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雅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曾幾何時,有一種追念是越劇《桃花扇》的“朝看花夕對月常并香肩”;曾幾何時,有一種霓裳之美是“珠壓腰衱穩稱身”......可是現在我們說起追念,想到的是《體面》和《說散就散》;提及華服,映入眼前的是素衿繁繡的純白婚紗......隨著西方多元文化的引入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統文化在我國青少年眼中似乎越來越模糊了。然而,年輕人普遍具有的個性張揚、追求自由、渴望與眾不同的特點,使得青少年團體成為吸收、傳承和創新文化的最有利載體。因此,如何促進青少年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民族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的集大成。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從衣食住行之禮到孔孟老孫之學,從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到鮮為人知的民間工藝,都是華夏民族的瑰寶。然而,不久前的一份青年學生調查,卻讓我們了解到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熟知程度與社會的期待有所差距。
2011年,有研究者采用整群抽樣調查的形式,對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幾所綜合性大學不同專業、年級、生源地的2306名學生,進行了面對面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非常感興趣”和“較感興趣”占受訪者的占62.0%,選擇“覺得無所謂”占34.9%,“完全不感興趣”占2.7%;而對于“具體熟悉狀況”部分,絕大多數學生(82.6%)都表示“一點不懂”或“有所了解”;在“愛好內容”方面,同學們更為喜愛的是“音樂”(85.1%)和“舞蹈”(72.5%),而對“戲曲”的了解較少(5.0%)。傳統教育在全國范圍的傳播明顯存在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各種文化形式受眾面不同,且多數青少年并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造成青年人對傳統文化的淡視原因,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傳統文化“無用論”觀念的影響。童年時期的孩子們對一切事物都是熱愛的,可是隨著應試教育內容的增加,“不要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與考試無關的知識學習了就是做無用功”的思想觀念逐漸充斥了學生的頭腦。社會環境也是如此,鋪天蓋地的學歷影響人生的廣告,學校的課程安排也是圍繞著技能培養和科學知識的學習,各種假期補習班和作業,使學生們失去了求知的熱情,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和了解看似為中考、高考幫不上什么忙的傳統文化了。功利性思潮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
第二,青少年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不足,難度較大。青少年與傳統文化的初遇大概都是第一次接觸古詩或者是文言文,而文言文不同于我們使用的白話文通俗易懂,缺乏生動形象的解釋和講述,一味要求死記硬背,難免讓人感覺枯燥乏味。這種應對考核的學習目的,以及傳統文化典籍的晦澀艱深,使得青少年常常難以體味古文之雅,古韻之美,進而避而遠之。
第三,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不夠完善。當前傳統文化的傳播比較重形式輕實質,非常容易出現形式化有余而深刻性不足的問題。就像新聞報導的高中學校“謝親情成人禮”、以及“漢服踏青”等活動,主辦方的出發點是想讓每個學生知道孝順父母、感念親情,但是其“打開方式”卻令人有作秀之感:安排學生下跪為父母洗腳,或者漢服的展示形式類似時裝走秀。這些不適當的方式難免會導致文化異化和變形。
首先,以校園生活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文化傳統,感受傳統文化內涵、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從潛意識中接受傳統文化,就會有效避免形式主義的“一陣風”。可以廣泛利用校園的宣傳櫥窗、文化角,乃至花草樹木等對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如在學校內四處懸掛精心節選的古代名人名言和經典段落,使校園中彌漫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
其次,利用互聯網媒介和生動的教學模式在青少年中進行廣泛傳播。通過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線上舉辦傳統禮儀展示、傳統手工制作展演、古典舞蹈大賽等活動,讓青年學生接觸優秀的傳統藝術,也增強了同學們參與保護傳統文化的積極性。而在學校方面,適當轉變教學模式和授課方式,將傳統古板的授課方式轉化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形式,如傳統文化講座、傳統文化交流會,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認識深度。
此外,社會實踐是青少年學生知行合一、創新思想的有效途徑。青年學生可通過社會調查、走訪等形式,主動發掘整合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深刻了解地方傳統文化的脈絡和特征,從而使青年學生將所見所感內化于心,達到踐行傳統文化精神的效果。如湖北中醫藥大學團組織帶領青年學生赴武當山調研道教文化與中醫文化的淵源,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們學習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了青年學生們的精神境界。
[1]李聰.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金田,2014(2).
[2]沈晴.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J].駕馭探索,2007(8).
[3]葉志海等.海外華裔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認知情況的調查研究[J].大眾文藝,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