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佳
“鏡像理論”是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鏡像理論,簡而言之就是鏡像體驗使人產生混淆現實與想象的意識及行為的理論。
雅克·拉康通過一則嬰兒的鏡前實驗提出了著名的“鏡子階段”理論。實驗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剛出世的嬰兒是一個“非主體”的存在,沒有任何整體感知僅有支離破碎的身體感受,這一階段嬰兒照鏡子時完全分不清“自我”與“他人”兩者的概念,即前鏡像階段;第二,當成長至6—18個月時,嬰兒有了對自己的完整認知,在照鏡子時開始將鏡中像與自身聯系在一起,并將鏡中像誤認為是自己,即鏡像階段。拉康認為,主體正是通過“鏡中我”來逐步認清自己的身份,在這種與鏡像的不斷比照中,個體開始形成主體自我意識。
“鏡子實驗”作為鏡像理論的基礎,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不論“鏡中像”多么清晰可見,它們都不是客觀存在的物,鏡子始終是真實自我與虛幻鏡像之間的中點。當人們把鏡中像看成自己時,照鏡子的過程中極易產生一種心理:誰在看我?“我”在看我。換言之,鏡中像是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樣,自己正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以“他人”的眼光審視自己。根據弗洛伊德的“自戀原則”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尋求自我認同的欲望,帶著這種自戀的特質站在鏡子面前時,人們會更加傾向于相信眼睛看到的鏡中世界就是現實世界。
面對大眾媒介所帶來的圖像體驗,人的視覺需求和想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人頭腦中形成的一幕幕“真實映像”其實只是媒介制造的“虛假鏡像”。事實就是,媒介在有意無意地建立起一個由眾多影像組成的虛擬世界,給人們潛意識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由人自身創造的畫面圖案和情節走勢正好投合了觀看者內心的欲望,耳濡目染之后觀看者會更愿意相信那就是真實世界,在媒介鏡像功能的作用下“韓劇迷”由此產生。
電視劇的劇情創作往往是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和夸大想象,劇中反映的生活在根本上依然代表著現實世界。因此,這時的電視屏幕就好像一面鏡子,觀眾在觀看時會將韓劇中的人物與情節同生活中的自我與現實不自覺地聯系在一起,產生一種自我欺騙。這種意識上的“欺騙”引發一系列的追劇行為,例如:將劇中的世界想象成現實的世界,將劇中的生活狀態作為現實生活的理想目標等。
韓劇在傳入中國后,憑借其小清新的畫面和亙古不變的“愛情”主題,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口味的變化,韓劇逐漸在題材的選擇上進行了轉變和創新。2013年《來自星星的你》熱播后,2016年《藍色大海的傳說》《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等同類型的奇幻愛情劇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這三部影視劇的選材一改以往的舊風格,在永恒的愛情主題之上融入了魔幻、非自然、超能力,給受眾帶來了一個完全沖破現實拘束的“鏡像”體驗。
韓劇的核心受眾是每一個愛幻想的女性,喚醒各年齡女性的“青春少女心”是編劇考慮的首要問題。早期的韓劇題材熱衷于刻畫戀愛雙方的身份落差,打破現實生活中的“門當戶對”,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從而滿足觀看者對愛情的無限遐想。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老套的敘事模式,劇情需要新鮮感和刺激感,往往與現實反差越大的劇情越能滿足受眾的欲望。
《來自星星的你》劇中男主角的人設特點是千年不老、來自外星、超高智商、帥氣教授,在劇中為保護女主頻頻使用超能力“身體瞬間移動”“傷口立時痊愈”,沖破想象的戀愛模式吊足了受眾的胃口。《藍色大海的傳說》女主是一條美人魚,特點是泣淚成珠、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可以消除人類記憶、愛上一個社會騙子。《孤獨而又燦爛的神-鬼怪》講述的是高麗時期的大將軍受到王的猜忌而遇害,因戰場上殺人無數死后獲得詛咒——不死之身和強大能量,只有找到人類新娘被其殺死才能結束無限循環的生命。
這些打破常規、充滿神秘色彩的角色設置是劇情最吸引人的看點所在,男主角運用超自然的神奇力量保護女性,滿足了現實生活中女性對于愛情和另一半的理想追求;除此之外,三部劇中還夾雜了懸疑、驚悚的成分,一波三折的過程和無法在一起的命運觸動了受眾的淚點;在集與集的起承過渡中,精制的劇情預告則充當著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的作用,使得觀眾能夠一直保持好奇心和觀看欲。總之,在劇情設置中有奇幻有日常、有笑點有淚點,讓受眾甘愿沉浸其中顧不得分辨現實與虛構。很多時候觀眾對于劇情里脫離現實的橋段和夸張虛假的情節看得十分明白,但這仍然不妨礙他們期望在精神領域尋找一種可以通過自我欺騙來獲取的“真實感”,這種所謂“真實感”對觀看者來說更像是某種“精神癮品”。
