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建德地區開始實施國家級4000畝林地改造有機茶園項目和年產500畝有機茶項目,將用10年的時間,打造一個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種植和生產基地。隨著地區有機茶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有機茶病蟲害防治難度逐漸增加,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該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從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與農藥防治幾方面對機茶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有機茶;病蟲害;防治措施
劉秀峰. 有機茶病蟲害的防治[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2):30.
浙江省是國內茶葉出口的主要地區之一,近年來茶葉出口約占全國一半左右。浙江的環境和氣候比較適宜發展有機茶種植生產,幾乎各縣市都有種植,其中武義、建德和仙居等地規模較大。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大約為32萬多畝,屬于國內第一。
建德市的主要病蟲害有茶炭疽病、茶煤病、茶云紋葉枯病、茶小綠葉蟬、茶尺蠖、茶橙癭螨等,這些病蟲害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蟲害大面積暴發,害蟲將會吃光茶樹的葉子,致使茶樹死亡。近些年,建德市為了確保茶葉產業的生產安全,政府部門聯合當地農業局組織植保技術人員深入茶區摸底調查,掌握蟲情動態,及時發布情報,開展防治技術的指導,認真做好茶葉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指導工作。
一、農業防治
1、選擇建茶園用地點
謹慎選擇茶園種植地,最好選擇在生荒地上種植茶葉,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優質茶葉苗。
2、日常要加強茶園管理,減少病蟲害發生
(1)修剪
采用采摘、修剪和臺刈等手段,根據害蟲的習性,及時對茶樹進行修剪,改善茶園的通風透光率,抑制病原菌,蟲害繁殖生長。
(2)翻耕整地
冬季結合茶園施肥及時深耕培土,將表層土和落葉層中的越冬害蟲、蟲卵和蟲蛹等翻耕到深層土壤中達到殺滅病原菌和害蟲的目的。同時通過深耕還能夠將深層土壤中越冬害蟲如蠐螬、象甲幼蟲、地老虎暴露在地面,使之環境不適宜或者被天敵捕食。翻耕結合適當鎮壓還能夠造成蟲害機械性死亡和蟲蛹第二年無法羽化出土,從而降低茶園病蟲害數量。
(3)適當間作,合理施肥
要結合田間病蟲害流行趨勢選擇合適的間作作物,小綠葉蟬發生嚴重的地區不適合在茶園間作花生和豬屎豆等豆科類作物[1]。斜紋夜蛾嚴重發生的地區不適合間作甘薯。日常茶園管理還要做好科學施肥工作,適量提高氮肥的施入量能后提高茶樹抵抗茶橙癭螨的抗性,過磷酸鈣根外施肥,對紅蜘蛛具有一定的殺傷作用,因此一定要保證科學施肥。
二、物理防治
要利用多種途徑,大力推廣應用茶樹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通過人工捕殺或摘除群集性的蓑蛾類、茶毛蟲等害蟲、病葉,設置黑光燈或用高壓汞燈、頻振式殺蟲燈對害蟲成蟲進行誘殺,利用色板誘殺具有趨黃綠色的小綠葉蟬、黑刺粉虱、茶蚜等害蟲。
具體措施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懸掛黃板。在有機茶園中將黃板懸掛在高于茶蓬5-10 cm的位置,每畝設置25-30個,從4月中旬一直懸掛到10月中旬;其次,懸掛黑光燈或用高壓汞燈、頻振式殺蟲燈,一般情況下每隔3.3公里懸掛一盞,懸掛時間為3月下旬到10月下旬[2]。
三、生物防治
要積極推行生物防治技術,運用生物源農藥、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進行防治,可用苦參堿、藜蘆堿等植物源農藥防治茶毛蟲、茶尺蠖;用石硫合劑等礦物源農藥進行秋季封園等[3]。具體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害蟲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茶園系統中天敵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主要有蜘蛛、蜂類、瓢蟲和草蛉等幾種,蜘蛛種群占到整個捕食天敵數量80%-90%以上,其對假眼小綠葉蟬、黑刺粉虱具有很好的消滅作用。而寄生蜂是很多農林害蟲的天敵,通過在茶園釋放赤眼蜂防控茶葉小卷葉蛾具有很好效果。茶翅蝽溝卵蜂、茶毛蟲黑卵蜂對各自害蟲蟲卵具有很少的殺滅作用。
其次,使用植物源農藥殺滅害蟲。植物性農藥對病蟲害具有毒殺、麻醉、引誘、干擾昆蟲正常行為和生長發育的特點,對防控茶樹病蟲害具有很好的作用。常見的植物農藥有魚藤酮、苦參堿、煙堿、印楝素、除蟲菊素等。
最后,微生物制劑防治茶樹病蟲害。這類殺蟲劑主要是通過生物技術,以菌治菌,主要有蘇云金芽孢桿菌、日本金龜子芽孢桿菌、球形芽孢桿菌等幾種,其中蘇云金芽孢桿菌應用的最為廣泛,對防治茶樹病蟲害具有很好的作用[4]。
四、農藥防治
要根據病蟲害種類和農藥特性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保型農藥,杜絕使用禁限用農藥行為,嚴格確定農藥使用量和間隔期,同一種或同一類農藥全年使用次數不超過2次。要根據害蟲的分布部位合理選擇噴藥方式,對假眼小綠葉蟬、茶蚜、茶橙癭螨、茶尺蠖等采用蓬面噴霧,對黑刺粉虱、茶毛蟲等進行側位噴掃,對蚧類則要將枝桿和葉片正反面噴濕,以提高防治效果[5]。
參考文獻
[1] 許 杰,滕懷澤,卜凡軍. 茶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J]. 中國園藝文摘,2015(03).
[2] 曾明森,劉豐靜,何玉仙,等. 茶園主要害蟲種群燈下監測及頻振式與LED式殺蟲燈的效果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2010(19).
[3] 洪海林,饒輝福,丁坤明,等. 咸寧茶區害蟲天敵資源調查及其控害作用的研究[J]. 植物醫生,2014(03).
[4] 胡桂萍,劉 波,石旭平,等. 微生物資源在茶產業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04).
[5] 文兆明,韋靜峰,余志強,等. 有機生產方式茶園害蟲與天敵種類及群落動態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