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安徽 蒙城 233500)
作為傳統媒體主體和骨干的電視新聞,要想吸引受眾的眼球,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取勝,寫成一篇佳作,首先它的導語就要會“說”故事,會打動人、吸引人,這樣才能讓觀眾先入為主,被牢牢吸引在電視機前。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導語會給人“眼前一亮” “過目難忘”的感覺,這樣就牢牢抓住了廣大受眾的心,使他會把新聞一氣看完。結合自己幾年來的新聞采編工作經歷和學習,筆者認為電視新聞應該做到“故事化”,故事新聞應該做到“情節化”,所以,寫電視新聞首先就要在導語寫作上有創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觀眾最感興趣的東西和記者最需要告訴觀眾的東西寫在導語中。
根據個人十多年新聞工作的經驗,總結起來,有三種方式可以嘗試,即揭秘式、懸疑式、說媒式。
就是把大家都不知道的新聞信息通過獨家揭秘的方式告訴受眾,讓人們通過收看節目搶先了解一些還沒有被公布的信息。例如:本臺播發的稿件《“史上最嚴交規”明年元旦正式實施》的新聞導語:再過兩個月,被稱為“史上最嚴交規”將開始施行。這讓有著近20年駕齡的老司機黃師傅和正在報考駕照的學生小李擔心起來,新交規究竟“嚴”在何處?這二位又在擔心什么呢?今天就讓交警同志帶著我們一起來提前了解這部“史上最嚴新交規”。
這篇新聞原本是交警部門設立宣傳臺、宣傳新交規的報道,記者從普通市民和駕駛員的角度入手,通過講述老司機黃師傅擔心駕照扣分和學生小李擔心考不過駕照的故事,帶著疑問和詳細的實例為大家解讀新交規究竟“嚴”在哪里。既給新聞本身增加了豐富的故事情節,又讓大家看過之后很容易就了解到新交規的一些具體信息。
再例如:本臺播發的稿件《“互聯網+自助辦稅終端”打通稅務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新聞導語:一大早,城關街道御園社區居民王健來到縣地稅局辦稅服務大廳辦理社保繳納業務,大廳內新增的辦稅服務“新神器”不僅大大簡化了辦事手續,也讓王健在兩分鐘內完成原本需要半天才能拿到的社保費完稅證明。究竟這樣“神器”神在哪里,讓我們一起去體驗一下。
這篇新聞稿件報道的是縣地稅局創新服務舉措,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互聯網與自助辦稅終端融合,稅務服務24小時無縫對接,打通了稅務服務最后一公里的事情,一次簡單的辦事體驗,帶領大家實地了解服務創新在哪里,自助辦稅設備神在哪里,通過導語的逐步揭開,讓大家了解得更清楚。
就是把原本平淡的新聞導語,通過跌宕起伏的敘事模式來講述,增加新聞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讓受眾跟著新聞事件的發展走。懸疑式的導語大多用于案件和離奇事件的新聞,例如:本臺播發的稿件《雖是自家地頭樹亂砍濫伐也犯法》的新聞導語:前幾天,我縣壇城鎮李圩村村民李某,利用農閑時間將自家地里的10多棵白楊樹砍了下來,這一砍可不要緊,竟招來了兩路公安干警的調查。
這篇新聞說的是一名村民在未辦理采伐證的情況下,私自砍伐林木被轄區派出所和林業派出所干警共同查處的事情。通過回顧這起典型案例,讓廣大群眾知道,雖然樹是自己栽的,但林木屬于國家森林資源,砍伐林木一定要取得主管部門的許可并辦理相關手續,否則的話達到一定數量不僅要接受處罰,還將面臨刑事追究。
再例如:本臺播發稿件《河底撈出廢鐵塊竟是清朝重火器》導語:近日,船民羅某在渦河內打撈廢鐵時,無意中竟撈起一件清代的重火器,此物重達170多斤,距今已有150多年,這件重器的身上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它又為什么會被沉入河底呢?請看報道。
