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新宏,李 陳
(1.安徽工程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2.安徽大學 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當前,高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中心環節,把增強大學生獲得感作為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高校創業教育的深入推進,以創業育人為引領、創業指導為重點、創業實踐為支撐的立體式創業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它是新形勢下增強大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衡量高校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依據。
大學生獲得感是指學生在求學期間,因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生活需求,獲得了參與機會,得到了認同,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正向綜合心理感受。[1]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機制的不斷優化,增強大學生獲得感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方向,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指標,是高校促進學生創業教育良性發展的重要引擎,已被列入各高校黨政工作要點之中。這既是提升大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育人“以人為本”情懷的重要體現。
1.期望值較高,但獲得感體驗較低
大學生對未來充滿向往和好奇,總是認為社會完美無缺,期望值較高,有時甚至沉溺于對未來的盲目幻想,認為自己可以在未來成就一番事業或成為網絡紅人,引領社會潮流。然而,現實中的大學生執行力普遍不足,許多學生只愿意享受現實溫暖而不愿付出艱辛努力,在不斷的自我安慰中自我放棄,最終取得的成績屈指可數,獲得感體驗較低。
2.凝聚力較強,但自我傾向性明顯
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平均每月近1500元的生活費為他們的社交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證。由物質基礎奠定的團體凝聚力明顯增強,“自由散漫”意識逐漸消散。“90后”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6+1”的溫暖環境之中,表面增強的團隊意識難以掩蓋內心自我傾向性的自然流露,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在凝聚力增強、團體活動增多的當代大學校園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1.急于求成的價值追求是影響大學生獲得感的外在因素
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主體。無論他們身居何處,只要有網絡就能煥發青春活力。當傳統學習方式被網絡替代時,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遙遙領先于社會其他群體,獲取知識的廣度遠遠超過以往任何階段。從默默無聞到家喻戶曉所需的傳播時間大幅縮短,傳播速度的快速提升讓急于求成的價值導向在大學生中生根發芽,并逐步成為他們的價值追求。因此,學生會選擇多種形式的嘗試,試圖在不斷的嘗試中證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大數據表明,無準備、無計劃的盲目嘗試不僅不會帶來成功,反而會增加學生的挫折感,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
2.自我意識的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獲得感的內在因素
“90后”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雙方會傾注大量心血關注孩子成長,更有甚者父母雙方的長輩也會參與其中。當一個家庭將全部精力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我存在的特點會自然流露。在團隊中,他們很難認同隊友的意見和建議,團隊凝聚力較差,群體協同效應無法得到體現。
3.追求表現的個人傾向是影響大學生獲得感的誘發因素
大學生在不斷優化自我表現的同時,也在積極關注自我話語權的實現,努力在不同場合展示自己,讓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觀點通過多種渠道影響其他人。然而,過度追求個人表現,強調自我價值和自我力量,破壞了團隊內部的平衡和穩定,導致學生在團隊內部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無限蔓延的挫敗感和失落感會使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失敗中進行自我否定,獲得感越來越低。
通過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主動融入創業大潮之中,有助于培養其創新精神,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首先,創業教育錘煉了大學生的實務水平,在知行合一中增強大學生獲得感。大學生在接受創業培訓之前,對創業的基礎概念認知較為模糊、膚淺,簡單地將創業理解為開公司、辦企業。參加相關創業培訓,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創業概念,感知創業魅力,提升實務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創業教育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合作共贏中增強大學生獲得感。被網絡捆綁的當代大學生極少選擇走出寢室、走下網絡,現實的朋友圈越來越小。創業教育提倡團隊合作,在相互協作中互通有無,實現資源優化配置。“90后”大學生借助創業教育,在創業團隊中主動接納別人,學會溝通與協調,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再次,創業教育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在服務學習中增強大學生獲得感。很多大學生厭倦專業課程學習,部分學生還因此養成了厭學的壞習慣,更有甚者選擇了休學和退學。創業教育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知識,還利于其熟悉企業管理、財務、會計和人力資源等專業知識,健全大學生學習體系,豐富大學生學習內容。
