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許昌 461000)
所謂媒體新聞輿論“四力”,即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提升“四力”是黨和政府以及時代賦予媒體的重要職責使命,也是主流媒體在新的輿論生態環境下確保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提升媒體的“四力”呢?關鍵靠創新,在融媒發展的形勢下,必須以融合的思維,著力推動媒體各環節、各要素的創新。主要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提升“四力”首要的就是要以新的理念統領媒體的融合創新與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社會各行業帶來了顛覆式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與之相適應,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市場、傳播渠道等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那么,媒體的理念也必須隨之而變。如果以舊有的理念固守媒體的傳統模式,媒體就會在新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受眾,喪失優勢,停滯不前。以許昌廣播為例,近幾年,許昌電臺積極迎接挑戰,以開放的姿態接受新理念,在思想上實現了廣播經營到經營廣播、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傳播的轉變,把節目當產品,把聽眾當用戶,借力新媒體,創新節目生產傳播方式、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不斷提升。目前,許昌電臺的四套節目在許昌地區的市場占有量由原來的不足40%迅速提升到60%多。這些都是在新的廣播理念指導下發生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發展高度重視,強調“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內容為王,質量為本。內容是提升“四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始終把節目質量放在首位,不斷創新,生產出適應受眾需求的節目。這幾年,許昌電臺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廣播媒體的核心產品。通過開展節目質量年、策劃創新年、品牌建設年、融媒體年等主題年活動,進行頻率專業化改革,精準定位了新聞、交通、農村、文娛四個專業化頻率,鼓勵策劃創新,開展“十佳欄目”評選,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出了《許昌早新聞》《行風熱線》《一路暢通》《開心方向盤》《金色田園》《今晚有約》等深受聽眾喜愛的品牌欄目。
內容是吸引受眾的根本,是提升“四力”的根本。內容生產要有產品質量意識,用戶思維,生產受眾需要的節目內容,以靈活新穎的形式呈現,才能吸引受眾。比如廣播: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新聞報道方面,要求記者深入基層抓“活魚”,以平民視角看世界,更多關注百姓衣食住行的新聞,說百姓話,寫百姓事,更加注重時效性、貼近性、可聽性。在寫法上要求以記者所見所聞的形式增強現場感,在節目中增加連線錄音報道,突出新聞報道的“新” “活” “真”,做有用有趣有能量的新聞。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設置頻率定位、開設欄目、選擇節目內容、創新播出形式。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我播你聽轉化為以受眾為中心的播聽互動,從錄播到直播、從文字互動到錄音互動、從大板塊節目到小板塊節目、從塊狀播出到輪盤式播出、從板塊化到碎片化、新聞播報語態從“播”到“說”等,這一系列變化,都是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增加節目的權威性、可聽性,節目中增加了嘉賓連線、特約評論等,為適應受眾的多元需求,還開設了新聞脫口秀、娛樂脫口秀欄目,這些創新與變革,穩住了老聽眾,同時吸引了一批新聽眾,這樣就增強了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在新的媒介環境形勢下,“廣播電視媒體原有的傳播模式所發揮的作用已經相當有限,廣播電視媒體要積極介入新媒介輿論,必須要改變原有的傳播模式、傳播觀念,積極適配新媒介的發展”。因此,我們不能有“只要做好內容就可以啦”的思想觀念,必須高度重視傳播模式的變革,拓展新的傳播渠道。有了好的內容,還要有好的平臺渠道呈現傳播出去,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也才能實現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目的。內容是王道,渠道是關鍵。如果說內容生產是傳統媒體的強項,那么,渠道分發則是新媒體的優勢。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以快速便捷的明顯特點贏得受眾青睞。因此,要提升媒體的“四力”,必須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創新內容傳播渠道,形成互補放大的傳播效果。近幾年,許昌的廣播電視在拓寬渠道、搭建兩微一端平臺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許昌廣播在搞好頻率、網站傳播渠道的同時,創建了“聽許昌APP”,四頻率開設了公眾微信號。許昌電視在辦好傳統頻道的同時,創辦了手機電視、融媒中心等。這些新的平臺渠道具有直播、點播、互動等功能,還融入了為群眾服務的查詢等社會服務功能,這樣借力新的平臺和渠道大大拓寬了信息分發途徑,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了信息覆蓋面。對媒體的傳統功能和影響力來講,是一個極大的擴展。今年夏天,許昌暴雨造成市區一些路段嚴重積水,許昌廣播電視的新媒體平臺即時發布積水的路段、地點、積水情況等信息,為市民安全出行提供了準確的信息。
活動也是擴大媒體影響力的有效載體。這些年,各地廣播電視媒體都在爭先恐后地搞活動,具體效果是為了增加創收,抽象效果就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在廣播界曾流行這么一句話:“辦看得見的廣播”,就是說要通過搞活動讓聽得見的廣播也能看得見,從而擴大廣播的影響力。就許昌電臺來說,把活動看作是廣播節目的延伸,通過節目與活動的融合創新,確實達到了增強廣播影響力的目的。比如:許昌電臺打造的愛心送考、清明祭英烈、三國文化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全民健身龍舟賽、戲迷大賽、中秋詩會等活動,都成了當地的品牌活動,其中,全民健身龍舟賽還成了河南省的運動會項目。這些活動在收到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對提升媒體“四力”大有裨益。
隨著形勢的發展,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渠道等,媒體發展要持續,媒體“四力”提升要持續,管理也需要創新,以適應變化的媒體新業態。需要建立規范的新聞采編、行政服務、技術保障、人才培訓使用、績效考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讓理念持續更新,內容生產持續優質,傳播渠道持續暢通。尤其需要創新的是人才管理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何在實踐中用好第一資源,對提升媒體新聞輿論“四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發展是硬道理,創新需要人才,發展需要人才。在當前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爭奪人才的競爭也很激烈,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哪個媒體占有了人才優勢,哪個媒體就占優了發展的優勢。如何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需要建立以人才培養使用為中心的管理機制,解決媒體人收入偏低、職稱晉升難、干事創業動力不足等實際問題。加快培養造就一支穩定的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人才隊伍,為媒體的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總之,媒體市場在變,只有以融合的思維不斷創新理念、內容方式、渠道、管理等,才能不斷提升媒體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頁.
②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311頁.
③《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廣播發展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