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花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廣播電視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曾經獨領風騷的門戶網站,新媒體的光環已經不復存在,微博、微信、手機直播等自媒體風頭漸弱。各媒體紛紛奏響融合發展的號角,媒體在經歷了轉型之危、嫁接之痛、孕育之苦后,最終走上了融合發展之路。
從目前的情況看,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走的平穩順暢。然而在媒體融合發揮的大環境下,新聞從業者該何去何從,對于被標簽化為傳統媒體人的新聞從業者來說是固守,還是求變?傳統資深媒體紛紛跳槽新媒體,已經證明,大多數從業者選擇了改變,而首先要改變的無疑是人的思維。融合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跨界思維。
首先,多媒體的融合發展大環境下,人們關注點的變化,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具有跨界思維。5月28日1時50分,吉林松原發生5.7級地震。最早發布地震消息的是朋友圈。在地震發生的同時,朋友圈被刷屏,人們利用自媒體,開始了自發的傳播。緊隨其后發布消息的是網站,一則標題為《吉林松原發生5.7級地震,暫無人員傷亡》,在簡單介紹了災情后,發布了應急措施。按時間順序,最后出現的是電視媒體新聞報道,也就是我們的傳統新聞從業者。最后出現,并不意味著介入的就最晚,但卻是最詳盡的報道。央視在《新聞直播間》里播發了標題為《吉林松原市寧江區發生5.7級地震》報道。這篇報道涵蓋了自媒體的靈活,更充分彰顯了對人性的關注。從地震開始人們的反應,到政府的應急反應,地震的破壞程度,再到防震小常識應有盡有。而最大的亮點,無疑是融合。地震來臨時人們的表現,就來于手機的拍攝,將自媒體方便快捷的優點融合到電視新聞當中,以親歷者的視角再現這段經歷,更真實。同時保持新聞的客觀性,在親歷者講述的同時,地震專家對這個震級地震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了科學解讀,消除人們的恐慌心理。記者在現場,已旁觀者視角觀察、記錄、講述更客觀,體現了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可以說這條新聞是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跨界思維的完美體現。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新媒體手段會添加到傳統的新聞報道當中,而新聞從業者如果沒有跨界思維,不能迅速接受新媒體,將新媒體的便捷與傳統媒體權威迅速融合,是很難寫出鮮活的報道的。
其次,多媒體環境下,人們選擇的多樣性,促使新聞從業者必須具有跨界思維。現在媒體眾多,人們的選擇也更多樣化,為了滿足受眾的不同欣賞風格,新聞從業者必須博采眾長,才能吸引受眾的目光。我們很多媒體都建立到了微信公眾號,把電視新聞同時上傳網絡,滿足人們不同的收視時間。事實上,現在社會是個沒有新聞的時代,同一條新聞,在第一時間,就會出現的自媒體--手機直播,網上媒體--各大網站上,而由于技術原因,往往最后出現在電視新聞中已經變成了“舊聞”,而且受播出時間限制,只能在固定時間收看。正是融合了網絡媒體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優勢,以及手機媒體的方便、快捷,各電視臺紛紛建立微信公眾號,將播發過的新聞上傳網絡,滿足受眾隨時隨地收看。
再次,在融媒體環境下,改變傳統的敘事方式,要求新聞從業者具有跨界思維。眾所周知,電視媒體的傳播方式是線性傳播,傳統的新聞寫作方式是按照時間順序,展現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客觀公正的敘述,不帶有記者主管的情感。特別是在專題寫作中,如果從中間進入,根本無從進入不了。而現代人的接受方式,受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越來越趨于“快餐式”,也就是碎片化、片段式,隨時進入,隨時離開。如果還是按照傳統寫法,從起因、經過一直到結果一氣呵成,很難吸引受眾的眼光。現代新聞報道,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碎片化、片段式的呈現方式已經開始應用到一些專題節目中,比如《舌尖上的中國》,每一集都是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娓娓道來,意猶未盡之時,下一個故事已經開始。新聞節目也在越來越多的借鑒這樣的形式。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特別節目,沒有做一個大的、宏觀的報道,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親歷者切入,每個人的故事不長,但很有代表性,很容易打動人,吸引人看下去。一個故事、一個場景這種片段化的呈現,迎合了當下人們的收視習慣。
最后,在融媒體環境下,更接地氣的報道,也要求新聞從業者具有跨界思維。十幾年前,孫玉勝出過一本書《十年》,副標題為從改變我們的語態開始。那是,傳統媒體以已經意識到,曾經的語言習慣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改變的已經不單單是語態,整個新聞報道無論從語言、敘事還是呈現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街采是近兩年出現的采訪形式,對象為普通百姓,就一些時下熱門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自然、隨意,老百姓喜歡,也是最接地氣的報道。但這種新聞報道是對以往報道的顛覆,也是在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新聞從業者從新媒體報道的隨意、隨機性借鑒而來。
總之,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復雜的媒體環境下,在一個又一個新興媒體層出不窮的當下,傳統媒體唯有求新、求變,方能保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唯有不斷學習、借鑒、吸收各家媒體之長,才能在風起云涌的大潮中激流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