這篇新聞原本是一名觀眾打來的熱線電話反映的新聞線索,而記者圍繞這件“疑似”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專門邀請縣文物部門的專家接受采訪,一步步將之前導語中提到的懸疑問題進行解讀,最后讓大家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再例如本臺播發稿件:《“真假李逵”農用車相遇 蒙城交警識破套牌車》的新聞導語:日前,縣公安交警大隊四中隊民警在巡查時,發現了一輛“雙胞胎”農用車,兩輛車外形一模一樣,就連牌照和后面的噴涂號都一樣,究竟誰是真李逵,誰是假李鬼,執勤民警慧眼識破套牌車。
再例如本臺播發稿件:《肇事逃逸躲避偵查 蒙城交警奮戰48小時上演“白夜追兇”》的新聞導語:老人被撞、肇事者當場逃逸!喬裝打扮、迂回路線躲避監控追蹤!傷者進重癥、生死未卜!面對這起撲朔迷離的交通肇事逃逸案,蒙城交警該如何處置呢?接下來讓我們一同來看報道。
就是把新聞事物作為一種商品來推介,比如說介紹一種新事物和新奇的東西,盡量用放大的視角通過“說媒”的語言,讓大家聽得心動、看得真切,從而吸引受眾更多的關注。例如:本臺播發的新聞稿件《田間作業“小飛機”原是玉米噴霧器》的導語:今天上午,在樂土鎮建明村的萬畝玉米高產示范田內,一架貌似簡易的“小飛機”,吸引了眾多農戶的眼球。它雖然不能載人上天,但它在玉米地里的作用可不小,苗前除草、后期管理樣樣精通,不僅作業效率高,而且霧化程度好,飛馳起來一分鐘可以操作六分地。真是誰用誰知道、用過都說好。
再例如:本臺播發的稿件《農家果園開“超市”自由采摘樂趣多》的導語:近幾天,我縣籬笆鎮郭集村的黃花梨果園內可是熱鬧非常,在這里,大家不僅能觀賞到豐收的美景,還可以走進梨園,像在超市一樣,自己動手親自采摘鮮果。周末休閑,帶上家人和孩子,一起走入田間,賞梨、摘梨、吃梨,親身體驗豐收的樂趣,這無疑是一件開心事。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融合及新的媒介發展形勢的改變,隨之帶來的是媒體生產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的變革,因為傳媒產品的特殊性,如何以優質的開頭和內容吸引受眾是包括傳統媒體在內所有媒體最重要的生存之道。尤其是以電視新聞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應迎接全媒體變革,更要堅持“內容為王” “點睛之道”。持續為新聞導語和內容提供能量,不斷進行創新,注重原創、做精品,推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內容。
總之,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做好新聞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白巖松曾說過: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不要在“故事”和“虛構”之間畫等號,真實的事情,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作為一名媒體記者要學會講故事,做有意義、有意思的新聞。有意義,說的是內容要好,有足夠的新聞價值;有意思,一方面要求內容要有趣,有細節、有故事,一方面說的是表達方式,要有新鮮活潑的語態、獨特的視角。
導語是新聞報道的“眼睛”,是新聞的開場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傳神,才能博得受眾認可。在選擇用何種方式進行表述時,還要做到口語化、通俗易懂、樸實自然、簡短明晰、形象生動。要寫好新聞的導語,還要熟練地運用各種新聞寫作的筆法,巧妙地運用各種新聞語言,再就是不斷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寫出精辟的導語,只有不斷提煉,才能突出新聞的主題和“靈魂”。一位外國記者說過:“你可以把馬牽到水邊,但你卻無法強迫它飲水。”同樣的道理,只有在導語的創作上下功夫、下深功夫,才能像“吸鐵石”一樣,散發著無形的引力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著觀眾“入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