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藝
在乍冷還寒的初春清晨,大部分孩子都躺在溫暖的被窩里睡懶覺。地球的另一端——英國,也是一個初春的清晨,一群3~6歲的小朋友,迎著濕冷的空氣到達了倫敦東南部的森林公園。他們即將跟著老師進入一片森林,去探索和認識自然。一個4歲的小男孩興奮地展示他的新發現——兩只蚯蚓,小的是Baby,大的是Daddy……
20世紀50年代,丹麥學前教育家艾拉·法拉陶(Ella Flatau)針對歐洲豐富的森林資源,提出了森林教育法。作為一種學前教育方法,森林教育法是指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機會,通過在林地環境里親身實踐學習,實現和發展信心和自尊心。即通過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進行玩耍,而完成學習和成長,以達到鍛煉身體素質,提高適應環境能力的目的。
在現代城市中,孩子的活動常被局限于固定的場地,他們與自然互動的機會很少。但家長們可以將城市郊野公園中的樹林、草地等作為孩子游玩嬉戲的場所。并根據季節變化,針對性地組織孩子學習。如春季,可以帶孩子們看看河冰融化、小草發芽;夏季,結合當地樹木高矮、樹干粗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練習爬樹;秋季,在落滿樹葉的平緩地區,利用厚厚的落葉與松軟的地面,讓孩子練習滾翻和倒立;冬季,玩雪對于孩子來說會是一種新鮮的體驗。您還可以帶著孩子制作觀察卡,選擇觀察幾種不同的動植物,例如觀察泥土、樹葉、昆蟲等。這樣做,可以隨季節變化引導孩子認識各種動植物的生長情況。
如果家長們帶著一群孩子進入公園,可以讓孩子們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探險”,利用石塊、小溪等障礙物,達到鍛煉幼兒體能,提高其協調性與平衡能力的目的。同時,以不同年齡結構組成小組成員,可使孩子接觸不同發展階段的伙伴,加深彼此間的了解,有利于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例如,將孩子分為兩個小隊,要求收集三種不同的葉子、兩種不同質地的土壤和拍攝兩種昆蟲照片,先完成的獲得勝利。這種活動組織形式,能使孩子學習知識與鍛煉身體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與實踐。
帶孩子走進郊野公園,不僅可以進行體育鍛煉,而且還可以學習很多自然知識。如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公園里樹上人工架設的鳥窩,觀察公園內的捕蟲器和各種護林護坡措施,讓孩子們了解自然的魅力,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和物種的深遠意義。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雖然有很多益處,但公園、森林等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因此,在進行每次活動之前,都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如對目標活動區域進行預先勘探,例如公園中可否進行宿營、攀爬樹木等。避免去存在隱患的場地,并對可能發生危險的區域做出警示。另外,活動中家長應與孩子建立好聯絡機制,為孩子穿上醒目的衣服并配備定位裝備,確保能隨時掌握孩子的位置和活動狀況。
春天來了,帶著孩子們走進山林,擁抱大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