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摘要]在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中,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絡貸款、金融機構線上平臺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逐漸滲透到生活中并改變了廣大用戶的消費習慣、信貸習慣、理財習慣。各類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開創了“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促進了商業銀行加速創新步伐,但是也給其帶來了挑戰。本文將從我國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有利影響與不利影響進行分析,并針對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影響 對策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各類新生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領域當中,其形成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已悄然在金融領域里生根發芽。人人貸、阿里小貸、京東白條、眾籌融資、移動支付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公眾的生活里,使傳統商業銀行的在金融行業中的地位發生變化,并受到各界關注。
一、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有利影響
(一)拓展客戶資源與渠道
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線上化是互聯網金融的模式之一,線上金融業務辦理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高效、打破時空限制的線上操作使得商業銀行的用戶足不出戶便可享受金融服務,比如網上開卡、買理財產品等,脫離網點、交通的束縛,極大的拓展了客戶資源。而個人和網銀的成交規模呈現遞增趨勢,持續增長的成交規模得益于網銀客戶量的增加。加上商業銀行原本的高信譽、用戶基礎多等特點,掌上金融更加速使商業銀行線上業務的發展。
(二)加快創新、促進轉型
第三方支付平臺打破資金從銀行卡到刷卡機再到商家賬戶的流轉過程,而通過更加簡便的付款方式并利用其超高的人氣、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有效的資金處理方法使銀行作為傳統支付結算渠道的地位被撼動,形成“渠道脫媒”;另外由于余額寶等低門檻、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出現,零碎化時間理財大受青睞并由此吸走大量資金,并且越來越多的借貸、融資借助于P2P、眾籌、網上小貸公司來實現,資金通過該類平臺得以在借貸雙方匹配,流動于傳統體系之外造成“資金脫媒”的現象。商業銀行在這種局勢面前不得不思變、加快創新的步伐趕超局勢的變化。互聯網的發展讓傳統商業銀行業務越來越廣泛,金融領域開始有挑選性地向保險、證券、融資租賃等擴大,實現綜合化運營和管理,在互聯網時代中,跨界的金融融合是整個銀行業最矚目的標志之一。
(三)實現互補共贏
P2P和機構網貸平臺的客戶群與銀行是分離的,這不單和銀行對優質客戶的篩選條件嚴苛和網絡借貸高利率有關,也是因為網絡融資的相對優勢與小微信貸“短、小、急、頻”的特點更加貼合有聯系,所以互聯網金融對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基本上不會造成消極影響,相反,是對銀行信貸體系不足的彌補;在第三方支付發展的過程中,其對商業銀行的支付體系來說一開始并不是完全具有“腐蝕”作用的。整個第三方支付對商業銀行來說具有替代效應但是對整個金融業態支付體系來說卻具有補充作用。第三方支付實際上并未脫離商業銀行傳統的支付結算體系,只不過是在以往的“用戶
銀行人民銀行”的清算體系中嵌入第三方支付平臺這一層,實際上仍需在銀行設立備付金賬戶來實現資金的流轉,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對資金流轉的集中化處置和支付技術的改進讓支付清算體系的效率和便捷性有更大的提高,早期這對雙方來說是一個共贏局面。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不利影響
(一)沖擊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業務
銀行是通過信用卡、匯款、票據結算等給用戶提供資金結算的方式收取手續費,第三方支付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則是通過通訊技術或信息安全系統、以移動支付為主要的服務模式為用戶實現貨幣支付,所以其弱化了商業銀行作為“中間橋梁”的角色,取代了銀行的部分中間業務。第三方支付平臺憑借自身優勢使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受到挑戰,一是使銀行卡結算業務受到打擊;二是由于其較低的手續費(甚至免費)和具有延遲支付、方便快捷的特點獲得更多青睞從而沖擊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第三是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電商平臺的合作使得消費者在改變消費習慣的同時更多地依賴于網上購買商品和第三方支付,從而降低對現金和傳統柜臺服務的依賴。一開始,電子支付體系和商業銀行是呈現合作的局面,但是隨著支付寶這類具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銀行的支付結算業務造成了沖擊。
(二)影響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盈利
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備付金賬戶將買家的付款金額存在銀行,有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備付金存款在銀行賬戶里是以定期利率計算利息,所以當個人存款從銀行的活期儲蓄、經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變成銀行備付金定期存款時銀行支付的利息便增加,其存款業務的成本就提高了。
