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來者不拒”到“好為人師”
——《孟子》成語中蘊含的教育理念

2018-03-29 07:49:16丁曰宏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教育

丁曰宏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第二中學,安徽 安慶 246100)

孔孟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很大。孟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孟子》中。出自《孟子》的成語有176個之多。“成語不僅是漢語和漢文化的精華,而且是漢語和漢文化的‘活化石’和‘全息元’。”①孟子的思想和智慧就濃縮在這些成語中。孟子思想博大精深,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立教之學”②。對廣大從教者而言,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尤其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孟子的學生觀

(一)來者不拒——珍惜學徒的向師性

春秋時期,孔子開私人講學之風。到了戰國,私人講學之風更盛。孟子大約在學成之后,便開始收徒講學。隨著影響的不斷擴大,孟子中年周游列國時,出現了“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③的盛況。除孟子外,“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④。由此可見當時私人講學之風盛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盛況呢?因為當時“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⑤。諸侯爭霸,諸子爭鳴。“諸子爭鳴的,是仁義禮法,天道人性,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⑥諸子廣招學徒,顯然是為了擴大影響。

在招收門徒方面,孟子強調“來者不拒”:“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⑦孟子開設課程,對學徒的態度是離開的不追問,來的不拒絕。只要他們懷著學習的心來,便會接受。這說明孟子非常珍惜學徒的向師性。正因為如此,學徒們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以至于有人懷疑跟隨孟子的人偷了店里的草鞋:“孟子之滕,館于上宮。有業屨于牖上,館人求之弗得。或問之曰:‘若是乎從者之廋也?’”⑧孟子對招收學徒持開放的態度,與孔子“有教無類”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

(二)通功易事——看到學徒的可塑性

孟子并沒有把招徒講學看得很高尚,而是把它當作一種職業。“通功易事”這個成語就說明了這一點。彭更問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⑨

彭更認為讀書人不工作,白吃飯,是不可以的。孟子認為,如果不交換各行業的產品,用多余的來彌補不足的,就會使農民有多余的米,婦女有多余的布。如果互通有無,那么木工、車工都能得到吃的。假定有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長輩,嚴守著古代圣王的禮法,培養后代學者,卻不能得著吃的,那么,為什么重視木匠、車工卻輕視仁義之士呢?顯然,孟子把招徒講學看成同種田、織布一樣的職業。招徒講學“傳食于諸侯”,是互通“成果”,是交換“產品”。只不過孟子認為從事這種職業者要有高尚的品格,要有一種使命感,即“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

(三)“不愧不怍”后的快樂——挖掘英才的潛能

招徒講學是一種職業,從事這種職業會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⑩

對“不愧不怍”,朱熹注曰:“程子曰:‘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林氏曰:‘此三樂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學者可不勉哉?’”孟子非常重視“不愧不怍”這種成德之樂,因為它是可以“自致”的。家庭之樂系于天,成德之樂在于己,圣人之樂在于人。由家庭之樂走向成德之樂,由成德之樂走向圣人之樂——“盡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樂乎己者教而養之,則斯道之傳得之者眾,而天下后世將無不被其澤矣。圣人之心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樂為何如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樂,是成德之樂,即“不愧不怍”后的快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因為明睿之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能夠將自己的學說傳承下去,“天下后世將無不被其澤矣”。

二、孟子的教師觀

孟子中年以后,一直與弟子們在一起。但是,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認為人有喜歡做別人的老師的毛病。例如:“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于門。’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有一個叫曹交的人,聽了孟子的學說以后,想拜孟子為師,孟子拒絕了。孟子認為,只要每個人“歸而求之”,自我反省,就可以自得。因此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師。因為“道”即真理“若大路然”,不是難知,而是人不愿尋求。“好為人師”反映了孟子對教育的理解:教育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知識,也不是以技藝傳授為中心的口耳之學,而是一種讓受教者內省的自得之學。

(一)先得我心、先知先覺——喚醒受教者的本心

孟子認為教育是一種喚醒受教者、讓受教者自得的活動。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認為,四端之心人人都有,只是人們不去思考,忽略罷了。“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四端之心是人最尊貴的東西,“思”則得到,“弗思”則得不到。內省就是喚醒主體的四端之心。

在孟子看來,四端之心就是“理”“義”,人人都有。孟子曰:“……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四端之心圣人先我而得,孟子認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朱熹注曰:“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謂識其事之所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覺后知后覺,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先得我心”和“先知先覺”反映了孟子的教育觀:教育就是“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的活動;教育者就是先知先覺者,先得我心者,即心靈喚醒者。

喚醒主體,道教禪宗和佛教都有“當頭棒喝”這種使受教者頓悟的方式。但孟子強調的是“求其放心”的方式,即找回失落的“本心”,重建自我的主體性。而找回“本心”,又只能像“反求諸己”那樣“求己”。孟子曰:“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而不能像“舍己蕓人”那樣“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曰:“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人為什么會“放心”呢?孟子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于苛求的詆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即耳朵眼睛這類器官不會思考,故為外物所蒙蔽。耳目一與外物接觸,人便被引向迷途了。因此“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即做學問不是別的,是把丟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臺灣學者黃俊杰將這種喚醒人的主體、找回失落的本心的活動稱為“心的焠煉”。這種“心的焠煉”像孤臣孽子在具體歷史情境中經受考驗。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孟子思想中的‘教育’,可以說就是一種從人的心靈深處所引爆的一場‘無聲的革命’。”

