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虹
廣東廣播電視臺 廣東廣州 510000
1954年,美國出現融媒體的萌芽(通過傳真機為客戶提供新聞專線服務)[1]。隨著80年代科技的快速進步與9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媒體融合趨勢日益明顯,速度逐漸加快;然而正式提出“融媒體”這一概念的,是我國。——2014年,中共中央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拉開融媒體時代的大幕。
融媒體首先是個理念,它強調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智能手機、網絡等不同媒體的優勢,全面整合它們的內容、宣傳暨人力,實現內容兼融、優勢互補、利益共融、宣傳互融、資源共享。
融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同一名采編人員可以同時向網絡、電視、廣播供稿,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融媒體讓電視的直觀性、形象性,報紙豐富的信息容量與互聯網傳播的數字化、全球性、多樣性、無限性結合起來,全面提升了各類媒體平臺的競爭力;由于融媒體對外是一個經濟單位,所以它也大大增加了各參與方的經濟效益。
美國學者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媒介將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它們不同的媒介形態將實現融合與質變,它們的媒介功能、傳播手段、經營方式也將融合在一起,并最終實現所有權的融合。
1、信息技術的進步奠定了融媒體的基礎
目前我國網民已經超過7.5億,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覆蓋全體城市居民;我國手機用戶總數則超過了14億,已經實現全民人均一部手機[2];有線電視用戶超過2億戶——而互聯網、電信網與有線電視網都依賴相同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寬帶技術、軟件技術,正在快速走向三網融合。這就為融媒體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2、融媒體推動傳統媒體改革
隨著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興起,新媒體也迅速涌現出來。目前我國新媒體用戶已經超過3.5億,他們為新媒體即時高效的傳播速度、新穎的內容展示所吸引,不再喜歡看報紙、聽廣播、甚至看電視,傳統媒體受眾被大量分流。——而長期以來,我國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隸屬于國家事業編制,由上級自上而下任命領導,實行計劃模式運行管理(有人說是“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盡管擁有完備的資源、系統的采編隊伍,但難以明確自身定位,業務流程繁瑣,缺乏時效性,留不住人才,虧損嚴重,亟待改革。——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媒體主動走向融媒體,可以加速自身改革,適應市場經濟與多元化,打破條塊分割,整合資源,煥發出新的活力。
3、融媒體適應受眾需求的變化
過去我國受眾擁有大量閑暇時間,接收信息的方式是“一杯茶,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及整晚熬夜看電視;而今天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競爭、高節奏、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已經沒有時間坐下來看報紙、看長篇小說,甚至看電視,急需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大量新鮮的信息——只有融媒體可以同時通過視覺、聽覺形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向受眾展示時效性強且有一定深度的大量信息,只有融媒體能夠適應這個碎片化的時代。
1、融媒體業態下傳統媒體的挑戰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壟斷受眾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我國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2015年,全國廣播廣告收入出現負增長,各地廣播電臺正在悄悄地壓縮節目數量,減少播音時間;2012年,全國有1918種公開發行報紙,2013年下降為1821種,2017年又有40家報紙停刊(包括《楚天金報》);2017年,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量也出現了減少,還有27%的用戶停止繳費[3]。——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受眾在傳播中只能單向被動接受的不利地位,分流了傳統媒體的大量受眾暨廣告收入,并吸引走了許多優秀人才。且傳統媒體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運營,在運行管理模式上根本不能與自負盈虧的新媒體進行比較。——傳統媒體正面臨著新媒體嚴峻的挑戰。
2、融媒體業態下傳統媒體的機遇
盡管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媒體構成了挑戰,但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力仍遠遠超過新媒體,且公信力與權威性、專業性更高,并始終自覺傳承文化,因而文化內涵更深厚。同時,新媒體的出現,又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幾乎無限的傳播空間、幾乎無限的傳播時間,幾乎無限的作者與受眾,并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豐富了信息傳播形式。我們要看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存在著共生關系,它不僅倒逼傳統媒體適應碎片化的時代,而且通過向傳統媒體提供豐富、實時的信息提高了傳統媒體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還使傳統媒體可以延長自己的產業鏈,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美國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
長期以來,城市電視臺在規模上(從人數到頻道)都不能與上級臺、央視相比,盡管有一定的受眾基礎、專業隊伍與技術基礎,但難以適應市場需求,難以滿足觀眾多元化、碎片化的需求,發展空間有限。且資源匱乏,一般只有幾個頻道,很難制作、推出大量自辦節目(每天的黃金時段還必須無條件轉播《新聞聯播》)[4];覆蓋面僅僅限于本地,不能創造大量廣告收入。在外部壓力與內部危機的推動下,市級電視臺應該主動適應融媒體業態,且必須適應融媒體業態。
4年前,本人從紀錄片導演主動轉型成新媒體運營者,開創了“南派紀錄片”官方公眾號和“一派微視頻”原創自媒體公眾號,將傳統電視紀錄片節目轉投互聯網平臺,成功打開了融媒體的新局面。
這3年來,“南派紀錄片”官方公眾號推送了數千篇專業紀錄片推文,成功吸引了大量受眾,并通過網絡投票等方式與廣大網民長期保持著良性互動;3年來,“一派微視頻”以自媒體的形式,秉承傳統紀錄片的高質品相,成功實現了傳統紀錄片和網絡微紀錄形成有機的結合,共向網民推出540多期原創微視頻,收獲近4000萬次點擊量,網上好評如潮,網友們稱贊“一派微視頻”推出的都是“大家愛看的、看得懂的、留得住的紀錄片”。——我們又通過“一派微視頻”將“南派紀錄片”導向市場,為南派紀錄片找到了新鮮的養分,實現了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達到了很好的商業合作和相互宣傳推廣效果。
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融媒體極大地促進了傳統媒體的發展。——融媒體的出現,在城市電視臺現有資源、技術、條件的基礎上,為城市電視臺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適應了受眾市場分眾化、專業化、碎片化的發展趨勢,滿足了受眾多元化、碎片化的文化、娛樂需求。融媒體為城市電視臺開拓了新的資源,助力城市電視臺突破了頻道的限制(現在各城市電視臺的網站,一般都有幾十個頻道),并讓城市電視臺獲得了推出大量自辦精品節目的自主權利;通過打通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融媒體為城市電視臺極大地擴展了受眾覆蓋面,城市電視臺再也不必僅僅覆蓋一個城市,而能將傳播范圍擴展至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這也就間接提高了市級電視臺的創收能力。——當然,傳統媒體只有徹底實行市場化與多元化改革,加強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內容生產力,才能真正適應融媒體業態。
結束語
通過三年來融媒體的實踐,我以為,傳統媒體適應融媒體業態是一個改革的過程,升級的過程,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作為電視人,我們應該夯實專業業務能力,汲取時代信息養分,全面提升自我,主動適應傳統電視媒體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