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巖
(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 西語系,河北 秦皇島 066311)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社會和市場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被提到國家教育的戰略高度。2015年7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引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新修訂的《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高等學校俄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等外語專業建設指導性文件均強調高等院校的外語人才培養應適應和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應用型、職業型俄語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也為言語交際與俄語教學相結合帶來了新的契機。
我國高等教育加速進入普及化階段。1999年高校擴招后,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2000-2014年高校錄取人數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0.7%,錄取率由59%提高到74.33%①。2014年高校在校生規模為3559萬人,毛入學率達到37.5%。2016年高校在校生增加到3699萬人,毛入學率提高到42.7%,在學規模越居世界第一。預計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以上,屆時我國將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目標。與此同時,開設俄語專業的普通高校數量也呈增加趨勢。2000年我國開設俄語專業的高校數量約為100所,2009年增加到126所,截至2017年1月開設俄語專業的普通高校數量增加到近140所,俄語專業在校生人數突破了2萬人。
在此背景下,國家適時地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教育戰略,探索新的應用型、職業型俄語人才培養,探索多樣化的教學路徑已成為外語學界和教育界亟需面對的問題。
多年來我國高校的俄語語言與文學專業發展一直不溫不火,個別院校的俄語專業偶會出現招生不足的窘狀。隨著我國“一帶一路”規劃的提出和推進,高校的俄語專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前會長劉利民教授曾表示:“在新絲路經濟帶的三條發展路線中,有兩條都與俄語專業密切相關”。一是從我國西部經中亞地區直達歐洲,二是從我國北方經蒙古和俄羅斯再到歐洲。這兩條線路上將俄語作為工作語言的國家共有十幾個。可以預見,俄語將在推動“一帶一路”規劃上起到重要作用。為滿足“一帶一路”規劃對俄語人才的需要,劉利民曾表示,各地區高校應根據區位特點創造性的開展人才培養,克服以往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符合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外語專業人才”是外語專業新《國標》對培養目標的核心表述之一。該表述克服了以往對外語人才培養目標的靜態描述,具有鮮明的動態發展指向。外語專業新《國標》指明了外語人才培養應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改變以往的以靜態的學科、專業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為建設目標。作為指導性文件,外語專業新《國標》的上述表述為不同類型、不同地區高校的外語專業建設開拓了自由的發展空間。
俄語專業新《國標》在培養目標部分作了以下描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素養、掌握俄羅斯語言、文學和國情文化知識、具備俄語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能從事涉外工作、語言服務以及俄語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語人才”。俄語專業新《國標》在培養目標方面特別強調對學生言語實際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此外,俄語專業新《國標》首次提出了“多元化”俄語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俄語專業新《國標》與《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強調將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社會需要緊密結合,強調著力培養學生的言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等與崗位要求相關的職業素質。
此外,交際語言學在我國語言學和教育領域的本土化過程已日趨成熟。該問題課題組在《應用型人才觀與職業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和《Китайская локализация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го языкознания и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й методики в обучении иностранным языкам 》(俄羅斯《南烏拉爾國立大學學報》2017年第11期)兩文中進行了較詳盡闡述,此處不再贅言。
到目前為止,我國高校俄語專業主要的教學方法仍以講授法為主。講授法在我國外語教學領域起到過重要作用,該教學法的主導作用至今仍很難撼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的不斷進步,該教學法的弊端日益凸顯。20世紀90年代以來,交際教學法受到廣泛關注,并被逐漸引入外語教學中。交際教學法的效用已被廣泛認可,但在推廣方面卻遇到了諸多困難,以至于至今仍在個別高校取得較好的效果。影響交際教學法的推廣并取得預期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師本身的言語能力不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帶一路”規劃提出后,各高校明顯加強了俄語專業的建設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成為俄語專業的首要目標。俄語專業教師的言語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為交際法在我國高校俄語專業的推廣提供了智力保障。2010年,大連外國語大學承擔了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分委會的全國俄語專業發展狀況綜合調查項目,調研顯示我國高校俄語專業師資能力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高級職稱人數占俄語教師總數的54.4%,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2.3%。