(二)左右逢源——讓受教者自得于心

既然教育是一種內省的即“喚醒”的人文活動,那么教育也就是受教者的自得之學。“左右逢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君子要想用正確的方法獲得高深的造詣,就要自覺地有所得。自覺地有所得,就能牢固地掌握它;牢固地掌握它,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就能取之不盡,得心應手。所以君子要自覺地有所得。“換句話說,孟子的教育哲學認為人的主體世界一旦覺醒,就可以轉化外在于主體的文化世界。”

(三)枉己正人——正人始于正己

孟子認為教育是一種受教者內省的自得的過程,而這種喚醒受教者主體的活動當然不是“好為人師”的人所能勝任的。因為“好為人師”者大多“枉己”,如果自己屈曲,那他怎么能匡正別人呢?孟子曰:“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孟子說:沒有聽說過,先使自己屈曲,卻能夠匡正別人的;何況先使自己遭受侮辱,卻能夠匡正天下的呢?孟子認為“君子之不教子”,是“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在孟子眼里,教育者應當以身作則,讓受教育者學習模仿。因此,教育者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

三、孟子的師生觀

(一)彼一時,此一時——師生坦誠相見

孟子與弟子相處時,雙方是平等的,真實的,坦誠的。討論問題時,雙方絕對沒有一句庸俗語,也絕對沒有一句敷衍語,是真實的“自我”相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離開齊國時,內心進行著激烈的斗爭。因為孟子認為齊國是最有可能實現自己“王道”理想的國家。由于齊王的疏遠,自己只好離開齊國。離開了齊國,就意味著自己的理想永無實現之日。為此,孟子憂心忡忡。這一切瞞不過弟子的眼睛。因此,弟子充虞認為老師以前的言論與現在的表現矛盾。孟子的回答是,那時與現在情況不同。他怨天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承擔歷史使命,實現自己的理想。走到今天這地步,大概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孟子毫不掩飾自己的矛盾,向弟子坦誠地展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里師生雙方都是坦誠的、真實的。由此可看出孟子的師生觀。

(二)卻之不恭——師生互動問學

成語“彼一時,此一時”除了表現師生雙方的坦誠外,還表現了弟子獨立思考的問學精神。“棄若敝屣”更體現了這種精神。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桃應就人怎么擺脫所面臨的困境向孟子討教:如果“私人領域”的責任(如舜作為兒子應該保護父親)與“公共領域”的責任(如舜作為天子應該遵守國法)發生矛盾沖突時,一個人該怎么做呢?孟子的回答是,要想兩全其美,舜應該以血緣關系優先,放棄天下如同丟棄一雙破鞋一樣毫不可惜。孟子這種處理方式,體現了孟子“仁政”理想和以“孝”為先的思想。由于弟子們具有獨立思考的問學精神,因此孟子得以全面闡述自己的主張。

“卻之不恭”也是如此。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曰:“尊者賜之,曰:‘其所取之者義乎,不義乎?’而后受之,以是為不恭,故弗卻也。”曰:“請無以辭卻之,以心卻之,曰:‘其取諸民之不義也’,而以他辭無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弟子萬章就受之有愧、卻之不恭這樣的兩難問題請教孟子,體現了弟子獨立思考的問學精神。正是弟子們具有這種精神,提出一系列批判性的問題,才為孟子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機會,使孟子可以更系統地論述種種學說。弟子們普遍具有獨立思考的問學精神,這與孟子平時的教育培養密不可分。

(三)居仁由義——師生共勉行正道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一個叫王子墊的人問孟子一個問題:對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孟子回答說:“使你的志行高尚。”王子墊又問:“怎樣使志行高尚?”孟子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心里裝著仁,行事遵照義,那道德高尚的人要做的事就齊備了。”在孟子眼里,“居仁由義”就是“安宅正路”。仁是人類最安適的住宅,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孟子將“居仁由義”作為道德高尚的人的標準與弟子們共勉。為了強調這一點,他還用“自暴自棄”(跟別人講的話不符合禮,也不符合義,叫自暴;放棄自己,自甘墮落,叫自棄)作為反面的例子而加以警示。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還用“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形象作為楷模與弟子們共勉。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男子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房子(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上。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起沿著大道前進;不得志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獨自走自己的路。富貴不能迷惑“我”心,貧賤不能改變“我”志,威脅暴力不能使“我”屈服,這就是“大丈夫”的行為準則。孟子以這種頂天立地、心懷蒼生的“大丈夫”形象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

