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衢州日報
網絡時代,人人都是發布者、傳聲筒。當下,微信朋友圈無疑成了信息“集散地”,但此類信息發布,往往不需要審核,也不需要費盡周折核實真偽。那么,如何練就一雙“慧眼”,在微信中發掘新聞線索?是媒體在新聞采寫時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課題。
微信虛假新聞的特點: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提升至92.5%。同時,通過微信朋友圈傳播的信息更容易被廣大網民所接收并進行二次傳播,某一熱點事件也就極易在朋友圈形成巨大的輿論漩渦。”
一、是非顛倒真假難辨。“溫嶺又出命案了!6月8日溫嶺市松門鎮土地堂有人被殺,死者血被放完了……警方已經介入調查!”。
一則老人家中被害的消息,引起網友關注。數小時后,該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被不斷轉發、“發酵”為:“松門東門土地堂出人命了!死者血被放完了,據說頭被割了!”后經警方獲悉,該老人屬于正常死亡,傷口系老鼠所咬。
二、別有用心“吸金”造謠。“朋友撿到粗心小朋友的高考準考證,誰認識通知下,別耽誤了高考大事。白婭倩,考點:市一中;考場:013;座號:11;準考證號:204101311。請大家幫忙互相轉發,別耽誤了孩子高考!聯系電話1383****。”
每逢中高考前夕,類似消息都會在各地微信朋友圈內,不斷“復制”“黏貼”博取受眾關注。后經記者核實獲悉,該消息為虛假新聞,信息中的聯系電話則為“吸金電話”。
三、內容缺失誤導讀者。“注意!6月起,衢化路、三衢路等相關區域以及府東街禁止大貨車通行。”
一則公安道路限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不斷轉發。可是,一周后網友發現,該路段依舊有大貨車出入。后經證實,因消息采寫時,缺失了其中“道路沿途企業大貨車,需辦理特別通行證”等重要內容,從而誤導了讀者。
微信成謠言集散地: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 2015 年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對 2014 年 92 條典型假新聞的分析顯示,微信因其封閉式傳播環境,辟謠難度更大。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周敏認為,微信相對來說是封閉或半封閉的,更像過去傳統社會坊間的社會關系,傳遞的消息類似于口耳相傳。謠言因為有熟人的推薦和轉發,傳播次數會呈幾何級數地增長。
專家表示,虛假新聞不斷被轉發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好奇的心理”,一般看上去很激動人心、具有煽動性等特點的網絡新聞,往往最能引起網友的專注;二是“善良的心理”,類似尋找高考準考證失主、急需熊貓血救人等,造謠者正是通過網民的善良達到其“吸金”目的;三是“恐懼的心理”,如塑料紫菜、毒水果等,以健康名義進行“科普”,集恐嚇和迷信騙取關注。
近年來,諸如此類的網絡虛假新聞,都會在各地更換“馬甲”后“重出江湖”,并在朋友圈里瘋狂轉發,導致微信朋友圈陷入傳謠易、辟謠難的怪圈。華師大副教授聶磊認為,自媒體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傳播無需審核和清潔機制較弱等因素,都是微信朋友圈成謠言集散地、虛假新聞成“網紅”的直接推手。
如何“微”我所用:
網絡時代,如何在微信中挖掘新聞,“微”我所用,已成為當下媒體人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渠道之一。
挖掘新聞“富礦”,但不能做“搬運工”“縫紉工”,更不能做網絡虛假新聞的傳播者,這是媒體人需堅守的職業底線。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新聞真實性甄別。關注熱點、解讀熱點、引導熱點,這是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職責,也是媒體人職業精神的體現。當一則網絡新聞刷屏成了“網紅”時,媒體人要做到隨意不跟風,但也不輕易錯過。
“微”我所用,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權威甄別。向部門、專家等進行求助,在綜合多方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作出合理、科學的判斷,避免頭腦一熱,提筆就來,更應避免偏激的、單向的解讀。
2.新聞深度挖掘。當下,媒體融合轉型期,傳統媒體與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體之間的博弈,集中體現在議題設置技巧和新聞深度的較量。從微信朋友圈挖掘新聞,但不做簡單的“搬運工”“縫紉工”,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分寸,準確握好新聞的落地、求證和再采訪。
“微”我所用,最關鍵的是避免就事論事,因科學制定采訪內容、方式及采訪對象,進行新聞深度解讀和剖析。對那些一時無法求證的消息,媒體人需多源報道,給受眾提供獨立判斷、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機會。另外,一旦發現新聞源為虛假信息,應盡快求證并及時報道真相。做一個合格稱職的全媒體記者,應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豐富社會知識和社會閱歷,成為一名雜家;通過不斷積累,成為某些方面和領域的專家,能夠對微信朋友圈中新聞素材進行正確地加工和處理,從而真正實現“微”我所用。
[1]王瑜珩.微信能否發掘新聞“富礦”[J].聲屏世界,2017(3).
[2]張麗,盛相良.朋友圈里的陷阱[N].浙江日報,2014-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