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孜古麗·買買提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德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個性的養成。目前,高中教育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心態、人際交往、人格發展方面存在問題,所以也就需要教師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學校建立的初衷是通過各科專業知識的教學,培養能夠為社會建設作出貢獻的人才,所以所謂“教書育人”,指的是學校教育的重點要放在對于人的培養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而以往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我國的學校教育帶入了一個偏執性的方向,我國是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制度,所以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中直接將考試作為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知識的傳輸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對于學生知識學習以外的能力的培養,也就導致呈現出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軌,道德素養和知識素養不成正比,甚至培養出“有才無德”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德育的一部分,旨在從學習態度、人際交往、人格發展等方面對于學生心理進行教育和疏導,從而讓學生在人格塑造和個性成立方面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不僅面臨知識學習方面的壓力,更是要面臨身心發育方面的轉變,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和教育,放任自流很容易導致學生心理上的偏激和人格上的部分扭曲,進而影響學生三觀的建立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本文中我將重點針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學展開探究,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談談我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其良好個性和人格方面的看法和建議。
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
對于學生來說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學習能力的高低,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是衡量學生本身存在價值標準之一。因此對于學生來說,來自各科知識學習的壓力是最主要的煩惱源泉,尤其是針對高中生來說,未來面臨著高考的優勝劣汰,所以不論是來自外界還是自身的壓力都會成倍的增加。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刻意降低高考對于學生的影響力,轉移學生對高考的過度關注心理。一方面,我們要聯合各任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避免一言不合就提及高考,并赤裸裸的將每次的考試成績進行排名的行為,降低學生因為競爭失敗所帶來的壓力感和緊迫感;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我們還要通過課堂教學給予學生正確的學習心理疏導。
其次,在心理教育課上,教師要有針對性的給學生緩解學習方面帶來的壓力和負擔。對于高中生來說,即使心理上想開了,繁重的課業壓力還是會給學生帶來身心方面的疲累感,進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心理教育課上,教師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暫時脫離知識學習的狀態,結合音樂給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減負,讓學生得到一定的心理放松;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笑鬧中盡情的釋放負面情緒,從而將心理狀態調整回來,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繼續輕裝上陣。
二、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雖然近兩年開放了二胎政策,但現在的高中生大多數仍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習慣自己一個人,并且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成長環境也導致部分學生在性格方面嬌氣,以自我為中心,團隊合作意識缺失等,這些不僅為學生的學校集體生活帶來障礙,也會造成未來進入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上文中提到很多獨生子女在家人的溺愛下成長,所以不論是在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表現出自理能力不足,自我約束能力缺乏現象。反應在學習和集體生活中就是學習主動性不夠,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進而在知識學習和班級生活方面容易受挫,且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造成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偏激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獨立能力,例如只是學習方面的自主預習、復習習慣的養成,生活中學會列計劃、并有條不紊的完成學習和生活任務等,一步步引導學生從獨立中獲得感受到自我價值,肯定自我發展意義。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走出自我圈子,學會溝通和交流。高中階段隨著學生身心的二次發育,學生性格方面的特殊性會被放大,能夠明顯感受到某些學生不合群,不喜歡集體活動,這就需要作為心理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班級活動,以及結合知識學習中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模式,來給予學生融入集體的機會,主動引導學生實現合作和交流,從而一步步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塑造健康的個性和人格
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塑造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難顯現出成果的部分,尤其是高中階段,學生處于叛逆期,心思敏感,對于他人觸探其內心的行為會有本能性的抵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和家長合作,和學生交朋友等方式降低學生的心理警惕性,從而順利實現個性和人格發展上的引導。
首先,我們要盡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實現和學生心靈上的交流。一方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主動了解每個學生,從其學習和日常生活方面觀察并及時洞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給與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心理上對教師建立信任感,進而可以在交流過程中敞開心扉,主動暴露問題。
其次,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和家長保持聯系。對于學生來說最了解其個性和心理的就是父母,通過和父母的交流教師可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從而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對癥下藥;也可以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進而協助教師進行學生心理疏導等各方面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希望對其他心理課教師開展心理教學工作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未來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和各學科教學更緊密結合,促進學生身心方面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