高校通過開展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自我成長,增強自我獲得感,改善了大學生的生活狀態。經歷過高中的洗禮,很多大學新生仿佛走進了“人間天堂”,過度放縱自己,讓自己生活在“完全失控”的世界里;部分學生一直處于“沉睡”狀態之中,對大學生活迷失方向,在不知所措中消耗稀缺的青春時光。創業教育有助于喚醒沉睡的大學生,讓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在創業實踐中感知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不易,激勵他們不斷前行。
1.加強宣傳,在社會上形成支持創新創業的輿論氛圍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感召下,一批又一批青年人用自己的青春激情點燃了創業夢想。他們攻堅克難、前赴后繼,投身于創新創業大潮之中。但是,他們往往得不到家庭支持和社會鼓勵,失落感、挫敗感接踵而至。在社會層面,應充分利用媒體平臺宣傳創業故事和創業政策,讓創新創業理念融入社會每一個角落。同時,社會應該以更加包容的姿態,接納創業失敗者,尤其是創業失敗的大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鼓勵和支持,引導他們總結經驗,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
2.強化引導,在高校里掀起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熱潮
高校應積極宣傳創業政策,開展創業教育,讓創業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教育全過程。高校可以組織已經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和故事,不僅包括成功的創業案例,還應包括創業失敗者砥礪奮進的故事。在傳播創新創業理念的同時,激勵大學生迎難而上。
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習能力對增強大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性。根據數據分析,提升大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獲得感。在硬件上,高校要加大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硬件過硬;在軟件上,高校要大力推進學風建設,通過開展“兩早一晚”評選、創新寢室創建、樹立學習典范、表揚先進等活動,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讓自主學習蔚然成風。
其次,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標準化建設。高校要揚長避短,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定位和社會需要,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標準化。
再次,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大賽。活動載體有利于教育內容的“活化”[2]。學校應因地制宜,舉辦與專業深度融合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深入推動創業教育搭建平臺,引導學生在比賽中增強對創業的興趣,提升自信心和獲得感。
1.突出大學低年級學生創業素養培育
過硬的創業理論知識儲備,是當代大學生創業成功的關鍵。高校要強化低年級學生創業意識培養,通過創業基礎課程,在大學生中普及創業知識,增強其創業意識。在突出學生創業思維培養的同時,應引導學生增強主動學習意識。學校通過發展創業孵化園、搭建參與平臺等形式,鼓勵有志于創業的學生組建團隊,整合資源,積極參與各類創業模擬競賽,在具體實踐中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2.實現大學高年級學生創業實踐再提升
再提升體現在提升高年級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一方面,可以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比賽。高年級大學生應積極主動參加不同層面的創新創業大賽,在創業比賽中取長補短,提升自己團隊力量。同時,創業比賽增強了大學生撰寫項目申報書的功底,提升了市場分析能力,明晰了創業項目的市場價值和前景。另一方面,可以鼓勵項目成熟的團隊注冊公司,開展實體運營管理。優質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可以考慮注冊公司,實現公司化運營和融資渠道多元化。這既是理論與實務的有機融合過程,也是增強大學生創業信心和獲得感的重要推動力,有助于培育更多創業實體,擴大創業教育影響力。
1.突出創業過程指導
在創業教育中,多數高校只會在引導方面下功夫,忽視過程指導。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學校、社會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以應對風云變幻的市場競爭。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創業過程指導,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情緒的可控性,避免創業實踐中的意外發生。同時,積極健康的心態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更敏捷、行動更有效,更容易融入集體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2.增強學生成功體驗
高校要積極搭建各類教育實踐平臺,幫助學生獲得各種成功體驗,增強成長成才的自信心。[3]第一,鼓勵學生全面融入創業課程教學。在創業教育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全程參與并融入課堂教學,參與各類小組討論和交流,提升對創業知識的興趣。第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業計劃大賽。實踐出真知,高校要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各類比賽,通過比賽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的轉化,在比賽中感受創業的魅力。第三,支持學生積極投身創業實踐環節。創業實踐最能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有利于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經營及團隊協作。成功的創業實踐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業信心,轉變對市場的認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1]周海濤,張墨涵,羅煒.我國民辦高校學生獲得感的調查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9):54-59.
[2]李海云.90后大學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3]陳明,昌希燦.基于增強師生獲得感視角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J].職教通訊,2017(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