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穗櫻
廣州市惠福西路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哲學家、教育學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養(yǎng)成一種做好事的習慣。”如果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課堂上的學習就能事半功倍,而對于學生的預習,家長是否配合、是否能堅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那么,家長要做些什么?又應該怎樣做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有很多學生在家讀課文時總是喜歡“默讀”,其實就是用眼睛看一遍就算了,有時甚至只是快速瀏覽一遍,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就像兩匹馬并駕齊驅(qū)一樣,能把孩子的朗讀速度帶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部編版新教材要求孩子的朗讀分為幾個階段:指讀——默讀——不動唇默讀,這個第三階段的默讀就要求學生在“讀”的時候要學會思考、學會質(zhì)疑。首先,要學會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誰做了一件什么事”,“課文介紹了什么”等等。
文中出現(xiàn)的筆畫數(shù)較多的生字,可以先挑出來自己在練習本上多謝幾遍。對于一些特別復雜的生字,可以用拆分的辦法,把不同的部分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
其次,多音字、形近字、四字詞在檢測中也是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四字詞語,不僅要理解它的意思,最好還能夠仿照課文用這個詞語來造一個句子。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會用,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或多或少都會關注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句子,這事可以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例如:描寫人物行動的,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可用直線和波浪線畫。在感興趣的同時,學生必定對這些句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馬上在旁邊寫下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預習時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而思維總是能從發(fā)現(xiàn)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
除了對各課的預習外,還可以對一章或一單元預習,找出單元、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了解知識的重難點,這樣做有利于從整體、系統(tǒng)的角度去掌握知識,利用圖表進行整理,找出規(guī)律和聯(lián)系。
例如三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三首古詩和三篇課文都是圍繞著祖國的壯麗山河進行描寫的,都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些都是這個單元的共性。
把課文中復雜的內(nèi)容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用圖形來輔助梳理,讓學習的內(nèi)容更加有條理,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思維導圖中首先把題目設計成一個海島的樣子,以切合題目;接著圍繞著“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chǎn)豐富”這兩個關鍵詞,再進行二次分支,把“海水”和“海底”歸入“風景優(yōu)美”一欄;而“物產(chǎn)豐富”根據(jù)地點有可分為“海底”和“海島”,再把珊瑚、大龍蝦、魚、海龜、鳥蛋、鳥糞放入三次分支,配上簡單的圖畫,這樣的一個思維導圖,能讓學生更高效地記住課文內(nèi)容,預習更加有效率。
有的學生能力比較強,在完成了基礎的課文預習后,還可進行拓展的預習:比如與課文相關的名著閱讀、讀新聞報紙;觀看科學電視節(jié)目;或者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或查文獻、或觀察、或做實驗,或是提出猜想再論證。
“有布置有檢查”,對于小學中年段學生來說,可能未必能養(yǎng)成“人人都預習,預習有效果”的程度,因此,老師的檢查非常有必要。
1.展示交流問題。展示學生預習的內(nèi)容和問題,有助于教師把我學生的預習情況。第一種是小組展示,由小組長組織,目的是展示一些客觀的、機械性的問題。組長把學習成果匯報給老師,以便老師能把握學生基礎部分的掌握情況。第二種是在全班由老師組織的展示,展示的時候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后進生展示簡單的內(nèi)容,優(yōu)等生展示思考性強的內(nèi)容。展示的覆蓋面要廣。
2.檢測。檢測的形式可以有復述、檢查課本、提問等等。
(1)復述:可以隨機點名,讓學生簡單復述一下課文的內(nèi)容,分別指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多次復述。
(2)檢查課本:看學生圈畫課文的程度來判定是否認真預習。
(3)提問:提問是常見的教學手段,老師根據(jù)課文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例如《大青樹下的小學》——如果你在這所學校讀書,你有什么感受?
3.激勵。對學生采用激勵手段是促使學生進行預習的最大動力。可以在全班進行口頭表揚;也可以在一個單元結(jié)束后頒發(fā)小小的禮物等。
預習是上課的準備,每天預習的時間控制在每科10—20分鐘時間就夠了。學生通過有指導的預習,可以激發(fā)自主意識的覺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正如葉圣陶先生說的:“上課是學生報告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實現(xiàn)和課內(nèi)教學的無縫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