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蓓蓓,葛莉
我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高專院校等幾類。應用型大學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與應用型大學建設是高等教育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升級對于人才需求的重要體現,自2014年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以來,各省紛紛啟動轉型學校試點工作,長三角地區還成立了區域性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試點學校的核心任務,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材開發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教材既是教學資源的核心,又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媒介和重要載體,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起著重要作用。應用型大學教材既要與學科型教材相區別,又不能照搬高職現有教材,需要根據應用型大學自身特點,建設適合于應用型大學使用的、兼具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本科教材。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背景下,環境知識與人類關系越來越密切,其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應用型大學環境類課程結合當前國內外環境領域研究的發展方向和現狀,介紹環境污染及治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以及與人類關系緊密相連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環境類課程逐漸受到重視,環境類教材是環境類課程內容的重要承載形式,是高校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手段。目前應用型大學的環境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無法達到與當前應用型大學環境專業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預期目標,以致學生畢業之后不能將理論知識切實地運用到實踐中,不能靈活和有效地解決遇到的問題,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對高校環境類教材進行相應的探索和革新。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重要部件之一,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和教學重點、難點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受教材的影響和制約,環境類課程種類多,教材版本也很多,許多出版社推出了環境類課程教材。本文以江蘇省為例,對其省內幾所應用型大學環境專業教材使用情況進行了調研。江蘇省是全國應用型大學建設比較好的省份,而且其環保市場也是全國最活躍的,調研結果具有代表性。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市面上比較缺乏適用于應用型大學環境類專業的專門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有些使用研究型大學教材,比如“國家級規劃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等所謂權威教材;有些從幾本教材當中挑選出適合自己教學的內容進行講解;有些使用高職高專教材;有些干脆不使用教材,自己制作課件。缺乏有針對性的、得心應手的教材是這些大學教師普遍頭疼的問題。當前應用型大學環境類教材建設存在的問題歸納如下。
1. 部分教材存在陳舊、老化的現象,滯后于時代發展。高校環境類課程教材存在較嚴重的滯后性,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還停留在較早的版本,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與環境類課程相融合的綠色教育內容沒有及時出現在教材之中,既不利于學生培養,也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 教材求大求全,實際利用率低;教材高深難懂,不利于自學。因研究型大學的熱度高,導致市面上的教材大多偏“權威”,使得很多應用型大學被動使用“學術型”教材,對應用型大學學生來說過于艱澀,缺乏地方性、針對性的應用型教材。
3. 教材適用性不強,專業課教材與學習實際不相契合。雖然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同,但絕大部分教材內容設置偏重于環境類課程的理論知識部分,而且大多缺乏實踐教學的相關內容,加之往往枯燥乏味、缺乏應用、脫離于生產實際,既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難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4. 忽視教材編寫隊伍建設。教材編寫缺少激勵機制,教師編寫教材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認為自編教材有必要但編寫的熱情不高。
5. 與國際化教育接軌不夠。雖然很多應用型大學都在嘗試直接引用國外原版教材,但受制于語言、文化、師資等方面的因素,這些高校在教材編寫、出版、發行等方面想要融入國際教育大市場還需要漫長的發展。
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要加強課程教材資源的開發。如果教材問題得不到解決,應用型大學就很難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其“應用型”的特色就難免要流于形式,最終必將陷入發展困境躑躅不前。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應用型大學環境類教材建設工作。
1. 構建“應用型”教材的評價標準。不是所有的教材都可以拿來做應用型大學的教材,應用型大學環境類教材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要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環保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要契合高校的辦學定位,體現應用型大學環境專業的專業特色;教材內容要與課程建設緊密結合,應當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要從教師的角度出發,開發出適合教學工作、便于教學的教材;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2. 建立激勵機制,加強教材編寫隊伍建設,建立教材出版資金支持體系,大力開發優秀教材。教師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更貼近學生,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型大學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加強教材編寫隊伍的有力驅動。激勵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立項資助激勵機制。設立專項基金,增加新開發教材的投入,調動教師和企業骨干編寫教材的積極性。(2)產學研融合激勵機制。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既有利于鼓勵教學名師和行業專家將自己的教學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建設中,也有利于企業將新的研究成果及時進行轉化。(3)職稱晉升激勵制度。在職稱評定中,出版教材可作為教師企業骨干晉級的一項重要的參考因素,在評定中起到加分作用,在晉升時給予優先考慮。(4)獎勵激勵制度。一是經濟獎勵,讓參加教材建設的教師獲得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收入;二是榮譽獎勵,如開展教材評優活動對獲獎者授予榮譽證書。
3. 要把握教材內容編寫的“度”。教材應當反映當代課程建設與相關專業發展的最新成果。為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和前瞻性,確保編寫順利進行,高校應該根據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開發和建設適應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的應用型本科教學的教材。教材內容中的理論應以夠用為度,主要突出理論和方法的實際應用,注重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技能型,注重案例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的運用,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創新并有所發展。
4. 編寫適用于實踐教學的教材,并加大實踐類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比重。當前國內高等教育都將大學生創新思維和素質能力培養作為質量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標,與理論知識學習相輔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型思維和提升其素質能力的重要途徑。環境類課程與實踐教學緊密相連,在環境類課程中突出實踐類課程對理論知識的強化和鞏固,將會促進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環境類實踐教材要適應這一時代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在教材編寫中突出對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通過實踐課程的學習增長知識并發現問題,繼而研究并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工作搭橋鋪路。
當前應用型大學環境類實踐教材不能滿足教師在案例教學、實務展示等教學環境的需要,并挫傷了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教材編寫要解放思想,大膽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爭取最大限度提高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完善課程結構。引進具有較高職稱、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踐工作戰線的優秀專家充實教材編寫隊伍。
5. 注重校企合作開發教材。教師雖然能夠為教材編寫提供完整的知識體系,但缺乏企業工作經驗,不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因此可以與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教材。
6. 教材內容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色。要體現環境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材中要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要有綠色發展的內容,比如綠色信貸、綠色金融、環境會計等新領域、新內容。
7. 加強立體化教材建設。教材并不僅僅指固定的文字材料,還應包括電子音像教材、活頁教材、課程資源庫等。隨著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斷提高,運用網絡課件、教學素材庫、電子教案、試題庫及考試系統、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新興媒介,能夠更好地傳播新知識、傳授新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些方法雖然在計算機類教材中應用比較廣泛,但在其他專業教材中的應用還相對薄弱。
8. 引進國外應用型大學的優質教材。積極引進國外優秀教材,或者借鑒其寫作思路、寫作方法,摒棄傳統教材知識點設置按部就班、理論講解和案例分析枯燥無味的弊端,以學生為本,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實用性。
總之,應用型大學環境類教材要根據應用型大學環境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編寫,順應時代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對接社會和企業要求,為企業輸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現“學生好就業、企業有人用、學校有發展、創新有活力”的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