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娜
【摘 要】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方式方法。這充分說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養成,對提高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建設生態文明環境,推進生態文明改革,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而針對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是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體現,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對于高校的要求。本文以當下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實踐和“美麗中國”對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新要求為切入點,提出針對于高校生態文明建設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美麗中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2-0100-002
【Abstract】In the big report,put forward the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form,China's beauty" of the targe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eauty of the Chinese way.This ful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in the beautiful China ""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gh scho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beautiful China" for the new reques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ut forward on the path of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Key words】Beautiful Chin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中共十九大報告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為題,說明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理念、方法。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今后在生態文明發展上的目標、原則、途徑。是新時代生態文明道路的轉變和“美麗中國”建設理念的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1]現如今,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通過對其教育引導,從而實現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不僅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發展觀,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性發展。
1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生態文明建設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正確的生態文明觀的指引[2];而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的形成,需要在健全既有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全面開展和生態文明教育活動[3]。高校在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生態意識培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然而,生態文明素養并未被高校作為大學生的必備素質加以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當前高校生態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的形式進行,“單一的生態教育只是一種表層理論的掌握,很難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4]。從課程開設上看,在必修環節,大部分高校并沒有開設生態文明理論教育課程,在選修環節,少部分高校開設了諸如“生態倫理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等相關校內任選課,但課程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從教育教學方法看,現階段針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方法較為單調,主要采用的是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以教師在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與其相對應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參與的實踐活動十分有限,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導致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不強,學生參與式、體驗式學習程度不高,達不到美麗中國要求的實際效果,效果,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2)生態文明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對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深刻認識到制度的保障性作用,所以學校設置相關管理制度時,教學的開展和評估并未納入到日常評估體系。比如,缺少對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和生態文明教育效果的科學評價制度。制度上的缺失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驗,更無法為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的優化與完善提供參考。同時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對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缺少必要的監督機制,從而使生態文明的教育效果受到直接影響。[5]
(3)大學生意識到當前生態破壞較為嚴重,但相應的生態知識欠缺,生態保護意識有限。即使多數學生對生態環境具有較高要求,但經常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依然頻頻發生,出現知行不一,雖然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現實意義,但缺乏實際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參與度不高。例如,許多在校學生都能夠意識到外賣包裝作為白色垃圾的重要來源生態環境具有破壞作用,但是在生活中卻經常使用這些一次性外賣包裝。
2 美麗中國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6]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情況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美麗中國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出新要求。[7]
(1)建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長效機制,將生態文明教育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
要確保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順利實施,使各項工作更加有序、科學、合理、高效開展,美麗中國要求高校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長效機制。將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培養貫穿于他們學習生活全過程,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讓學生在校參與實踐,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在體驗中加深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使美麗中國觀念念入腦入心,主動地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2)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
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協同育人功能,在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將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通過課堂教學使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腦海;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突出校園文化特色,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促進美麗中國理念深入學生心中;通過社會實踐將美麗中國的理論教育轉化為實際行動,引導學生養成生態文明觀,使生態文明教育最終產生時效、發揮作用,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3)創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機制,把生態意識、生態文化、生態目標納入高校考核評價體系
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和完善高校的考核評價體系,積極適應時代變化和發展的需要。要創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評價機制,才能夠全面反映和正確評估高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素質水平和成效。而把生態意識、生態文化、生態目標納入大學考核評價體系,是促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向系統化、科學化、制度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適應美麗中國新要求的具體體現。
3 美麗中國背景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對策
結合高校生態教育的現狀以及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狀況和美麗中國對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高校應當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態實踐能力,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頂層設計
建立生態文明教育評估機制,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開展情況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對學校進行績效考核的范圍,列為學校教學質量報告的重要內容,并定期對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情況進行專項督導評估。
高校需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系統化整體設計,完善專業人才引進及管理機制,探索生態文明教育學科帶頭人制度,實現引進的高層次知識型人才效益最大化。[8]加強生態科學學科建設,深化生態文明課程教學體系改革,將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到必修環節。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不應僅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更應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將相關內容引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下,并融入整個大學階段。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科學設計與之相匹配的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2)積極創建生態文明校園
創建生態文明校園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校園層面的具體體現,價值重大意義深遠。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9]積極創建生態文明校園,將生態文明環境價值觀的培育和學生日常生活、學校后勤管理進行結合,扎實推進節約型校園、循環型校園、環境友好型校園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學校,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深入開展“光盤行動”,校園垃圾分類循環回收,倡導節水節能,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全方位融入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生活區食堂、寢室等場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熏陶和影響下,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3)依托第二課堂,將生態認知外化為行為
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建設“美麗中國”系列講座活動,并輔以例如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生態保護公益設計比賽、主題攝影展、美術展、變廢為寶手工活動、節能減排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實現增強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程度。養成生態文明習慣,形成生態文明風尚。倡導綠色消費,培養學生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幫助他們構建積極、文明的生活環境。
充分利用校外社會實踐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活動。大學生既是社會生態實踐的參與者,也是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的傳播者。引導組織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實踐團隊行動,樹立團隊文化品牌,保持團隊凝聚力和生態實踐可持續性,從而擴大生態宣傳的影響面和實際效應,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參與。[10]通過“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下基層”等形式,組織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志愿服務,努力成為生態實踐的引導者,在實踐中進一步提升和強化生態服務意識與能力。通過公益課堂、咨詢會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傳播生態知識與生態理念。通過充分利用社會、學校的資源,增加教學實習,組織大學生走進環保工作站、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進行實地考察、參觀,體驗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將生態發展觀念和生態保護技術密切聯系,提升大學生的生態認知,并積極地行動起來。
(4)利用新媒體,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渠道
將新媒體和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為豐富廣泛的渠道和虛擬空間。高校應當建立基于網絡尤其是移動端的常態化生態文明活動平臺,為生態文明建設開辟新的發聲陣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利用當代大學生碎片化時間的審美習慣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以即時、短小為特點的社交媒體平臺,以更適用于大學生接受的方式對生態文明相關理念進行深入宣傳,并促使其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實踐,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聯動教學,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推動學生對生態文明更深層次的認識理解,并付諸于行動,成為真正具有現代生態文明觀念的高級創新型人才,為既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建設奉獻力量。[1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2]于冰.生態意識的當代審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3):111-117.
[3]溫遠光.世界生態教育趨勢與中國生態教育理念[J].高教論壇,2004(2):52-55.
[4]劉開淼,魏立志.關于高校生態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9(2):3-4.
[5]朱琪.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域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7(11):71-73.
[6]習近平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新華網.[2017-10-19].
[7]李子濤.美麗中國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5-19.
[8]王康,何京玲.推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機制創新[J].環境教育,2017(9):64-66.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0]楊美勤,唐鳴.生態文明視閾下高校生態教育的轉型路徑[J].2017(9):241-244.
[11]習近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