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

杭州都市圈以杭州市區為極核,以湖州、嘉興、紹興三市市區為副中心,德清、安吉、海寧、桐鄉、柯橋、諸暨等杭州相鄰6縣市為緊密層,區域總面積34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的33.97%。2007年,杭州都市圈第一次市長聯席會議召開;2014年,杭州都市經濟圈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獲國家發改委批復設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余年來,杭州都市圈探索模式、建立機制、協同發展取得累累碩果,綜合競爭力位居我國六大都市圈之首。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7224億元提高到2016年的21764億元,占全省比重從2006年46.0%擴大到2016年46.8%;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9%,高于全省0.5個百分點,成為浙江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塊。2017年前三季度,杭州都市圈實現生產總值17630億元,增長8.0%。
共建共享成果明顯。四市協同推進交通項目260多個,打通斷頭路35條。申嘉湖杭高速、杭長高速、嘉紹大橋及南北接線等重大跨區域項目相繼建成,滬杭、寧杭、杭甬、杭長等多條高鐵線路和杭州諸暨、杭州湖州等城際通勤列車相繼開通,杭州至海寧、臨安、富陽、紹興4條城際鐵路開始建設。產業融合協同推進,產業梯度加快轉移,都市圈三次產業結構由2006年的5.6∶55.0∶39.4調整為2016年的3.6∶42.6∶53.8;創新驅動成為區域發展新動能,信息經濟成為都市圈發展新引擎,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健康產品制造業等重點發展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3%和15.5%,高于全省1.3和3.8個百分點。環境共保成效明顯,形成區域大氣聯防聯控機制,開展環保合作項目近20項;加大區域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力度,杭州率先成為無鋼鐵生產企業、無燃煤火電機組、無黃標車“三無”城市。社會共享成效初現,公交一體化、醫保聯網結算、市民卡合作深入推進,“杭州通·都市圈”德清卡和諸暨卡發行深受歡迎;科教文衛事業抱團發展,西湖區教育局與安吉縣教育局、江干區教育局與諸暨市教育局積極開展青少年活動、課程改革、教研工作等合作。
多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杭州都市圈扎實推進一批國家級試點,積極實施重點項目改革。中國(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成為全國首個跨境電商試驗區,其“六體系兩平臺”模式在全國推廣,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建設初見成效。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啟動。杭州成為全國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未來科技城和阿里巴巴集團成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紹興成為國家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被列為“國家智慧養老示范基地”等。湖州成為國家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浙江省第一批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等。嘉興成為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信息經濟試點城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等。
新形勢對杭州都市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一帶一路”為杭州都市圈發展提供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平臺,進一步拓寬了海外市場,也為開展貿易和投資創造了更多更好的條件和機會。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都表明,未來區域綜合實力的競爭和未來世界的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的實力競爭,而是都市圈、城市群的組合競爭。杭州都市圈運行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對標國際知名城市群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綜合競爭力仍顯不足,浙江必須充分利用都市圈這個平臺,助推浙江更好地對接國家戰略,并為戰略落地賦能。
杭州的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杭州作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借力“后峰會、前亞運”的歷史機遇,影響力大大增強,各地“融杭”意愿明顯。但必須清醒地看到,杭州在高端要素集聚、城市國際化、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性重大科技創新方面與中心城市還有差距,需要加快提升;與此同時,杭州行政區劃與發展空間不相匹配,這一矛盾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杭州必須抓緊時間補足短板,才能形成可持續的集聚和輻射能力。
各城市的統籌融合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都市圈的協調主體和手段仍以市縣兩級行政推動為主導力量,各城市之間雖然在基礎設施、便民服務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共建共享,但受現行行政體制影響,各城市間的行政壁壘實際上未完全消除,所以人才資本等技術要素爭奪、產業同質化競爭、生態環保標準不一致、改革成果推廣共享不充分等問題依然突出,亟待省級層面從全省戰略發展大局的高度來加強統籌協調,推動重大產業在各城市間的統一布局、推動重大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政策在跨區域間的總體一致性和合理差異性。
著力鞏固杭州都市圈的“排頭兵”地位。落實“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行動計劃,自覺地把都市圈發展置于國家戰略和整個長三角發展的大局中進行思考、定位和謀劃,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在區域聯動融合上下功夫、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開放格局,推進杭州都市圈從聯合發展向融合發展轉變,從重點突破向全面合作轉變,提升都市圈貢獻度、融合度、幸福度,進一步發揮都市圈在浙江的龍頭領跑示范帶動作用,努力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塊、亞太國際門戶長三角城市群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先行區和浙江創業創新核心區。
著力促進都市圈各城市的“多極化”發展。都市圈是個有機整體,既需要統籌謀劃,又需要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實行差別化發展。杭州要以“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和突破口,積極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建成高層次人才集聚、創新企業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和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四大高地,強化創新極核功能,發揮溢出效應,增強各地“融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湖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應發揮生態優勢,探索出一條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子。嘉興在城鄉統籌方面全國領先,又獲浙江省政府同意設立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要抓住機遇,承接上海產業、資本、人才等資源外溢效應,當好浙滬合作對接的紐帶,并進一步強化城鄉統籌方面的功能培育,將其打造成全國樣本。紹興遵循“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求,推動化工、化纖、印染、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爭建設成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樣板區。同時,要堅持做強市域經濟與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并重,推動都市圈內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形成點壯面廣、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著力推動杭州都市圈的“跨區域”融合。一是從源頭上破解融合障礙。現行體制下,考核是有力的“指揮棒”。為了促進都市圈內部的大融合,省級層面須加大對都市圈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建立省級例會制度,定期研究解決跨區域重大事項,并對“按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考核”的方法進行完善,創新都市圈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將定期進行評測或考核的結果納入各城市年度綜合考評,并根據需要每年動態調整考核分數比重,進一步強化發揮都市圈各城市間的合力。二是推進跨區域的重大項目合作。加快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到2020年實現“半小時高鐵圈、一小時高速圈”的全面拓展和“一體化運輸服務”深度融合,夯實都市圈互通互聯的基礎設施條件;協同推進產業合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綜合試點建設,構建杭州都市圈技術創新體系,努力把都市圈建設成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示范區,推動“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邁進;進一步強化大氣、飲用水等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和醫療、衛生、教育、公交系統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通過建設重大項目,加快實現通勤一體化,合力推動都市圈經濟社會各個層面互利多贏、共同發展。
著力提升杭州都市圈的“國際化”水平。以舉辦亞運會、中國國際茶博會等重大國際會議賽事,引育一批高端國際會議論壇和高水平會展來進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以深化全球跨境電商建設、促進外貿優化發展、培育具有國際化運營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企業來推動經濟國際化以增強都市圈競爭力,以傳承、守護、宣傳戲曲、剪紙、木雕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加強良渚文化、黃酒文化等歷史文化國際交流打響城市品牌,實現杭州都市圈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與國際接軌,增強其國際市場競爭力,推動其成為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國際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