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風險社會的到來,科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斷加深,尤其在地震、流感等突發災害事件中,科學知識的流量異常龐大,這肯定了公眾對于科學信息的渴求。大眾媒介作為公眾知識的主要來源,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易讀性作為吸引受眾接觸科技新聞的直接原因、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一直都是新聞業務研究的重要議題,國內已經有了關于經濟新聞易讀性的研究,但是對于科技新聞易讀性研究可謂是空白。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科技新聞易讀性相關文獻,總結了目前關于科技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夠引發業界及學界對科技新聞報道革新的一些思考。
國外關于易讀性的研究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不僅研究數量多、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包括教育、語言、計算機科學、醫學等多個學科。從大眾傳播的視野研究新聞語言的易讀性大致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相關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基礎型研究和應用型研究兩大類,基礎型研究主要有易讀性測量公式、影響易讀性的因素等,應用型研究則主要考察各類文體的易讀性,如報紙新聞、新聞網站、醫療信息、教科書等。
較早開始并且影響范圍較廣的一項關于易讀性影響因素的研究出現于Gray和Leary的《哪些因素使書好讀》一書中提到,在100個字為一個段落的文章中,易讀性主要受到五種因素的影響:難讀字的個數;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代詞出現的頻率;以字為單位的句子的平均長度;不同字詞的百分比;介詞短語的數量。
眼科專家Betts經過多次實驗得出與上述研究結果較一致的結論:英文文章的文本易讀性,主要受到了篇幅長短、句子長短、復雜單詞的數目、介詞短語的數量、人稱代詞的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如果在文本寫作時如果能夠有意識地減少不常見詞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文章的易讀性。
Rosenshine也指出,文章的閱讀難度會隨著文中的不確定修飾詞、概率詞的難度和使用頻率發生變化。通過經常性地使用解釋性的連接詞,以及通過先抽象——舉例子——再抽象的方式安排寫作材料等都會使文章的易讀性增強。
易讀性公式,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用以測量文本閱讀難易程度的方法。國外易讀性的公式研究主要以美國為代表,這方面的研究并未形成定論,目前為止已經有數以百計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易讀性公式,其中最為常用的幾個公式分別是:Flesch公式①、Gunning公式和Dale-Chall公式②,綜合這些公式來看,國外的易讀性公式基本會涉及到單詞的長度、詞語常用度、句子長度等文本特征。
由于英文的詞語特征與中文的詞語特征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公式并不能直接借鑒來用以測量中文文章的文本易讀程度。此外,這些測量公式僅僅涉及文本因素,而忽略了可能對閱讀行為產生影響的讀者自身意愿及排版等環境因素。但是,國外對于易讀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及測量公式的擬定對于國內中文易讀性公式的提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國內學者對于科技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主要圍繞新聞報道的易讀性展開,相關的研究多來自業界且偏重應用,旨在直接指導新聞實踐工作。大量的從業者和學者開始從傳播理念、編排方式、寫作手法等多個方面討論如何提高新聞報道的親和力以吸引受眾并滿足其需求。從研究成果來看,專業新聞要貼近受眾、具有易讀性成為業界和學界一致的共識。但是關于新聞報道易讀性的研究總體數量偏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易讀性測量主要針對文本進行,很多時候都涉及到了詞匯特征,國外的公式不能直接套用。因此,臺灣學者開始針對中文文本的字體特性,提出了我們自己的易讀性公式,這些公式被用于新聞文本研究、書籍評估、應用文寫作改進等領域。目前,大陸傳播學者暫未提出自己的易讀性公式,易讀性公式研究也主要是對國內外各類易讀性公式的評述和公式應用。
黃敏在期刊論文《漢語特質與中文新聞易讀性公式研究》中,梳理并介紹了國內外的新聞易讀性公式,其中針對漢語的獨特語言特質,詳細評述了現有的漢語新聞易讀性公式的優缺點。他認為,臺灣學者楊孝濚第二次的易讀性公式研究,是“完全以新聞文本為測試樣本,以新聞受眾為測試對象,因此是嚴格意義上的中文新聞易讀性公式”。目前也已有一些學者利用該公式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易讀性進行過測量。
湖南大學王麗娜從視覺修辭的角度研究了新聞的易讀性,“根據視覺認知的理論,視覺語言詞匯的使用……要合乎受眾的視覺認知習慣,要和視覺認知的目的一致”,從編排上也要注意視覺修辭的運用,以提高新聞的易讀性。
李凌凌和李曉敏試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研究網絡媒體的新聞編排手法與其新聞易讀性的關系:網絡新聞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脫穎而出吸引受眾,并且兼具易讀性,就需要從宏觀——即網站的整體結構、頁面設置以及微觀——信息寫作編輯這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趙紅梅從實踐業務經驗出發,提出要追求易讀性與版面美的統一,就要綜合運用“靜態版式”和“模塊化設計”并繼承其優點,她對這兩種編排手段在實踐過程中給黨報帶來的變化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在現代報紙版式設計中可以借鑒經驗。
在眾多關于新聞報道的研究中,經濟、科技等新聞報道常被討論,由于此類報道涉及內容非常專業,寫作過程中專業術語、字母詞等的運用都會影響到該報道的易讀程度繼而影響其傳播效果,因此對其易讀性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現實意義。目前此類研究成果并不多,且較多基于實踐經驗或單純從學理上談論,頗有“紙上談兵”的意思,從內容上來看,以財經新聞報道為主,針對科技新聞的研究猶如鳳毛麟角。
河北大學的張艷以經濟新聞為樣本,考察了我國經濟新聞中字母詞的使用情況及其對經濟新聞易讀性和傳播效果的影響,隨后他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受眾對字母詞的態度及需求。他認為字母詞的運用確實會影響新聞的易讀性,但是“字母詞在新聞中的使用應是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字母詞的使用應該適當,以提高經濟新聞的易讀性。
鄭州大學的張艷華同樣剖析了經濟新聞報道的易讀性,他認為要打造經濟報道的易讀性和親眾訴求就要以受眾為中心、滿足其信息需求,擴大報道關注的范圍,由“小經濟”走向“范經濟”,用創新思維開拓經濟報道手法及報道模式的多樣化。
曹新民在《科技新聞受眾逆反心理與規避》中指出,我國公眾對科技新聞存在逆反心理,他梳理了科技新聞受眾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科技術語的濫用、不科學的“科學研究”、選題無新意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了該問題。想要規避受眾的逆反心理,需要“專家的眼光、受眾的視角”,同時需要“創新寫作手法”,使稿件通俗易懂。
綜上,國內關于新聞報道易讀性的研究大多偏重定性,缺乏定量研究;科技新聞傳播中存在的易讀性不高、不夠貼近受眾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業界的關注,但目前從受眾需求角度出發進行調查研究并針對性給出對策的研究也相對缺乏。大眾媒介作為公眾知識的主要來源,在科學普及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科技新聞報道則是普通受眾獲取科學知識、了解科技咨詢、培養科學思維的重要渠道之一,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何讓科技新聞既“可讀”又“易讀”,是每個新聞從業人員和學者都應該關注并極力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Flesch公式:R. E = 206. 835—(0.846w1)—(1.015 sl ),此處R.E指代的是易讀性分數,Wl是每100字的音節數,S1是每一個句子中的平均字數。所得分數在0-100之間,得分越高越容易。
②Dale-Chall公式:閱讀等級=0.1576X1+0.0496X2+3.6365,其中涉及到的兩個變量分別為:不在Dale3000詞中的單詞比率X1和平均句長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