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瑛
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新媒體及其相關技術得以全面普及。較之于“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新媒體構建起了一種新型交流溝通方式。20世紀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將新媒體定義為“網絡媒體”,它利用網絡、移動及數字等技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為載體,向不同社會群體提供具備即時性、互交性、共享性等特性的海量信息。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影響,而這其中,對于處于社會化最為重要階段的高校大學生產生的影響更為顯著和深遠。
杰克遜在其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了“隱性課程”這個概念,標志著隱性教育研究的開始。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也提出過“教育即生活”的觀點,提倡將教育融入一種無意識的日常生活中,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隱性教育的一種形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者隱藏教育目的和主題,按照預定的計劃和方案,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環境、文化、娛樂、服務、制度、管理等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使教育對象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①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81頁。顯然,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一定的隱蔽性、滲透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其整個過程隱藏于一系列非實體性的文化活動及環境載體中,突出一種潛移默化式的滲透式教育,其優勢在于其能夠突破原本刻板固定的說教式教育,在較為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以一種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方式進行更為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性及學習方式等方面。
首先,在思想觀念方面,新媒體以其“內容新、傳播快、范圍廣”等優勢深受大學生喜愛。通過新媒體,大學生能即時、迅速地了解國內外海量信息,并通過一定程度的篩選,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敏銳性與觀察判斷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自己關注國內外時事及自主學習的習慣。但在對海量信息的自我篩選過程中,由于受個體辨別判斷能力所限及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缺失的影響,在一定情況下,高校大學生很難在這種虛擬且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立即確認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乃至合法性,這對其正確思想觀念的培養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其次,在生活習性方面,新媒體對于大學生影響最為顯著的方面是交流方式及消費方式的轉變。新媒體技術衍生出的多種應用載體無限拓寬了人際交往渠道與范圍,即時交流成為當下最為流行普遍的交往形式。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與網絡交易的發展,也使大學生消費行為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支付寶2017年初的統計數據來看,在過去12個月間,在校大學生平均年消費超過了4萬元,可見當今在校大學生對于網上消費的熱衷與青睞。伴隨著交流方式與消費方式的網絡化,相關問題與風險也隨之產生。基于網絡交際與交易行為所產生的糾紛、欺詐案件最近幾年也呈現爆發型增長的趨勢。
再次,在學習方式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普及使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突破了原有的時空壁壘,可以更加自主的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地點。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可通過網絡組、群的方式進行討論解決,極大地提高了解決問題的便利與效率。但不可否認的是,部分大學生在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習過程中缺乏能動性與自律性,對新媒體產生過度依賴,遇到問題不加以任何思考就通過網絡媒體尋求答案,甚至直接剽竊他人成果。此類行為現象屢禁不止且有進一步加劇的態勢,急需加以制止和引導。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已滲透至社會的各行各業,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新媒體的應用也成為當前高校教育者面臨的新課題和新要求。一方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全面滲透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群體影響深刻而又廣泛;另一方面,新媒體與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正處于不斷融合的階段,其不僅與高等教育基本理念保持統一,而且正逐步成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大加強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廣泛性與時效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媒體的發展在給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有利條件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與弊端。
(1)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豐富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手段,但加大了高校對相關信息的監管難度。
在新媒體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之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促進高校物質、制度及精神建設層面途徑來實施,在進入信息社會之后,新媒體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今,在原有的教育方式途徑的基礎上,QQ、微博、微信、微視、青年之聲、易班、知乎等新媒體平臺百花齊放,以迅猛的發展態勢深深地嵌入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成為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引領學生思想、提振精神、服務學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媒體載體已不同程度地應用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翔實的語言文字、生動的圖片視頻和即時的互動交流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隱性教育引導,使其能夠通過實際而又倍感親切的案例進一步理解和提升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水平。
新媒體以其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和即時性在豐富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拓寬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同時,也加大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相關信息的監管難度。新媒體的開放性致使信息在發布之前無法經過必要的審核,加之新媒體的即時性導致信息傳播的過程基本處于無屏障狀態,這也就意味著一旦信息發出,無論信息是否有效合法都將會迅速傳播,相關的審核補救措施僅僅只能在信息發布之后才能展開,這就使一些腐朽、落后甚至是虛假違法的信息得以發布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傳播,這就可能會對高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并進一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提升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廣度與深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教育者的話語主導權,從而可能導致顯性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脫節。
如今,網絡的普及以及各種新媒體應用的誕生加速了傳統教育的轉型與變遷,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分配及前所未有的共享,高校大學生除了可以從所在高校的顯性與隱性思政政治教育過程中獲得理論與實踐教育之外,還可以從網絡媒體中獲得更為廣泛的教育,這些教育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在教育的生動性、廣泛性、層次性方面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因此,這種以新媒體為載體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獲得在校大學生的青睞與接受。但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掌握與應用方面并非專業,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意識、敏感度以及觀念較為落后,甚至落后于受教育者。因此,當面對以新媒體為載體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時,就可能會出現受教育者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質疑教育者在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學的科學性與正確性的情況。由此可以說,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提升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但可能導致大學生對新媒體的過度依賴從而衍生出多種問題。
