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天宇
“后真相”一詞誕生于美國總統(tǒng)大選這一政治盛事中,用來形容政治生活中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tài),反映媒體在輿論發(fā)酵、形成中煽動群眾情感傾向、引導群眾強化偏見的作用。在這之后有學者提出,我們已經(jīng)進入后真相時代。
互聯(lián)網(wǎng)的賦權使受眾的話語權得到解放,以往有限的傳受關系逐步嬗變?yōu)閮蓚€、三個甚至多個輿論場交織的意見生產(chǎn)網(wǎng)。其中社交媒體在近年來影響力最為深遠,它的信息傳播內容、受眾話語方式往往能代表當下社會的普遍心理狀態(tài)與情緒表達,它的情緒力發(fā)酵為后真相時代的到來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社交媒體把關作用式微,是一個沒有把關人的媒體,它基于或強或弱的人際關系傳播,形成特定的社群,用戶生產(chǎn)內容是它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要害所在,社交巨頭Facebook也曾調查稱社交媒體上的用戶情緒會在不同用戶間互相傳染。社交媒體已然成了用戶個人觀點和情緒的聚集地,并引起振聾發(fā)聵的輿論回聲。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在提供海量信息服務的同時,檢索困難也順勢而生。我們一面感慨海量信息帶來的快速便捷,一面困于信息篩選的難度變大。時間是真相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必要條件,爆炸式的信息流轉路徑使得獲知真相的成本不斷提高,真相在離我們越來越近的同時也離我們越來越遠。除了真相的挖掘與呈現(xiàn)需要時間外,獲取真相還需要考慮手段方式、經(jīng)濟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素質、個性取向等多方面因素。新媒體不僅予人人以話語權,其自身也有意見沉淀的機制和特性,正如彌爾頓口中的觀點的自由市場,但真相要在眾說紛紜中從輿論里沉淀出來,往往困難重重。在面對大量信息時,各方說法應接不暇、魚目混珠,只有通過嚴謹縝密的推敲、抽絲剝繭的剖釋、大宗的材料搜羅歸納、多方的信息獲取求證以及深度思考和邏輯分析,我們才能對事件梗概有最初的判斷而不至偏頗。但對于娛樂化、快餐化、碎片化信息消費慣性及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的受眾而言,太多信息需要快速吸收、太多事件需要辨別真?zhèn)巍⑻嚯s音需要隔離摒除,對于真相的追逐與尋求,已經(jīng)被與日俱增的獲知真相成本逐漸消磨。除此之外,新媒體給受眾實現(xiàn)個人價值、滿足個人表現(xiàn)欲的平臺,我們愈發(fā)在意社交媒體中的觀點堆積和輿論風口,有時我們不得不“屈從”于社交圈的主導情緒,逐漸喪失理性思考能力。
既然人人都渴望話語權在握,人人都享受觀點輸出感,而真相的獲取又非易事,何不以主觀傾向作為事實判斷的標準呢?基于種種的心理機制與現(xiàn)實條件,人們對事實的選擇和取舍極具個人情感色彩,明顯的傾向性和情感化是受眾感知信息的首要特質。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人們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想要相信的,媒介的信息傳受生態(tài)變得紊亂。在社交媒體助推下,我們對真相失去了耐心,以至于有人對后真相做出“情緒對輿論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的定義。在這個時代,真相無法被虛假完全掩蓋,但卻關注者甚少、變得不再重要。
在后真相時代,新聞在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快消品,新聞更迭日新月異,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尋求自身的情感認同和共鳴,將新聞真假置于腦后。而媒體為了在市場化進程中發(fā)展,為了搶奪受眾的注意力占領更多市場份額,慣于迎合受眾的口味,新聞對真實的追求變得越來越難,新聞失實現(xiàn)象也愈多出現(xiàn)。新聞失實自新聞傳播活動興起之時就已存在,最初的“新聞書”就對內容真實性不做要求,但新聞失實好比一場浪潮,后真相時代這場颶風將它推得愈來愈遠,波及范圍和影響與日俱增。新聞失實并非當下獨有,卻在當下愈演愈烈。
新聞反轉是一種新聞內容與事實全貌不符或截然相反的失實現(xiàn)象。反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有很多因素導致,但傳播主體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為了追求片面時效性和受眾注意力,傳播主體將信源單一和容易引起爭議的新聞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缺乏對事實的核實,傳播主體的把關人作用在后真相時代被不斷削弱。
