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袁春
咸陽市渭城高級職業中學 陜西咸陽 712000
高中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是知識容量大,內容豐富,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更高了。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循序漸進,使學生從愿讀到會讀,最后上升為樂讀,真正享閱讀于一生。
讓閱讀走進高中歷史,歷史教師首先自身應該掌握一定的閱讀策略和方法。與傳統教學相比,閱讀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真正地把閱讀帶到歷史教學中去,一定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注意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筆者根據個人實踐經驗,把歷史課內閱讀分成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
在準備階段,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專門的閱讀課訓練。在訓練中教師先作閱讀示范,再讓學生不斷實踐。通過教師反復示范和學生不斷的實踐,學生可以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教師還可以收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上課可以挑一個片斷,有感情地讀,讓學生感覺文字和歷史的魅力,課后,他們自然會自由地傳閱。
2、實踐階段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心理和技巧后,可以進行歷史課內閱讀教學了。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還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具體指導。具體的閱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要學會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以達到閱讀的目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因為知識點繁多,所以興趣是最好的導航儀,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就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如果適當創設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教師講授新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情境。
(2)加強導讀,培養閱讀習慣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在歷史課內閱讀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好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不斷實踐,逐漸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僅有閱讀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好讀書筆記。做筆記也恰恰是一種閱讀的方式,抄寫的文字可以帶來知識,帶來愉悅,帶來記憶。在閱讀歷史材料時,用筆做好記號和批注,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閱讀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融會貫通。
(3)融會閱讀,提高閱讀效果
歷史新教材知識豐富多彩、紛繁復雜,因此學習的每個環節都應有融會貫通的觀念與習慣。在讀第一遍時,就不忘融會貫通。貫通是發散思維、擴展思維。這種發散、擴展式的貫通,就是變少為多,就是“把薄書念厚了”。
那么,如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高中生在課外閱讀中應該“讀什么”、“怎么讀”?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課外閱讀內容
(1)雜志 首先是與歷史科有關的雜志,如《歷史學習》、《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歷史教學》等教學雜志。閱讀這些雜志可以獲取很多有用資料,筆者在教學中就很注意引導學生去查閱這一類雜志。歷史教學中經常需要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評價,有非常豐富而學生平時很少接觸的資料。
(2)書讀書是閱讀的主要方式,與歷史有關的書籍汗牛充棟。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閱讀的書目,對于一些水平比較高、喜愛歷史的和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推薦的方式,引導他們看些經典的、有一些深度和可讀性的讀物.比如《全球通史》、《國史大綱》《大國的興衰》等.并且要求他們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歸納出政治方面的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
(3)網上資料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上網閱讀資料,中國教育網、中學學科網、中學歷史學習園地等網站上都可以找到歷史學習需要的相關材料。
2、注意問題
在歷史課外閱讀中,首先要注意到歷史與其它學科課內外閱讀體系的關系,特別是語文、地理學科,一方面要突出各學科特點,另一方面應盡量避免重復閱讀,發揮相輔相成的總體優勢。其次要處理好與學校圖書館、家庭讀書環境、社會圖書資源(如互聯網)等各種環境因素的關系,形成一個開放性的、多渠道的、大綜合的閱讀體系。最后、課外閱讀與歷史學習評價機制的改革,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良好的評價機制對于課外閱讀的健康運行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適時的輔導、督促、檢查,定期的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批閱和歷史小論文評比,在活動中觀察學生閱讀進展、評定閱讀成果,會使課外閱讀的效果更上一層樓。
常言道:“讀無定法,讀貴有法”。教師在“閱讀”這一最基本、最簡單的教學環節上多花些心思,多下些功夫,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實踐證明,讓閱讀走進高中歷史,學生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閱讀的能力,使自己學會自主學習,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為以后人生的自主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浪潮奠定堅實的基礎,并能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