為了營造一個美好的“虛幻世界”,韓劇對于人物服飾造型和畫面細節體現也多有講究。《來自星星的你》中男女主角各自均有上百個造型,符合人物形象的外表設計更加凸顯了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成為這部電視劇的重要加分項。韓劇中的妝容發型和戒指包包等配飾往往會引起劇迷的推崇和跟風,就連男女主角身上隨便的一套家居服都有可能帶來新的時尚潮流。
一部熱播劇會給服裝飾品行業帶來可觀的收入。《來自星星的你》中扮演女主角“千頌伊”的演員全智賢同時也是《藍色大海的傳說》里那條美人魚的扮演者。作為搭配女神,其穿著講究,粉絲們自然有心效仿,各種“全智賢同款”在淘寶上一時間熱賣。韓劇中出現的服裝、飾品等通常會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而引起搶購熱潮,在淘寶上動輒就有上千銷量。劇中出現的同款服飾、首飾、包包、家居用品等暢銷在購物網站上,一定程度為各大電商、高仿工廠、代購商帶來了不少的收入。
影視劇作品在使人們深陷劇中情節的同時,也在利用其副產品營造一種迷惑人心的真實感,向人們傳遞的信息是“只要穿戴同款你就是女主”。在看到韓劇里的女主被帥氣專一的男主珍惜保護時,廣大的女性觀眾會產生一種羨慕之情,開始幻想在浪漫世界里自己成為女主的模樣,并認為自己穿上相同的服裝、置身相同的情境中就能找到自己的騎士從而美夢成真。但事實是,韓劇制造的“鏡像世界”如同七彩的泡沫雖然美好并不存在。因此,在成功地引起觀眾的注意并引發觀眾進行二次想象和創作之時,韓劇勾勒出的虛幻世界慢慢滲透進觀眾心里,來自異域的看似美好的“鏡像世界”讓人們產生瘋狂的迷戀。隨后,又因其虛無的本質最終使得觀看者陷入失落,并將這種情緒帶入現實生活中。
拉康認為,人的行為很大一部分是在追求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做出來的,這種自我認識的形成離不開與“他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主體為了更好地認識自我和確定自我,需要去選擇眾多“他者”作為自身參照的對象,在與“他者”的比對模仿中主體“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過程中“他者”或“榜樣”的行為和態度就會像一面鏡子,影響著主體對自我認識的判斷。
“追星”是一種活躍在青年人群中十分常見的行為。一個人行為的成熟、身份的認同往往是在與“他者”的互動比照中獲得的,而經過美飾包裝的明星群體最容易被大眾選擇成為那個“他者”。粉絲對偶像的追逐行為就像摘一顆遠在天邊的星,因為距離的存在使人越看不清越想靠近。正是由于明星群體在電視熒屏中的各種光鮮形象和出眾表現所帶來的一種虛幻的美好,才讓粉絲產生狂熱的模仿行為和擁護行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接觸媒介的機會越來越頻繁,比起現實環境很多人更依賴于媒介建構的虛幻假象。當熱播劇中出現自己喜歡的明星時,追劇行為隨之產生;當熱播劇中出現大部分人一致喜歡的明星時,跟風效應就會產生;加上媒體有意無意地宣傳,更使得一部劇能夠迅速走紅。“明星效應”對于一部偶像劇來說是不容小覷的力量,韓劇的制作者深諳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熱播的韓劇中一定離不了超高人氣的明星助陣。在《來自星星的你》《藍色大海的傳說》《孤獨又燦爛的神-鬼怪》這三部奇幻劇中全智賢、金秀賢、李敏鎬、孔侑等都是很受歡迎的明星人物,他們不是擁有帥氣美麗的外表,就是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而其共有的特性就是粉絲量超高。只有明星人物的加盟才會引起觀眾的熱情,作為多數人會選擇的那個“他者”,參演明星的選擇可以說關系到一部電視劇的成敗。
面對近幾年熱播韓劇的共性特點,在鏡像理論的分析下不難看出,能夠為受眾構建起撲朔迷離的“虛幻世界”是其制勝的法寶。不管是樂于創新又萬變不離其宗的劇情,還是注重細節有意凸顯副產品的制作,抑或是廣受歡迎人氣沸騰的明星參演,都在構建著一個亂花迷人眼的“鏡像世界”,受眾因此不辨真假、樂享其中。韓劇致力于通過編造和呈現一個個美好世界,以期在人的精神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傳播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國產電視劇來說也應該借鑒其流行之道,取之精華為我所用,從中探索出一條自強之路。
[1]周秀芳.從弗洛伊德的自戀到拉康的鏡子階段[J].中華文化論壇,2008(8):152-153.
[2]崔露什.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及其他媒介影像的鏡子功能[J].社會科學論壇,2009(2):136-139.
[3]楊旦修.媒介、受眾、鏡像:電視劇迷的成因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2009(10):120-123.
[4]韓東梅.青春鏡像——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的文化意義解讀[J].電影評介,2014(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