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福
隨著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進行,現代信息技術必將在生物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一些在課堂上難以講清的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形成過程、復雜的生物反應和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利用圖片、動畫等清楚地展示出來。這種整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用于教師講清所傳授的知識,從而提高了課堂學教學效率,同時可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各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把傳統意義上的“學習”生物改變為“研究”,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辟廣闊的天地。由于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點,所以信息技術無論是對輔助教師的“教”,還是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學”來說,都能夠提供強大的支持。信息技術應該怎樣更好地和生物教學資源融合呢?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正確運用多媒體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多媒體可以起輔助教學作用。但是,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依據具體教學內容確定是否使用多媒體。基于生物學科特點,在學習細胞顯微結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實驗探究等方面恰當使用多媒體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化抽象為直觀,突破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很重要,但是不考慮教學內容而濫用信息技術教學,結果不會提高教學效果,反而會使得教學效果不佳。
2注意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多媒體技術具有聲音、圖像、視頻、文本等多種展現方式,在教學中可以產生各種視聽信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要將信息技術(如幻燈、投影、錄像等)與傳統媒體(如板書、掛圖、模型等)恰當的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教學的有效作用,各展所長,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教學過程中既不考慮學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慮學生能力的培養情況,結果學生接受信息過多,造成“死機”,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完全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而忽略了傳統教學媒體的作用,結果只會使得學生像觀看影片一樣,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這樣多媒體技術不但不能優化教學,相反會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3新課程標準高度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而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們的思維方式,啟迪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創新教育的實質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傳統、習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重新組合既定的感受、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結論的思維過程。由此可見,創新思維具有生動性、求異性、發散性和獨創性等特征,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以達到啟迪創新思維的目的。運用信息技術,能使課本中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復雜的生物反應過程,生動地、直觀地演示出來,便于學生對生物反應的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使思維得到適時地啟迪。
4注意要運用“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理論進行“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現階段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但是由于兩種教學理論各有其優勢和不足,所以講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學教并重”教學設計理論,這樣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這樣教學理論可以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從而有利于建構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新型教學結構。但是,運用這種理論進行教學設計時,對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作為輔助教師“教”的形象化工具,而且還可以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認知工具和協助交流工具。但是,從長期實踐來看,多數教師主要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較少考慮是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并沒有很好的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優勢。所以,在“整合”過程中,要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合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即包括多媒體課件也包括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這樣才能營造一種更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轉變傳統教學結構。
5信息技術與設趣激情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運用,能使許多抽象的生物概念、生物規律,復雜的生物反應環境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不僅能大大增強表現力而且易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極高的價值,從而促使學生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入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總之,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資源引入生物教學活動中,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把學習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視覺和聽覺感受,豐富學生的想象,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生物教師必須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在不斷提高本學科專業水平的同時,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探索符合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卓有成效地開展現代化的生物教學,迎接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挑戰。做一名優秀的時代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