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慧
新課程的理論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給古老的語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進它發揮著教書育人的作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借鑒了發達國家的課程理念,運用現代思維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現代語言學及課程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傳統的語文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一、閱讀課中的領悟、頓悟和積累
我們平時很少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教學工作。盡管在教師的工作中不斷有業務能力的考查,有廣泛的聽課評課活動,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課題研究,有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競賽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師的教學作為教師業務發展的基本話題來展開。即使是用以表現教師這門職業非常具有技術含量的“資格證書”的考查與發放,也是沒有指標的。
課堂上,教師就事論事,現炒現賣教學參考書上的言說,幾乎成了文化販子!君不見,在語文課上,面對學生的問題,面對學生的諸多見解,我們能做什么樣的高屋建瓴的剖析與深入淺出的闡述。學生巴望著能從教師的言說中,聽到與眾不同的聲音,聽到使他們情緒激昂的演說,聽到令他們心靈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復一日,久而久之,我們的老師疲倦了,我們的學生厭倦了;我們的老師開始走捷徑了,我們的學生也變得懶惰不堪,缺少領悟和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敏銳的聽課者,就會由黃老師引導學生揣摩“我們”這一個細節發現他值得學習的追問藝術。第一次追問,用了“既然為什么不說而是說”于無疑處生疑,可謂“見縫插針”;第二次追問,強調“除此以外”,提示“從表達效果上看”,可謂“有的放矢”;第三次追問,將標點符號的知識和朗讀體驗引進來理解標題的情感取向,可謂“融會貫通”。
建筑在高屋建瓴般的教學設計中的課堂里,學生才會有這般的領悟能力的產生。當然,這種課堂,是名師的課堂,與平常我們聽到的千千萬萬的普通教師,一級教師,甚至高級教師的課堂是有區別的。就像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教師們的努力,何來特級教師們精彩的生存空間?但是,我們這些教師困倦了,有什么樣的鼓勵政策來激起我們繼續把新課程的理念貫徹下去呢?
比如:對于知識的積累,我們是關注了,但我們絕大多數教師關注學生積累知識的目的,可能只在于應對考試,并沒有從為學生打下民族精神文化底子的角度去關注。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二、評卷課也要與新課程接軌
評卷課并不是語文課型中的主流課型,教師大多不重視,缺少研究,也很少對這種課型進行聽課交流活動,其實反觀一下是很容易發現其弊端的:
沒經驗的年輕教師,從頭到尾幾乎是把答案報了一遍;有一定經驗的教師能在逐一報答案時作出一些分析,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這么答題;很有經驗的教師不僅會分析還會舉一反三,從一道題中引申出同類的題來。一節課下來,教師往往講得渾身冒汗,嗓子嘶啞,不可謂不認真,學生在試卷上用紅筆改得滿滿的,也不可謂不用心,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可以作以下的一些嘗試和創新。
1.制作試卷分析評價表。評價表分為三部分:一是試卷基本情況分析;二是評議訂正后的自我反思;三是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贈言、寄語。
2.教師對試卷作好充分的統計分析,對學生答題情況有一個總體把握,了解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求學生根據試卷實際情況在課前填好評價表的第一部分,作好得分、失分記錄,并進行先期的自我分析,尤其要對失分題目作出分析(如審題不清、記憶錯誤、知識點模糊、粗心、拓展閱讀與積累少等原因),然后自我訂正。
3.小組學習伙伴寫上贈言,教師完成寄語,帶回家請家長完成家長寄語。看似一個極平常的教學環節,道是無情卻有情,因為在它背后站著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充滿著憧憬的生命。有時一個小小的給分,甚至一個習以為常的符號,可以使一顆頹廢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也可以使一個意氣風發的學生變得心灰意冷。這兒有一個魏書生評分的很好的案例:魏書生老師在一次語文期中考試中,班上有一個學生得了57分,他不敢拿試卷回家。于是就去找魏老師求情:“能不能少扣幾分?”魏老師笑了笑,說:“少扣不行,這樣吧,就算老師借你5分。這下你敢回家了吧?”
這個學生捧著改過的試卷喜出望外。后來,他像換了個人似的,學習非常認真。期末考試時,得了87分。于是,他又去找魏老師,天真地說:“魏老師,我還您5分。”
我們不能不被魏老師的給分藝術所折服。孩子本是天真可愛的,他們需要鼓勵、信任,需要愛的滋潤。魏老師“出借”的這5分,不僅立竿見影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他的心理上也會產生長久而深刻的影響。
教師把批改試卷看成師生間的一種情感交流,盡量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激勵,多一點溫情,讓冷冰冰的分數多點人情味兒。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個體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教師在學生處于“憤”、“悱”狀態時給予及時、充分的指導和幫助,能取到極佳的效果。最后由不同的對象寫贈言和寄語,旨在用這種形式激勵學生,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心態。
三、精心設計高效的語文活動
課堂活動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參與的極好方式。但不乏有些為活動而活動的課堂,學生或演或辯,或評或說,忙得不亦樂乎,卻未能靜下心來細細體驗,對活動進行反思,更別說由此產生什么感悟了。活動五花八門,學生眼花繚亂。課堂上,熱鬧、活躍成了主旋律,教師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這一先進理念的引導下,拋出若干或大或小的問題,學生說說議議,暢所欲言,氛圍著實輕松。其結果是:學生思維發散,結論參差不齊;教師模棱兩可,你好我好大家好。名為尊重學生,實則放任自流。
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不應忽視自身的語文素養,忽略自己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拋棄可能高于學生的深刻見解,而應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統籌安排從課前到課堂直至課后延伸的各個環節,并于課堂中及時開啟學生的智慧,適時精要點評,讓學生能有的放矢地盡情發揮。
教師只有吃透新課標,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理念,根據需要,適時引入自己精心設計的具有創造性、教育性、探索性的活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曾在一封信中說:“為活動而活動,當然不好。任何事情,遺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屬不好。”這段話告訴我們教師:活動有重大意義,但不能濫用;只有抓準時機,選好方法,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讓語文課堂更精彩,才使語文課堂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