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珉
職業信仰是一種介于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感性辯證式信仰,它的形成是認識、情感、職業生涯和意志過程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高度統一[1]。無論平凡還是偉人,他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擁有自己的職業信仰。歷史上,不同職業的人把自己的職業當成自己一生的信仰。出版業中,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集團旗下Free Press的副總裁、總編輯Dominick V.Anfuso先生,強調自己對編輯職業的推崇,以一種近乎信仰的精神去對待自己的編輯工作。同樣在數字時代下,出版人更要堅其持職業信仰與恪守。
在中國,獨具特色的圖書著述觀、圖書價值觀、圖書歷史觀在漫長的圖書發展歷史中形成。它們約束、規范甚至塑造著參與圖書著述、編撰、刊刻和銷售等各個環節人們的行為、心靈和情操[2]。它的恒久性讓人從靈魂深處自覺遵從,構成一個中華民族特有精神特質:獨立、理性、創新、自主。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與對職業生涯當成畢生的追求,讓職業上升為信仰。獨立自言、理性創新是出版人的立世源泉,在瞬息萬變的電商時代的今天,顯得尤為彌足珍貴。
同樣,職業信仰也是一種企業文化。面對閱讀媒介不斷更新豐富的今天來說,獨立自主、理性創新尤其重要,奉行傳遞有意義、有價值的知識與觀念與大眾,是當下做編輯的主要任務。在做書的過程中,尋找文化的制高點,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心智生活和公共價值觀。同時堅持一種守藝精神,做有品質的書。這樣做出的書有自己的口碑和氣質,并形成自己的個性和格調。同時,職業信仰是也是一種生活的狀態和愿景,關注做事的過程和未來的目標。當職業遇上信仰,人的思想就會充實,內心就有了真實的快樂,更獲得在平凡中的獲得認同感。
做書,承接著古今文明的延續,也默默地昭示著出版人的責任。作為出版文化的實踐者,出版人注重的應是精神的凝聚和腳踏實地的行動自覺。這種執著與堅守就是出版人應恪守的出版精神,也是當下應提倡的出版人文化。
做書,需要一輩子的執著。執著就是懂得堅持、堅守,形成與生俱來的定力。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的傳播者,只有定力才說得上有動力,只有懂得堅守才會進步。編輯就是對職業的執著、純潔的堅守。出一兩本好書不難,長年持續出好書,就凝結成了一種出版的品格與氣質。
書籍是有生命力存在的。每一本書的誕生如造型生命,是編輯與作者體驗渴望、孕育、期待與問世的過程。每一本書的出世,是編輯與作者通力合作的結晶。編輯必須閱讀作者,讀懂作者,方能傳遞作者本心。閱讀別人也是在閱讀自己。通過了解別人的人生而積累自己的人生體驗,才能把書的內容和對于內容的感受傳遞到讀者的內心中。
如今,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新技術也催生了新產品,電子書籍在書籍多個領域紛彩呈現,我們已經進入了電子時代。無論是視聽的文字還是視頻的圖像,讀者所獲取的信息都在電子媒體中自由流動,交流情感。文字本來是人寫出來的,寫在紙上或者刻在木頭、石頭上,或是電子屏幕上呈現的,寫作者和寫作的材料之間需要有一個交流,有一個努力的過程,才可以完成書寫。書里面的活字或者書寫,能讓人感到很多東西相遇的過程,也是一個生命產生的過程。
圖書的生命力從何而來?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如果想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書籍,就需要很好的裝幀設計,讓好的文章和優秀編輯結合。這幾方面很好地融合,才能產生一個好的書籍載體。無論是電子書籍還是字紙書籍,都得從裝幀設計、圖書內容、編輯隊伍等方面高質量鑄就好的圖書品牌,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去吸引廣大的閱讀者。
書籍裝幀設計是指從書籍文稿到成書出版的整個設計過程,也是完成從書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體化的過程,它包含了藝術思維、構思創意和技術手法的系統設計。
近年來,數字信息技術融入了書籍裝幀設計,一方面為設計手段和裝幀工藝帶來的革新,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使得部分人對其過于依賴,反而忽略了文化和書籍精神內涵的挖掘。
中國傳統的裝訂語法告訴人們:書籍并不只是紙片的集合,或者是多種載體的集合,書是可以拿在雙手中復蘇其生命力的,是人活力的源泉。這種書籍的裝幀讓人感到有生命、有期望,讓書籍裝幀充滿了活力。一本漂亮的書,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視頻內容和形式,從封面設計開始,目錄排版,至正文內容,讀后讓人感覺余味無窮,這就是書呈現出的全部人格、自然和宇宙。
數字信息多元化是把雙刃劍,但只要設計者能夠以現代而具有個性化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這一寶貴的設計資源,從創新的角度融合外來多元文化,隨時掌握新的裝幀工藝和印刷技術將其有效地運用于設計之中,并結合書籍本身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內涵,那么要舞好這把“劍”就指日可待了。
而裝幀設計的自信之力量所在和今天中國出版界、特別是書刊設計界對數字信息多元化與中國文化元素感性和充滿活力的有機結合,才使得書籍煥發出勃勃生機。從中國文化元素中追尋和體驗關于自然觀、人生觀的東西,能創造出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設計,通過多元化的信息手段把隱藏在自然中的活力和人們看不到的東西都表現出來,這才是有生命力書籍的源泉所在。
