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玉米種植技術,其更多解決缺水情況下玉米的種植問題,因此得到廣大種植戶的關注與廣泛應用。該文從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技術的技術要點進行分析,進而指出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應用概況和推廣前景。
關鍵詞: 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研究
朱維高. 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2):49.
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科研人員不懈努力,更多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工藝得到研發和使用,為種植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作為一種新型抗旱技術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一經推出,便得到廣大種植戶的歡迎與應用。通過應用該技術使得地膜增溫保墑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為蓄水納墑提供便利,同時抑制雜草的生長,全面提高移栽的存活率和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使用40-50 cm的地膜進行覆蓋成為該項技術的核心。一般情況下,將地膜覆蓋在玉米行間或是先完成蓋膜,然后將地膜栽種在地膜的兩側。該項技術的研發與使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地膜的使用量,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可以全面鎖住植株間土壤的水分不流失,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從而實現增產。
簡陽市是傳統的農業強市(縣)。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約有一半耕地受惠于都江堰工程的灌溉,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糧食產區之一。地貌主要以淺丘為主,其次為低山和河壩沖積平原,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8.13%。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季幾乎無降雪,夏季高溫多雨。全市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水量874 mm,年無霜期約311天。簡陽市東部丘陵絕大部分為棕紫泥土壤,西部丘陵土壤多為棕紫泥和黃紅紫泥,西北部紅棕紫泥和黃紅紫泥、灰棕紫泥和棕紫泥分別約占60%、40%。沱江沿岸土壤多為灰棕沖積土。
一、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技術的技術要點
1、規范改制
技術人員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旱地要采用雙三模式改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種植模式為寬窄行,寬行位1.5 m、窄行為0.45 m。
2、使用良種
在進行品種選擇上一定要使用抗旱、抗倒伏以及高產、優質的良種,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產量,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3、科學選擇播種時間
播種時間的選擇對玉米產量存在很大的影響,因此技術人員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具體實際和需求,選擇最為科學的時間進行播種。一般情況下平原地區必須在二月底(25-28)進行播種,如果是海拔高于500 m的地區一定要在三月初(3-5號)進行播種,按照從南到北播種期進行順延。
4、中溝施底肥和底水
施肥和底水一定要在玉米播種之前進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在整個玉米種植區域內挖出一條超過20 cm的溝槽,同時在溝槽兩端用泥土設置擋水埂個,這樣保證水不流失。要根據種植區域的大小計算施肥的數量,一般情況下,一畝地需要復合肥30 kg,同時加入500 kg的水將二者全部注入溝槽中,作為底肥和底水。在玉米拔節和孕穗期間,一定要分別追加兩次速效氮肥,以滿足玉米成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或是在溝槽挖好后撒入50 kg的長效緩釋肥,這樣也可以得到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
5、小壟雙行
小壟雙行主要是指在完成整個溝槽施底肥和底水之后對覆蓋土壤的要求,一般情況下,必須要保證整個覆蓋土必須比地面高出20 cm,同時保證壟底部的寬度為40-50 cm,整個壟呈瓦片狀,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后期澆水過程中,水分不會漫出壟。
6、蓋膜保水
在整個底肥和底水施加完成后,在天氣晴朗,土壤含水量較小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幅寬為40-50 cm的超微膜蓋在整個壟面上,同時使用泥土將膜周圍進行覆蓋,保證模式性,這樣可以更好的鎖住土壤中的水分以及肥水不流失,進而滿足植株生產所需的水分[1]。
7、膜側栽種苗植
在進行栽苗時,一定要保證在整個蓋膜的兩側進行,做到每壟兩行玉米植株,這樣才能保證植株的質量[2]。
8、干濕促根
栽種玉米的季節多為降水量多,且高溫的時期,這樣降水與季節性干旱的環境因素對整個植株的生長會造成很大影響,整個玉米植株生長過程一直處于干濕交替的狀態,這樣可以更加有效保證其根系的發育和下扎,有利于對深層土壤中水分的吸收,同時更加有效鎖住蓋膜后的降雨。
二、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應用概況和推廣前景
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是先進科學技術的產物,通過應用該項技術可以更好的保證植株的生長,滿足其對水分與養肥的需求,從而使得整個玉米產量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
以渠縣青龍鄉為例,當地處于川東丘陵地帶,降雨量豐富,但是分布不均勻。在整個玉米拔節抽雄期間,對水分需求較大,但是當地正值旱季,這樣對整個授粉質量造成嚴重的后果,從而造成當地玉米產量無法得到有效增加。通過使用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利用薄膜覆蓋,使得水循環作用得到發揮,進一步提高根葉生長,同時提高肥料的吸收,進一步解決汗濕交替季節植株生產對水分的需求,同時更加有利于根系的強壯生長,從而使得整個產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結語
實踐證明:玉米集中雨節水膜側抗旱栽培技術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研發的,符合當地榆木生產的實際需求,同時該技術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達到增產增收的要求,適合大面積生產應用。
參考文獻
[1] 蔣 敏. 玉米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J]. 云南農業, 2013(7):25-26.
[2] 李 強. 渠縣青龍鄉玉米膜側集雨節水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J]. 農技服務,2015,32(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