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怡妮
臺州學院英語系 浙江臨海 317000
學生最好的老師是興趣。只有當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時,他們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實踐證明,在教學開始時,學生的情緒趨于平靜,良好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作為導入,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他們才會對探求新知懷有熱情,這將成為他們穩定持久的動力。同時,教師要多接觸教材和現實生活,讓學生明白,學習與現實生活是分不開的,讓學生可以輕松地學習。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正確的評價。對于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失敗和挫折使他們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并且開始對學習產生恐懼心理,所以他們選擇逃避學習,這時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加以表揚和肯定,使他們重拾信心。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好,但容易驕傲自滿的學生而言,教師則需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及時給他們指出不足之處,讓他們明白他們還有進步的空間,激發他們不斷完善自我和挑戰自我的斗志。中等生非常渴望進步,但他們的進步往往不明顯。因此,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從尊重和關愛的角度出發,耐心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對他們的努力進行表揚,培養他們相信自己,勇于競爭的意識。
實踐證明,填鴨式教學會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困難的學習任務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內化知識,獲得成功的經驗,這種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成就動機。因此,教師應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安排適當的學習難度適中的學習材料。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跟隨老師,按照教師的指示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味地傳授知識,學生一味地接受知識,而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和思考,不能體驗到知識建構的過程。新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雙向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的主體。
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歸因。動機來自于人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尊重,當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真正理解自己的價值。把學生的學業成績歸因于努力工作是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對學生的尊重。這種尊重將使學生盡最大努力取得進步,達到別人的期望。反之,如果將成績差歸因于智力或者個人品質,則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如皮革馬里翁效應揭示的道理,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積極期望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鼓勵和愛將感動學生,使學生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努力。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課程的偏好往往取決于他們的老師。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權威的代表。教師擁有絕對的知識權,不允許學生提出質疑和反駁。而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解放思想,發揮創造性思維,師生能夠平等進行交流,促進師生融洽關系的發展,這也是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要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就應該充分鼓勵和肯定學生,讓學生勇于打破權威,敢于質疑,在師生交流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