地栽培(ck),隨機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18.0 m2(4.5 m×4 m),區距30 cm,排距40 cm;設保護行管理同大田。
1.2.2 試驗實施。前作玉米收獲后留膜保墑越冬,播前機械深耕整地,每公頃基施牛欄糞30噸、尿素225 kg、磷酸二銨112.5 kg;于4月17日人工覆膜播種,播量30 kg(密度6.75萬穴),拔節期用追肥槍株間追施尿素270 kg,9月28-10月5日成熟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出苗率及生育期表現
膜上栽培出苗率96.3%,較其它處理依次提高9.5%、8.5%、4.8%、11.1%;膜上栽培生育期159天,較膜側栽培與露地栽培早成熟10天、15天。
2.2 農藝性狀表現
決定產量高低是穗粒數變異系數16.75%與穗粒重19.64%。處理①性狀表現較好、產量高,每公頃穗數61755穗,穗粒數、穗粒重、千粒重分別為635.1粒、190.5g、30.1g(見表1)。
2.3 玉米產量比較
試驗區組間差異不顯著(F=2.3173< F0.05=4.4590),處理間差異極顯著(F =25.8669>F0.01=7.0061);處理①②③④與⑤處理達極顯著水平;每公頃產量處理①最高為11969.1 kg,較處理⑤增產產80.83%(見表2、3)。
3 結論
穗粒數與穗粒重決定產量高低;80 cm膜上栽培成熟早,產量性狀僅次于80 cm膜側栽培,但其出苗率96.3%為最高;80 cm膜上栽培籽粒產量11969.1 kg、純收入13023.95元,較露地栽培增產80.83%、增收8848.11元,每元投入效益0.57元居首位,其次是80 cm膜側栽培,但其與40 cm膜側栽培產投比一致;在半干旱區種植玉米首選幅寬80 cm以上地膜進行膜上栽培,生產需要等高種植時選用幅寬35-40 cm地膜進行膜側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