2016年本課題組對82所具有俄語專業的地方本科院校進行調研,結果在上述82所地方本科院校的俄語專業教師中具有境外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占34.5%;赴俄羅斯進修1年的教師占調研院校俄語教師總數的68.2%,赴俄羅斯進修3年以上的教師占調研院校俄語教師總數的33.3%;被國家各部委借調赴俄羅斯、中亞國家短期任職及赴上述地區孔子學院任教的教師占調研院校俄語教師總數的18.2%。另外,近年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也加大了各專業教師公派出國進修的支持力度。2015年和2016年外派學習和進修總人數為2.5萬人,出國進修的教師及科研人員占總人數的40%以上。俄語專業教師每年赴俄進修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從俄語專業教師的職稱、國內外學歷、境外掛職和進修經歷的比例可以看出,俄語專業教師的言語運用和跨文化認知能力顯著提高。這為促進交際法走進俄語專業課堂教學、形成俄語專業學生的言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了智力保障。
隨著我國高校教學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各高校的俄語專業逐漸完成了言語交際語境的構建。本課題組對82所地方本科院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上述82所高校中建有專業實訓室的比例為100%;設有交傳翻譯實訓室的比例為75.6%,設有同傳實訓室的比例為53.3%;已使用交際情景教學軟件的比例為78.5%;可接收俄羅斯電視、網絡等影視節目的高校比例為76.6%。各高校為俄語專業提供了必要的軟硬件條件,在此基礎上俄語專業的言語交際語境得以構建完成,并能夠滿足施行交際教學法的需要。我國高校中來自俄羅斯、中亞地區的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據2017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2016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總人數為44萬,比2012年增長了35%。其中,來自俄羅斯的留學生人數占來華留學總人數的第6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人數占來華留學總人數的第8位,其他中亞地區國家來華留學人數也呈增加趨勢。俄語語言國家留學生數量的增加為俄語專業學生與之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便利。調查顯示,在上述82所高校俄語專業的學生中,與俄語語言國家留學生開展互助與交流的人數占俄語專業學生總數的78.5%。此外,俄語專業的俄語外教師資比較穩定,可以滿足交際教學要求。
言語交際語境的構建是推行交際教學法、促進學生言語運用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的必備條件。可以看出,無論在交際教學所需的硬件、軟件方面,亦或在交際對象的人數方面,多數俄語專業已基本完成了立體的言語交際語境構建,為交際教學和課外交際活動得以高效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以往我國多數高校外語專業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多采取定量評價、終結性評價、單一主體評價等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多以理論性、知識性內容為主。上述評價模式簡潔易操作,評價結果可量化、易分析,能夠集中反映教學效果和出現的問題,但上述評價模式的弊端越來越凸顯。近年來各高校外語專業紛紛探索過程性評價、多元主體評價、智能網絡評價、引入第三方評價等評價新模式。新的評價模式有利于交際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推廣,解決了交際教學法無法有效監控和評價的難題。
綜上所述,教師言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言語交際語境基本形成、多維度教學評價模式的日益成熟為交際教學法在俄語課堂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新的可能。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要求將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社會需求密切結合。專業建設在兼顧以往的科學性和完備性的同時,需將人才培養向應用型、職業型過渡。因此,將市場經濟中的經營理念與實踐導入課堂,將教學環節與經營理念和實踐緊密結合,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也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形成。
“經營課堂”將課堂效率與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內外一切資源,形成新型的高效課堂教學生態,強調課堂資源的投入、產出和效率,也關注教育教學長遠、健康和可持續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效率方面,“經營課堂”要以資源管理理論為依據,高效地實現基本的課堂教學目標,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教學總體目標。在效益方面,“經營課堂”要以課堂質量經營為目標,以課堂的質量創新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克服同質化的矛盾,形成課堂教學特色,使各高校的俄語專業形成獨具特色的課堂生態和教學生態。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經營活動的核心目標是提高課堂效益,用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目標產出。效益強調經營活動結果的有益性,無益的經營結果被認為是無效的。從構詞角度來看,效益一詞體現了上述觀點。長期以來,效益這個概念的外延往往被束縛在經濟效益這個狹隘的范圍內。社會的進步賦予了這一概念更加豐富的意義,如先后出現社會效益、管理效益、生態效益、人力資源效益等。隨著經濟、社會與教育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效益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教育系統所接受。課堂效益由課堂效率、課堂效果和課堂影響三部分構成。影響效益變化的因素很多,經營課堂的效益也如此。課堂的經營目標、經營主體、經營環境和對經營效果的評價模式是其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
課堂猶如教師和學生手中的一件正在雕琢的藝術品。“經營課堂”要求充分利用課堂資源,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力性,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并能夠對教學過程、結果進行監控和有效評估。“經營課堂”教學新路徑的構建應包括以下要素。
1.經營目標驅動
