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瓊
摘要:要消除農民工就業難、工資水平低等問題,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提高農民工的技能力度和整體素質,簡單來說就是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加強培訓,是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當前農民工培訓遇到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就業能力
一、引言
農民工就業難、農民增收等問題一直是“三農”問題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在產業升級和技術不斷更新的大背景下,要解決農民工就業難、收入水平低等問題,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強培訓,提升農民工的就業能力。
二、農民工培訓現狀
據《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7萬人,比上年增加424萬人。接受過農業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32.9%,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30.7%,接受過農業技能培訓的占8.7%,均與上年持平;農業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都參加過的占6.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由表1看出,我國農民工的接受培訓的比例持上升趨勢,但要滿足市場需求,還需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和培訓質量。
三、影響農民工培訓的障礙因素分析
(一)培訓管理部門缺位,制度有待完善
農民工培訓在我國剛剛起步,還沒有一套完善的培訓體系,需要政府的引導。在農民工培訓方面,政府雖然重視,但是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仍在存在許多漏洞,比如相關配套的培訓制度建設不健全、培訓的硬件設施缺位等,這些原因導致對農民工的培訓缺乏保障。
(二)欠缺農民工培訓宣傳力度
農民工作為我國勞動力的一個重要群體,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技能水平相對較低。老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思想相對閉塞,對培訓缺乏正確的認識,并沒有參加技能培訓的意識。新生代農民工相對來說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寬廣,對技能培訓有一定認識和了解,也有參與培訓的意愿,但是獲取培訓相關的咨詢的渠道非常少,這大大打擊了新生代農民工自主參加培訓的意愿。政府以及培訓機構宣傳力度不夠,培訓訊息難以傳達,導致很多農民工錯失培訓機會。
(三)培訓費用投入不足
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要經濟基礎是政府對農民工技能培訓的財政投入。盡管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已經劃撥了相當的培訓費用作為農民工培訓補助,但是這些遠遠不能滿足培訓的需要。一般來講,農民工要參加一個短期的技能培訓,除去政府補貼部分,個人還需支出500元到1000元左右,這對農民工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很多農民工不愿參加培訓,就是因為不愿負擔這比費用或無力負擔。因此,培訓費用成為農民工培訓急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四、加強農民工培訓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農民工培訓管理制度,設置專職管理部門
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健全農民工培訓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農民工培訓的順利開展。目前,各地市都出臺了一些針對農民工培訓的方針政策或工作意見,但是形成制度的卻是少數。我們應該成立專職的管理部門,通過調研,專家討論等形式,將這些方針政策或意見匯聚成制度,并負責監管制度的落實,為農民工培訓提供制度保障,也為各類培訓機構營造良好的培訓環境。
(二)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
提高農民工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對培訓的宣傳力度。農民工只有了解了培訓,知道了培訓的好處,才會愿意參加培訓,從而提升自身就業能力。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開放培訓咨詢獲取渠道,將傳統的宣傳模式同自媒體相結合,擴大宣傳面。與此同時,鼓勵用工單位積極參與農民工培訓宣傳工作,多渠道全方面宣傳。
(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增加培訓資金來源途徑
目前,我國對農民工培訓費用的資金支持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且不固定,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然而,僅僅依靠中央財政的“陽光工程”還遠遠不夠。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應將農民工培訓納入到財政預算,并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為了夯實農民工培訓的經濟基礎,政府可以出臺一些培訓的優惠政策,或發放補貼,鼓勵企業自主投入培訓,或對提供資金支持的企業進行一些稅費等方面的鼓勵減免或政策方面的優惠。最終,應當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多元投入為輔的資金支持機制。
參考文獻:
[1]趙蒙成,李丹陽.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的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1)
[2]吳玲燕,謝丹,吳明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科技廣場,2012(04)
[3]霍玉文.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障礙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