當手機閱讀、網絡閱讀席卷越來越多的讀者和市場時,編輯應該清楚,這是一場介質的革命,而非內容的消逝。內容為王、樹立品牌,是出版業電商之路的核心價值所在。
1.當名著與經典再現。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出版社都以出版文學名著和文學經典為主,到了21世紀初,米蘭·昆德拉作品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達芬奇密碼系列以及國外經管、勵志類圖書的引進出版,讓很多出版社又大賺了一筆。現在中國書業各個板塊的跑馬圈地已基本完成,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2012年,大連出版社推出的“品讀大連”系列圖書在大連引起不小的轟動,一股本土歷史、文化尋根熱正在大連民間悄然興起。據介紹,“品讀大連”系列叢書現在已經形成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品讀大連”系列對大連文化進行更為個性化、更為生動的解讀。
2.專業化出版。借鑒美國等國際出版公司的經驗,在信息服務、咨詢研究、在線教育、個性出版等領域進行深入拓展和多元化經營。專業化是多元化經營的基礎,一個合理的多元業務結構的形成必須從專業化做起。國外不少出版集團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進行業務結構的多元化,同時執行專業化出版戰略,注重更精細的專業化運作,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業務和拳頭產品。只有在一領域深耕細作,才可以擁有更多出眾的作者和其他資源。
3.定制內容閱讀。移動終端和多媒體將催生定制閱讀,這將從海量的內容中,搜索出用戶真正愿意付費閱讀的內容。閱讀的形式將是在4G技術和WIFI進一步普及的趨勢下的“視頻閱讀”。
4.新的內容合作模式。一些數字閱讀軟件開發企業已研發出一個新軟件,通過這一軟件,上游的內容提供方可以自行排版設計、自行上傳、自行定價、自行運營。這就改變了原有的內容合作模式,對內容提供商來說,消除了不少產品分銷過程中的障礙。
5.堅持“內容為王”,就要充分重視作者和編輯的作用。因為,書是作者寫的,而編輯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出版物有沒有好的內容,決定于作者的創作和編輯的選擇加工。
編輯力是一種創造力,它包括編者的體力、智力和體智諸因素形成的合力。數字時代下的編輯力,在數字化時代,隨著信息內容、方式需求的變化以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多樣化,它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字編輯工作,它還是帶有文化及審美性的設計工作,更是富有針對性地滿足不同網絡社交平臺的文字、圖片、視頻綜合編輯工作[3]。“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對傳統的編輯行業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做好出版編輯的數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多領域知識的儲備、辨識和認知力的要求。當今天的社會,編輯從業者不僅需要有多領域知識的儲備,更多的是在數字時代背景下,對多個領域知識交叉的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同時具備充分的辨識能力和認知能力,完成對大量信息的準確定位。其次是分析整理合力。在數字時代,出版編輯已經超出了原有的地域和介質的界限,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多媒體融合的產品形態。因此,編輯力就會表現出強有力的分析整合力。對共出版內容的梳理和分析基礎上對現在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其結果是形成新的產品。最后是創新傳播力。處于數字時代,多種媒介異常發達的語境下,更需要傳播方式、傳播渠道的創新,特別體現在選題策劃和營銷環節上。
近年來,隨著電子書的興起,新的技術和信息層出不窮,電子、紙質、網站以及別的新媒體都需要編輯核心技術積累。編輯是優質閱讀體驗的參與者和締造者。當今社會,無論何時何處,我們都會觸及爆炸般的信息。如此這樣的,需要信息篩選、優化和傳播的編輯處理。
對于編輯來說,一本書的形成需要編輯篩選優質的內容,參與并體驗營銷的需求等過程。這個過程中,編輯與作者身份融合,高度利用互聯網及新的媒體,培養潛在讀者和購書人群。這種即時性出版方式就是一種高度的創新精神。其次,編輯注意角度轉變,注重新技術的適應、調整出版編輯的觀念,掌握新的數字出版知識和技術,進行全新體驗,這也反映了職業人的創新精神。再者,現代的編輯要有一雙觀察整個國家的商業環境和市場趨勢的“眼睛”、一對腳踏實地,以實踐者姿態、用行動驗證夢想的“腳”、一顆不停地進行自我修身和新技能提升的“心”、一雙利用現有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手”。
在“互聯網+”的時代,傳統出版業受到新媒體沖擊,作為出版人的壓力和責任越大。閱讀呈現方式變了,但閱讀的熱情沒有變,書籍傳遞的給人們的力量沒有改。
[1]張大偉.職業信仰是一種企業文化[J].中國工程咨詢,2012(12).
[2]何明星.現代出版人細品[DB/OL].http://blog.sina.com.cn/hemingxing64.
[3]楊曉芳.數字出版學報編輯能力的提升[J].隴東學報,2014(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