“經營課堂”需要提出明確的預期效益,將課堂活動與教學目標更加地緊密結合起來。經濟管理學中的最優化理論將實現預定目標作為核心,實現經濟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大學教育教學的目標并非僅著眼于學生崗位能力培養和實現就業,將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基本動因之一。因此,將市場經營規則引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的形成理應成為轉型后地方高校教育教學的目標。
在俄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以交際法為主導高效地實現提高學生言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就是要以高質量的言語輸出為目標驅動,改變以往的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活動形式。教師應根據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每節課、每個交際環節預置具體目標。對交際對象、內容、情景、目標及交際過程等進行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益。
2.經營主體能動性的調動與發揮
“經營課堂”的關鍵在于“經營”二字。經營行為的主體能動性對行為目標的實現起到關鍵作用。萊賓斯坦的X效率理論②是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萊賓斯坦認為,個人的主體行為對效益的實現起著決定性作用。他認為,人是效益決策的基本單位,人的能動性是實現效益目標的變量,個人行為在實現效益目標過程中具有惰性和非絕對理性的特點。按照萊賓斯坦的觀點,個人是效益實現過程中的決策和行為主體。因此,決策和行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理應受到重視。
以交際法為主要教學方法以充分實現課堂經營效益,要求主導課堂行為的教師與學生積極配合,在共同目標的驅動下向課堂時間要效益。盡管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受到重視,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卻不應動搖。嘗試和研究交際法在課堂的充分運用需要教師付出很多努力,如需要教師預置交際話題、準備交際語料、營造交際語境、設計交際流程、評估交際效果等。因此,要積極引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將創新思維和行動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而調動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在課上和課下擔負起“經營”的責任,進而實現“經營課堂”的目的。
3.經營環境與氛圍的營造
經營離不開環境和氛圍。環境和氛圍對俄語教學中的交際法而言尤其重要。與其他教學法不同,交際教學法對交際語境和氛圍的要求更加明確,對交際效果能夠產生直接影響。
以交際法為指導的課堂經營需要師生共同營造真實的交際環境和氛圍。課堂的經營效益具有生成性特點,這種生成性不僅體現在結果的生成性,也體現在課堂經營目標和過程的生成性。實踐證明,由教師組織、學生被動參與的交際教學方式收效甚微。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如使用虛擬網絡技術、語境實物擺放、邀請俄語語言國家留學生,并適時開展室外教學活動,能對良好經營環境和氣氛的形成起到積極效果,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充分實現交際預置目標。
4.經營結果的動態評價導向
在經濟領域對經營結果的評價方式通常包括靜態評價、動態評價和不確定評價。在俄語教學過程中,靜態評價長期占據主導位置,多數院校都以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為主要評價依據。然而,上述靜態的評價方式對以交際法為主要方法的課堂經營而言卻并不適合。交際教學法更強調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性。然而,現有的對交際教學法的評價模式多以定性評價為主,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并且對交際過程性無法實施有效監控,導致學校、教師和學生常對評價結果產生質疑。因此,對以交際教學法為主導的經營課堂教學模式而言,找到符合其特點的教學評價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構建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多評價主體共同參與、創造條件適時引入第三方評價的新模式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這不僅有利于評價信度和效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的形成。
在地方普通高校開始積極向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社會需要緊密對接,為本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地方普通高校轉型的思路與路徑,還是進一步推進交際語言學本土化,亦或構建“經營課堂”這一課堂教學新模式,都是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外語教學領域需要繼續思考的新課題。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該報告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由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牽頭成立的評估組完成。
②哈維·萊賓斯坦(Leibenstein H),美國經濟學家,1966年提出X低效率(簡稱“X 效率”,X-efficiency)。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與應用[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26.
[2]安巖.言語交際能力培養與網絡評價模式適應性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17(1):82-88.
[3]王銘玉.弗謝沃洛多娃的功能-交際句法[J].外語學刊,2008(1):30-40.
[4]安巖.揚帆.應用型人才觀與職業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166-167.
[5]陸安.經營課堂:深化課改的有效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08(10):34-35.
[6]劉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認識論及方法論訴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4(6):11-16.
[7]國玉奇,舒曼.“一帶一路”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和俄語教育改革[J].中國俄語教學,2015 (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