2017年央視“315”節(jié)目曝光無印良品部分食品來自核污染區(qū),稱無印良品將食品外包裝貼上產(chǎn)地為日本的中文標簽,但是標簽后的真實產(chǎn)地為東京都,屬于核污染地區(qū),國內相關商品已然在售。此新聞一出,輿論嘩然,牽動民心的食品安全問題點燃網(wǎng)民情緒,無印良品已然成為集矢之的。隨后無印良品官方微博發(fā)布聲明稱新聞系誤解,東京都乃公司注冊地址而非產(chǎn)地,并公布食品真實產(chǎn)地。自此,這場反轉新聞鬧劇結束。在整個事件中,媒體沒能對新聞真實性負責,對事實的核實環(huán)節(jié)缺位;而受眾媒介素養(yǎng)較低,缺乏對新聞的判斷質疑能力,更在意新聞內容與自己的情感共鳴,而不會首先考證信息真實性。不管是羅一笑事件還是深圳四胞胎事件,社會新聞的趣味性、通俗性、強烈的接近性,都成為吸引受眾關注、牽動受眾情緒的引線,情感成為開掘受眾注意力的第一生產(chǎn)力。什么東西引起情感轟動引發(fā)輿論爆點,媒體就刺痛什么,新聞傳播主體與受眾對真相與事實的忽視,使得后真相時代新聞反轉越來越普遍。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賦權與公民新聞的誕生,媒介審判這一影響司法公正與新聞自由的天平平衡的新聞失實現(xiàn)象屢見不鮮。新聞報道的傾向性是絕對的,但在后真相下,新聞報道的情感傾向性卻遠大于客觀真實性。維基百科這樣描述后真相時代的傳播環(huán)境:雄辯勝于事實,立場決定是非,情感主導選擇。人們更注重情感與共鳴,觀點和情緒比事實更重要,只有與受眾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與認同,新聞才能引起關注。在后真相時代,情緒批量生產(chǎn),真實無人顧暇。
“江歌案”的轟動正是因為新聞報道中情感占了主導,大力渲染煽情與細節(jié)刻畫。大部分媒體對江歌案的報道情感傾向十分明顯,都對劉鑫進行某種程度的譴責,卻忘了本案的罪魁禍首是陳世峰。在新聞報道中,許多媒體刻意呈現(xiàn)案發(fā)現(xiàn)場的細節(jié)、劉鑫對江歌的置之不理、江歌母親的悲痛欲絕。牽涉司法內容的社會新聞首先應該宣揚法理與法治思維,不能本末倒置。但媒體卻將重點放在劉鑫身上,報道劉鑫不作為,這完全契合受眾的情感傾向,道德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人都能對其發(fā)表言論,因此網(wǎng)友紛紛對劉鑫口誅筆伐,惡劣程度比網(wǎng)絡暴力更甚,許多媒體都“帶節(jié)奏”要求劉鑫被審判,輿論熱度居高不下。一時間全網(wǎng)陷入情感狂歡,這則新聞似乎成了人們情感宣泄的出口,卻鮮有人思考新聞報道的公正真實性。案件關鍵——兇手的殘忍行徑被媒體忽略,筆鋒直指另一受害者劉鑫,混淆視聽、擾亂重點、模糊焦點,事實不是目的,觀點才是鵠的,法理威嚴與法治思維被置于尷尬境地。道德問題往往是民憤所在,人們善于站在道德制高點擺明立場與態(tài)度,而互聯(lián)網(wǎng)群體的非理性特質更是無形中煽動極端心理與出現(xiàn)與情感宣泄。在后真相時代,情緒宣泄是高壓環(huán)境下的唯一釋放,人們需要情感和觀點的認同歸屬,而媒體也樂于給受眾的觀點情感以聲援、甚至搖旗吶喊,催生媒介審判頻繁出現(xiàn)。這與其說是媒體的急于求成,不如說是后真相時代社交媒體搶占輿論場造成的亂象。
新聞信息的作用在于消除人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但不實新聞的出現(xiàn)會影響受眾對事件的判斷,進而影響傳受關系。記者是社會與時代的記錄、講述者,更是時代進步的推動者,這是記者的社會職責,更是社會對記者的角色期待。當新聞存在失誤時,這種角色期待被打破,人們對記者的信任消解,新聞媒體公信力也隨之下降,人們更更信任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上的群體之言、雜家之語。在此背景下,反轉成為社會上蔚然成風的受眾心理定勢。面對新聞事件,受眾態(tài)度不是理性判斷而是坐等反轉,有時甚至期待反轉。雖然有人認為反轉心理同尼爾·波茲曼筆下的娛樂化趨向一樣,都是所有人內心底層的需求,但毋庸置疑的是,新聞失實的不斷出現(xiàn)、反轉新聞的影響惡劣,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受眾對新聞的態(tài)度,消解了新聞的嚴肅性,催生了受眾以戲謔和娛樂的口吻對新聞內容的再解讀。其實反轉心理是一種對新聞真實性的解構與重構,更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使傳受關系更加疏離與脆弱。
后真相下的新聞失實對媒體公信力造成沖擊,但也為權威媒體提供了絕佳機會。正如湯比因的挑戰(zhàn)——應戰(zhàn)理論所說,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與成功的應戰(zhàn)推動歷史發(fā)展進步,新聞媒體面臨的混亂境況只要正確應戰(zhàn)、合理利用,就能轉危為安。而深度報道便是應戰(zhàn)的關鍵。泛媒體、泛閱讀使得人們獲得信息加快、探尋真相放緩,加之新聞失實的頻繁出現(xiàn)讓受眾對真相既忽視、又渴望。受眾樂于情緒表達,媒體就加以迎合,真實、深刻的新聞報道成了稀缺品。因此,深耕內容才是媒體的長久出路。在網(wǎng)民一片聲討中,南方周末《刺死辱母者》一文視角全面客觀,將司法與倫理間的矛盾一語點破,贏得輿論支持,既修正了輿情的錯誤傾向,又再現(xiàn)權威媒體的社會力量。
新聞真實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任何公正的媒體也只能是呈現(xiàn)部分、相對真實僅供受眾參考,但新聞失實已經(jīng)沒有了最基本的事實堅守,無法以此推脫失實的本質。在后真相時代,真相被置于次要地位,觀點和情緒成為傳播的關鍵因素,這對新聞傳播活動造成一定影響,新聞失實的發(fā)生愈加頻繁。如何在后真相下堅守新聞真實的底線,如何沖破虛假信息的藩籬、去偽存真、避免新聞失實的發(fā)生,成為新聞工作者亟需解決的問題。
[1]陳力丹.論新聞真實[J].中國廣播,2011(4).
[2]張華.“后真相”時代的中國新聞業(yè)[J].新聞大學,2017(3).
[3]盛芳.新媒體語境中新聞失實與媒體文化的變異[J].編輯學刊,2012(3).
[4]胡翼青.后真相時代的傳播——兼論專業(yè)新聞業(yè)的當下危機[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