各種“寶類”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出現也分流了一部分商業銀行的存款,跟以上分析相似,余額寶這類貨幣基金先吸取公眾的資金再將這些從銀行流出來的存款以大額存單的形式存進銀行,大額存單的利息比銀行存款利息高很多。從余額寶上線的兩個月時間里,用戶的總數就已經突破了240萬,吸收的資金達到了66億元,累計消費金額達超過14億元,雖然商業銀行的存款數額巨大,目前對其盈利產生的影響較小,但是長期以往,隨著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資金規模的擴大,其影響也會隨著增長。
三、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對策
(一)改善個人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體系
商業銀行在對公業務方面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而西方國家往往比較重視零售業務,銀行的利潤大多來源于個人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已經分流商業銀行一部分客戶,所以商業銀行要積極發展零售業務,除了提供傳統的放貸、車貸以外,還要設計出更貼合消費者實際需要的相關產品。另外,我國目前中小企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普遍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這與銀行設置的高門檻、高要求有很大關系,銀行應該改善現有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體系,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對該類企業的信用進行有效的評估,從而為其提供信貸服務,獲得更多客戶資源。并且針對小微企業貸款的特點,提高信貸業務的工作效率,互聯網金融就是憑借方便快捷的方式受到青睞,所以商業銀行應盡量去繁就簡、提高從業人員的工作效率,結合自身的優勢,改善小微企業信貸體系。
(二)加強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電商平臺的合作
目前,網銀、銀行卡的使用頻率大幅度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要加強電子支付系統的完善與改進,開拓更多能夠與客戶消費、支付相連的渠道。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和清算最后要在商業銀行的備付金賬戶完成,所以銀行可以利用這個規定來加強合作,將該類平臺成為自身服務的工具和延伸,共享客戶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商業銀行互聯網化業務即網銀有涉及轉賬匯款、繳費、理財、賬戶管理這四個模塊,但是這些較為傳統的業務已經很難滿足廣大客戶的金融需求了。然而,第三方支付已經能夠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客戶的需求,其業務已經觸及到傳統的支付業務,并且推出新型、高收益更貼合用戶需求的理財產品。銀行如果要在網絡支付業務中取得競爭優勢,必須借鑒第三方支付發展的經驗,通過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準確而全面地掌握客戶的支付需求,打造更加便捷的網上支付平臺。
(三)積極實施互聯網金融發展計劃
銀行應該要正視其面臨的危機與機會,充分利用其相對優勢,比如其現有的品牌信譽、網點覆蓋率、客戶資源和技術實力,解決現有的市場敏感性不高、體制不靈活、風險容忍度較低等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通過綜合各部門的資源和優勢,做好宏觀布局與分步實施相結合,首先短期內處理好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競爭關系,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并爭取在網絡支付、融資等業務取得進展;中期要推進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客戶資源的結合,從而使現有的經營方式向智能化轉型;長期要在不斷改善相應支持設施的基礎上,將銀行線上與線下業務進行融合,打造成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的現代化銀行。
(四)以客戶為中心,重視客戶體驗
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客戶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使商業銀行傳統的利潤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產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商業銀行要先了解客戶最真實的感受與最迫切的金融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客戶的消費習慣、投資偏好等,設計出能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高品質的產品,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做到“知己知彼”,創新金融產品,以吸引更多的客戶。第二是要在保證風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精簡業務流程、加快無紙化業務的發展、減少客戶在柜面排隊等候的時間、加快放款速度等,以適應客戶快節奏的生活習慣,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最后是培養更多的綜合性人才,熟悉銀行業務又懂得利用網絡技術進行營銷,能夠充分地利用各類新興互聯網渠道與客戶進行直接的溝通,滿足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