新媒體以其虛擬性、隱蔽性、開放性、互動性等特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著在校大學生,并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資訊及交流空間。在校大學生通過對于這些信息的搜索、分析、學習與總結,不僅開闊了視野,提升了個人素養,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同時通過對源自現實生活的典型案例的進一步反思與實踐,將所學與所用加以結合,極大地提高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但在面對以豐富的圖、聲、文、視頻和動感技巧為表現形式的大容量信息以及高度自由的交流空間,在校大學生在享受網絡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諸多利好的過程中往往很難把握應有的尺度,缺乏自律,久而久之則對其產生過度依賴。對于新媒體的過度依賴,一方面會導致在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時間管理出現失調,參加校園乃至社會活動的實踐越來越少,逐漸脫離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過分依賴網絡交流而忽略現實中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會使其無法適應現代人際交往,性格上產生冷漠孤僻,從而可能引發心理疾病。與此同時,在虛擬的新媒體環境中,每個人都以一個或多個虛擬身份參與網絡活動,這就增加了虛擬環境中的交際風險。部分在校大學生在經歷了網絡欺詐受騙之后,無法通過適當的途徑進行補救或者疏通,將虛擬環境中的哀怨轉化為現實生活中報復行為,最終釀成大錯,悔恨終生。
面對以上新媒體的普及和滲透給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當前信息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利用好新媒體這把雙刃劍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已成為社會各界熱切關注的議題。以下我們從三個方面來探析新媒體環境下有效開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加強學生互動社區、主題教育網站、專業學術網站和‘兩微一端’建設,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①《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2月28日。這就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不僅需具備扎實業務能力,還亟須培養和提升自己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一方面,通過加強新媒體科學以及相關網絡應用知識的理論實踐學習,了解新媒體技術的產生發展歷程,熟悉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以及發展空間,并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中去,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博、微信、微視關注、轉載、發表和管理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話題及言論,從而達到對新媒體技術的熟練運用。另一方面,在工作理念的創新方面,在堅持以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基礎上,不斷引導和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者的主體能動性,并進一步確立教育者和受教者平等互動的理念。在教育的主體性研究中,唯教育者主體與唯受教者主體的觀點均有片面,應確立教育者主體性與受教者主體性辯證統一的新教育理念。在開展隱性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同時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即教師給予學生主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實踐及反思內化教育,以有所收獲。
在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若僅利用新媒體應用對相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信息進行表層的、零散的關注、轉載及評論而無法做到科學的收集、組織和整合,那么部分富有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信息就可能會被遺漏和忽視,且未經組織整合的資源信息對受教者產生的教育和影響的有效程度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因此,以新媒體技術作為支撐,搭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現有教育資源信息進行整合,并進一步挖掘隱性資源信息,是當前有效開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首先,以新媒體技術支撐校園物質、制度、文化平臺建設。高校的硬件環境建設、制度管理建設及文化氛圍建設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即通過富有特色的校園建筑、優雅整潔的校園環境達到環境育人,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規章制度實現制度育人,通過營造積極上進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文化育人。在此過程中,應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例如在建立相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微視、易班的基礎上,開設互動專欄,收集師生對校園物質、制度及文化建設的意見與建議,并對已有的建設成果進行總結反思和廣泛宣傳,從而使全校師生能夠從中體會到高校辦學色特、育人內涵以及前景規劃,并最終達到學生、教師、學校共同進步發展。其次,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多層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和各類網絡平臺,善于利用社會重大事件來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占領新媒體這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再次,鼓勵和激發高校大學生自主創建網絡新媒體工作室,利用微博、微信、QQ、易班等方式積極發布和組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話題、活動,并加強校際之間、院系之間、班級之間的思想政治動態交流,從而實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不斷拓展與外延。
自2009年8月中國門戶網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至今,微博作為新興媒體,已發展成為青年學生溝通、聯絡、聚集的重要平臺。從2011年起,福建師范大學校團委開始在學校團學組織中率先開設微博,并探索出“五微五陣地”的育人新機制。“五微”即微協會、微活動、微服務、微論壇、微文化;“五陣地”即努力將團學組織微博建設成為思想引領的新陣地、成長服務的新陣地、組織動員的新陣地、答疑解惑的新陣地、工作創新的新陣地。②龍超凡:《福建師大開辟育人“五微五陣地” 》,《中國教育報》,2012年11月23日。“五微五陣地”以新媒體技術——微博作為基本支撐點,在學校、學院、年級、班級、社團五個層級推動建設600多個微博,覆蓋全校各級學生組織和學生社團。各社團組織以及在校師生通過微博宣傳校園文化、傾聽學子心聲、了解學校動態、發布各類信息、舉辦多種活動、解決在校大學生的種種問題,例如“書記早餐會”“校長面對面”、學校后勤“微修”“我最喜愛的好老師”等其他校級各種比賽評選均通過微博進行通知、宣傳和組織,從而推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與此同時,福建師范大學還積極尋求與相關網絡媒體技術公司的交流合作的機會,不僅積極主動地向具備一定技術實力的公司尋求技術支持,合作完成網絡新媒體應用創新項目,還組織在校師生前往相關科技公司進行學習實踐,以達到提升高校師生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習中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的目的。這對不斷開創以新媒體技術引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對于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已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議題。在當今新媒體環境中,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到新媒體技術的兩面性,抓緊完善與網絡新媒體相關的法律制度建設,以加強對相關信息的監管力度,力爭從根源上治理不良信息的傳播擴散。與此同時,高校還需加快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建設,不斷培養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受教者的新媒體素養,以使其在熟練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新媒體應用,使之能夠更好地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并最終實現以新媒體科技帶動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