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康德的至善學說,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都有所影響,如果每一個人都達到至善,那么我們就是生活在大同世界了。當今的經濟突飛猛進,可我們的國民素質還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的德性提高,使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感,并有一種為世人奉獻服務的精神。德性與個人幸福,甚至與整個社會的幸福息息相關,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夠使我們成為一個文明大國,并推動國際安全建設。國家整頓打擊腐朽文化,弄虛作假不良風氣,這個重大責任只有落實到每一個大中小學校的學生身上,才能夠整體提升社會的文明。
一個人只有德性和幸福的相加才能夠達到至善。至善即至高的善,康德的至善概念即至上的善、完滿的善、共同的善、最高本源的善,分別指德性、德性與幸福的統一、倫理共同體、上帝;康德認為德性是善良意志的根本屬性,人的德性首先表現為內在意志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德行。試想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未必是生活幸福的人。
自由是實現道德的基礎,是達到“至善”的條件。康德的至善學說,使個人致力于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人只有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才會有道德,才會有幸福可言。按照最高的道德要求行事,是康德所認為的人真正的實現的自由。一個人的意志達到真正的自由,那么這個人就有選擇自身幸福的權利,一個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選擇權,那么他才會有道德,有追求幸福的資本。德性法則頒布命令,道德法則要求我們每個人一絲不茍地遵守。[1]一個人的意志自由并且遵守著道德法則,那么可以說這個人的德行好。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意志自律,有著對自己的高標準的道德品行要求,再加上這個人樂于助人,常扶貧救濟,可以說這個人是個品德高尚的人。
康德認為,人作為感性世界中有限的理性存在不會在其現實的有限生命中實現“至善”,因此,如果我們想要達到幸福與道德完全一致的圓滿境界,我們就得假設一種實踐上的無限的進步,而這種無限的進步就只有在假設“靈魂不朽”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由于我們的理性是有限的,我們在現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至善”這一無限完滿的境界,靈魂不朽使至善成為了可能。
康德認為,人作為感性世界的存在,是受自然規律支配的,而道德規律是受自由的意志支配的,因此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會實現道德和幸福的結合。為了保證理智世界中的德性在感覺世界之中有其相應的效果,為了保證德性與幸福都能夠得到實現,我們必須假設有一個“上帝”使這兩個世界能夠協調一致。康德認為“至善是只有在上帝的存在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假設神的存在在道德上乃是必要的”。
至善學說,對于當代社會中的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素質水平都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拋棄腐朽文化,達到至善的境界。大學生在當今社會中是最主要的力量,大學生是我們社會的未來,大學生的道德德性的高低決定著我們將來社會的文明狀況。
我國現今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地位,顛覆了人們對學習無用的認知。大多數企業的招聘人才優先條件是德才兼備,德才兼備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成為的。一個人周圍的工作生存環境會影響他的幸福感及他的品性。現今很多人讀碩士甚至博士擁有著高學歷,他們其中也有殺人犯法的人,一個人的成績不能代表著他就是各方面優秀的人。一個人的生存的周圍環境的人的好壞,是會影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大學里,會有的人因為追求成績高能拿獎學金,選擇去作弊;有的人會為了仇恨私下打架傷害他人;有的人會為了賺錢而選擇欺騙消費者;有的人會為了拿到錢侵犯對方的隱私作威脅等等很多不良的行為就發生在學校里。有許多人面對專業的選擇,我們心里會想哪個專業以后學了之后賺得錢會多,有許多人大學畢業后,選擇工作會看哪個工作賺錢多,離家近,工作單位名聲好,而不是考慮自己是否喜歡。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能夠改變自己選擇去做一個好人,做一個真實的人。我們能夠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做一個有誠信的人,做一個勇敢面對自己的人,做一個我們能夠面對惡意勇敢反抗維護自己權利的人以及能夠選擇以誠待人并把至善作為自己的道德的最終目標。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素質的提升,終將會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文明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必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道德的提升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