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陽的水墨人物畫里,最打動我的是他畫面中的小人物。他們看上去憨厚樸實、默默無聞,就好像多年前家里的老鄰居,散發著一種觸手可及的親切與質樸。更重要的是,他筆下的這些小人物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精神力量,是當下都市人越來越陌生或正在逐漸缺失的。當人們遠離自然,被困于鋼筋水泥筑成的森林里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正距離真實越來越遠。正因如此,范文陽的作品能給人一種真實之感,并且因為這種真實而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
范文陽自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后,曾經在西部執教多年。河西走廊的環境眾所周知——干燥、風沙、嚴寒無處不在,在這種環境之下,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理想,而是選擇了更加努力地堅持。在教學之余,他利用自己所有的業余時間去農村、草原搜集素材并體驗生活,這其中自有不少艱辛。他的畫里面也因此有了一種穩健和扎實的基調,畫面中的人物也更加富有生動的感情,這正是他作品的動人之處。
毫無疑問,范文陽的水墨畫立足于傳統的表現形式,并且通過對當下人生存境遇的表現來完成自身藝術語言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他加入了很多西方繪畫中造型技巧的表現,這是很多當代水墨畫家都在嘗試的一條路徑。但他性格中嚴謹的一面,又使得作品在沉實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張力,就技法方面來說,范文陽作品中對中西繪畫技法的融合是一個亮點,雖然在空間的表現上他采用了西方的表現形式,但具體到對線的表現以及對筆墨的講究程度上,他又傳承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華,即書法用筆與繪畫的結合,還有對筆墨意蘊所作出的不遺余力的追求,都使他的水墨人物畫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味。
當下中國水墨人物畫面臨著多重的困境,在西方繪畫的沖擊下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能表現當下人的生存狀態,這是很多水墨人物畫家思考的問題。而范文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范本,即扎實穩健地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從描繪身邊的小人物開始,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這種作品一定是動人的,“創新”也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而并非一味地標新立異最終導致本末倒置。
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曾深刻地影響、推動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以傳統“文人畫”為主要象征的中國畫,開始借鑒西方寫實手法并將其融入傳統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在這個過程中,雖有偏離、違背中國畫自律性規律邏輯走向的趨勢,但這個方向適合了中國近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也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歷程做了必要的學術鋪墊。同時,也使傳統的中國畫發生了形態學意義上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中國畫在學院教育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了一個嶄新的近現代學院傳統,這在本質上,是與中國現代文化發展需要而形成的藝術形態與視覺樣式。譬如由20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50、60年代逐漸形成的、以中央美術學院為軸心的“新寫實”和以當時浙江美術學院為代表的“新寫意”傳統。范文陽在繪畫的道路上所堅持的,正是前輩徐悲鴻、蔣兆和、方增先、周思聰所走的道路。在學院教育所遵從的主流思潮觀照下的人物畫如此,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希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描繪,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大千世界的真實。這個世界是由許多個小人物組成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各種宏大敘事遮蓋了雙眼,而忽略了身邊最動人的美。
范文陽對這些小人物的生動描繪和表現,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讓我們有理由對他的筆墨形態、藝術語言、精神取向在未來的重新編碼和創作的進步升華中充滿期待。




范文陽
1965年生,祖籍重慶。1986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研修于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人物畫課題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蘭州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甘肅省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美術展覽并獲獎。
作品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四川省美術展覽館、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省美術館、石家莊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