四、孟子的施教觀

(一)離婁之明——堅持規矩意識

孟子“來者不拒”,學徒難免良莠不齊。因此,孟子具有規矩意識,強調規矩的重要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孟子說,依仗著自己地位尊貴來請教,依仗著自己有賢能來請教,依仗著自己年長來請教,依仗著自己有功勞來請教,依仗著自己和“我”是老交情來請教,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朱熹注曰:“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又惡夫意之不誠者。”因此,孟子教育學生,規矩很嚴,標準也很高。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弟子公孫丑說,你講的道既高又美,幾乎像登天一樣難,為什么不使它變得有希望攀登,叫別人每天去努力呢?孟子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這表明孟子教育弟子時堅持高標準。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弓弩手拉滿了弓卻不發射,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在正確的道路上站著,讓有能力的人跟隨而來。孟子也強調學徒的學習能力,“能者從之”,沒能力跟上的,自然“往者不追”。

(二)春風化雨——講究教育方式

孟子深刻地認識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因此,成語“春風化雨”“私淑弟子”表明他主張君子必須因受教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君子教育的方式有5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沾溉萬物的,有成全其品德的,有培養其才能的,有解答其疑問的,還有靠品德學問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更有甚者,“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這是一種彈性施教的原則,與“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規矩意識相輔相成,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將受教者看作成長中的生命體,而不是視為礦物而加以斧鑿。

“春風化雨”,像及時雨那樣沾溉萬物,潤物無聲。這對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私淑弟子”,表明了孟子對孔子的崇拜,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同時也表明孟子具有使命感。他雖沒有明說要“澤被后世”,但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自信。“引而不發”,強調了施教者的榜樣作用、引導作用和啟發作用,同時也強調了受教者學習能力。

(三)引而不發——傳授學習方法

朱熹在給“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作注時說:“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于前矣。”孟子授徒,非常講究規矩意識、標準意識和能力意識,雖然沒有告訴弟子得之之妙,但強調學習方法非常重要。

1.專心致志——學習要用心專一

孟子論教育,強調學習者一定要用心專一,持之以恒。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一心以為鴻鵠將至的人,不如專心致志的人學得認真,是學“弗若”也,而不是“智弗若”也。對學習者來說,專心致志是第一位的。一曝十寒是與持之以恒相對的。持之以恒是學習好的必要條件。

2.一傅眾咻——學習要重視環境的選擇

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持之以恒。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的影響不可忽視。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一個人要學習齊語,一個齊國人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在旁邊干擾,縱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說齊國話,他也學不好;假若帶他在臨淄莊街岳里的鬧市住幾年,縱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說楚國話,他也做不到。孟子強調個人主觀因素至為重要,但也不能輕視學習環境的作用。這啟示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學習環境的作用,選擇好的學習環境來教育引導學生。

3.知人論世——學習要與先賢古圣為友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講“見賢思齊”,孟子則將思賢、慕賢、敬賢、學賢變成一種誠摯深切的心愿。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頌其詩,讀其書”“知人論世”,了解他們的為人,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孟子將讀古書尊先賢的理性行為解釋為與古圣先賢為友。這樣才能見多識廣,博聞強記。

4.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學會質疑、批判

書上說的即使是真理,也要結合實際深刻理解。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告訴人們,學習要有質疑批判精神,不僅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孟子告訴人們完全相信《書》,那不如沒有《書》。他對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厚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么可能會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使搗米用的長木槌都漂起來了呢?因此只有具備質疑、批判精神,學習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五、結論

綜上,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和智慧集中體現在《孟子》一書中。

“來者不拒”反映了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生教育學生并以從事教育事業為最大的樂趣。這與孟子的學生觀密不可分。

從孟子對“好為人師”者的貶斥來看,孟子認為教育是一種內省的自得之學。這就要求施教者要認識到,教育即喚醒,是喚醒后讓受教者自得的過程。《孟子》中兩次提到“反求諸己”,可見孟子對自得求己的重視。因此,施教者一定不要把教育當作以技藝傳授為中心的口耳之學,強制性地輸灌知識。同時,“教者必以正”,施教者應當以身作則,做出榜樣。

“彼一時,此一時”等成語反映了孟子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問學精神。同時,孟子以人生正道與弟子共勉,形成了和諧、向上的師生關系。

“引而不發”等成語反映了孟子的施教觀:堅持規矩意識、標準意識、能力意識,同時,“教亦多術”。得之之妙是無法靠別人告訴的。因此,孟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些看似平常,實則緊要。

注釋

①莫彭齡:《成語文化與語文教育》,《語文學習》,2013年第5期,第9頁。

②牟鐘鑒、王志民:《孟子公開課》,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44頁。

⑥鮑鵬山:《鮑鵬山說孟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頁。

猜你喜歡
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車內教育
英語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心得
贏未來(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人大建設(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當代陜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讓教育成為終身之擇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欧美在线天堂| 四虎亚洲精品| 亚洲成人在线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女人在线|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99这里精品| 国产99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色综合网址| 91精品国产丝袜| 激情亚洲天堂| 色色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欧美在线一二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99re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精品另类|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尤物国产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在线看AV天堂|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国产精品成| 亚洲另类色|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久久福利片|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91在线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69av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