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霞
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著以講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本人在課程實施中,深刻體會到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活”起來,才能讓學生插上創(chuàng)新的翅膀,在天空中遨游。基于以上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重視教學內容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在課堂上“活”起來。例如,在教學“積的近似值”時,我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模擬顧客到花店購買鮮花的情境,由老師擔當營業(yè)員,學生擔當顧客。
老師:母親節(jié)就要到了,你們想不想買一枝鮮花送給媽媽,表達你的敬意和謝意呢?……老師這里有玫瑰和康乃馨兩種花要賣給你們,其中玫瑰一枝0.83元,康乃馨一枝0.60元。愿意買的向各組長匯報,再由組長向老師購買。
第一組組長:我們組要買7枝玫瑰和7枝康乃馨。
老師:好,請你付10元。
第二組組長:我們組要買6枝玫瑰。
老師:好,請你付5元。
……
突然,一位學生提出疑問:每枝玫瑰0.83元,6枝應該付4.98元,怎么會是5元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也紛紛提出疑問,頃刻間教室沸騰起來。此時,我再引出學習內容,這樣既提高了數(shù)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現(xiàn)實性,又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喜愛數(shù)學,愿意學數(shù)學。
二、重視課堂教學個性化
《新課標》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并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實施課堂教學個性化。因此,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能力水平不等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行不同的教學策略,使每位學生都有能力在課堂上“活”起來。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就提出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對學困生只要求他們識記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計算圓的面積;對中等生則要求他們不但要會計算圓的面積,還要會把一個圓切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對優(yōu)等生的要求更高一些,即在中等生的基礎上嘗試通過比較圓的各個部分與拼成的近似長方形各部分間的關系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一來,每位學生在新知的學習中,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自信心,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重視課堂教學實踐化
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十分密切。《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以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數(shù)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shù)學問題。例如:在學生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相關知識后,我就有意識地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的實踐活動課。首先引領全班同學到操場上玩一玩,并注意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實物或圖形能利用所學的知識求出它的周長或面積,使學生從操場上找到數(shù)學問題。經過同學的仔細觀察,學生紛紛來向我匯報說廣告牌、草地、罰球區(qū)等都是由所學過的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帶上卷尺等工具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這些組合圖形的相關數(shù)據(jù),并求出它們的面積。這堂課的教學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找到了數(shù)學問題,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shù)學的趣味和魅力,體驗到數(shù)學學以致用的價值,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四、重視學生學習自主化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再也不能包辦了,教師要擺正與學生的關系,把學生大膽地推到學習的“前線”去,讓學生實實在在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真正去“摸、爬、滾、打”,通過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并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獲得新的結論。這樣做既能解放學生的探究自主權和自由度,使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又能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堅信“我能行”。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按以往的習慣,總是由老師在講臺上做實驗,學生觀察并得出結論。然而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整個教學設計得很完善,卻使學生的動腦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價值在打折扣。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第一步:要求小組學生將圓錐裝滿砂后再倒入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中去,倒?jié)M為止,發(fā)現(xiàn)問題。第二步:再將圓柱中的砂倒入圓錐中,直至三次倒完,發(fā)現(xiàn)問題。第三步:討論交流,寫出結論并向老師匯報。這樣,每位學生在自己的動腦、動手、動口中均獲得一次成功的機會,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屏棄了學生過去由于教師“幫”地太多,“鋪”地太平而產生的思維惰性,激“活”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總之,只有確實做到了課堂教學“生活化”、“個性化”、是“實踐化”以及學生學習“自主化”,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數(shù)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用的事,并因此在數(shù)學課上“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