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邦柱 國家開放大學出版傳媒集團
學術研究為人類在創新發展和探索未知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是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是各個學科發展的支柱[1]。學術研究首先需要由作者經過思想加工,總結提煉思想中的研究成果并表述出來,然后以文章的形式呈現給社會公眾。作者文章初稿遞到有關期刊出版社后不能直接出版,還需要經過有關學者和專家的審讀。只有經過審讀后達到出版要求的,才能進行出版和發表。簡而言之,審讀作為文章質量的最后把關環節,編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現文章是否有紕漏之處,必須嚴格加以規范。如果審讀這一環節沒有做好,由于缺乏后續的文章監管監督環節,勢必會影響社會大眾的閱讀質量,不利于良好學風在社會中的沉淀。
文稿的邏輯性、準確性和科學性要由編輯審讀來保障。個體思維的差異性使得作者在撰寫論文時往往會有思維慣性和表達慣性,在文章中難免出現紕漏。編輯作為獨立的第三人,能夠基于第一讀者的視域,以客觀的、獨立的眼光來對文稿進行評價。編輯審讀的環節就是與作者進行思想溝通的環節,編輯在這一環節中投入大量精力和心力,大大減少了因思維慣性和表達慣性引發的錯誤。審讀環節也是提高文章質量、降低文章的錯誤率和紕漏率的關鍵環節。
一方面,雖然編輯對各個學科都有所了解,知識維度和廣度較寬。但是學科的紛繁復雜性和部分學科的技術性決定了編輯不是行行精通、無所不能的[2]。特別是在當前學科與學科之間層先融合的趨勢下,編輯在審讀一些融合了多學科的學術成果時,很難做到駕馭自如,難以高效科學的開展審讀工作。另一方面,學科知識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處于一個動態的態勢當中,如果編輯的編輯業務水平、專業知識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勢必很難創造性的對文稿進行加工審讀,不能適應編輯工作現代化的要求。
盡管大多雜志社設置了與審讀工作有關的具體規章制度。但是部分雜志社的審讀流程并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審讀工作制度不夠細化,缺乏對審讀時間、績效考核與責任落實等進行詳細規定。部分雜志社沒有立足于本雜志社的實際情形,建立健全與本雜志社相匹配的審讀工作機制,無法為編輯和其他工作人員在進行審讀工作和審讀輔助工作時提供準確、科學的制度依據。同時,缺乏相應的績效考核機制和責任落實機制,不利于充分挖掘工作人員的審讀積極性,部分雜志社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形。
首先,編輯要及時更新前沿領域的新知識、關注前沿領域的新成果,夯實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能夠發現文稿中所存在的紕漏,提出具有新穎性、創造性的修改意見。其次,編輯要嚴把“導向關、質量關和政治關”,確保文章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編輯審讀工作。同時,在審讀過程中要端正服務意識、保持良好的耐心,對于編校加工的各個過程進行嚴控把關,負責耐心的逐字逐句進行推敲,從而使文章質量有一個質的飛躍,進而助推雜志社實現跨越式發展。最后,要綜合審讀文稿的科學性、創新性和規范性,確保文稿邏輯層次清晰、方向正確、語句通順和具備創新價值。
做好審讀工作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審讀工作機制,科學、規范的審讀機制在宏觀上能夠保障審讀工作的順利開展[3]。一方面,審讀機制要符合“標準化、質量化、規范化、量化”的要求,不能遺漏審讀工作的細節。學科范圍的廣泛性和復雜性決定了文稿的多元化,因此要根據編輯的實際情形進行審稿安排。另一方面,健全責任機制,將審讀流程進行細分,細分到具體的工作崗位,對具體的工作崗位安排相應的負責人。同時,建立獎懲分明的績效考核機制可以挖掘工作人員的工作潛力,有必要將審讀結果納入到年底績效考核指標中,并提高審讀結果在這一考核機制中所占權重。總之,審讀工作機制的建立健全不能照搬其他雜志社的既有機制,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所創新。四、結語
近年來,“學術興國、學術強企”的理念得到社會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學術研究是凝結民族創新力和民族智慧的重要活動,對于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學術成果最直接的載體就是學術文章,學術文章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民族創新力的發展。編輯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和杜絕學術浮躁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保障學術文章質量,就要牢牢抓住審讀這個有利抓手,把好策劃關的同時,掌控好審稿關和編校關,交叉運用多種審讀方式,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使學術期刊建設能夠“提量、提速、保質”。
[1]韓玲.科技期刊編輯審讀加工的重要性芻議[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36(05):398-400.
[2]吳穎華.自我損耗理論視角下的編輯審讀[J].新聞傳播,2016(11):109-110.
[3]傅曉明.圖書編輯審讀加工質量不容小覷[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11-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