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歌
細品徐作先的山水畫作品,不難發現其長期苦心經營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徐作先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專注于山水畫的教學、創作與研究,繪畫路子純正。思路正本清源,勤奮踏實,一步一個腳印,沒有被時下各種流行、時髦的潮流觀念和畫法所左右。他善于從前人作品中吸收精華,作品多描繪山水田園、茂林村舍的景象。畫面煙嵐幻滅,時有時無,富于浪漫的詩意與和諧、含蓄的審美意味,透露出一種靜謐的文氣。他筆墨溫潤,圖式清新,意趣豐富,不失溫文爾雅,也沒有浮躁造作之流弊,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畫家只有在人生的境遇和情感的律動中,真正脫開塵俗之羈絆,才能進入靈魂的輕松漫游的境界。徐作先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均受到了良好的專業教育。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學者型的青年畫家,他潛心教學與創作,心無旁騖,教學過程中憑借對于畫史的諳熟,對于畫理的通達,精研傳統,貼近文脈,比其他人有明顯的優勢。即使他在大學擔任二級學院負責人的幾年間,行政工作再繁忙,他對自己的藝術道路也有著十分清醒的把握——只有在對于傳統的領悟中不斷深化,才能在藝術語言上尋求到純正的味道,并且在創作心態上體現出更為貼近藝術本質的自然狀態。所以,平時工作再忙,他也絲毫不放松對山水畫創作的探索與追求。近幾年,他不斷到國內名校求學,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訪問學者進入陳平教授工作室學習,師從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平教授。眾所周知,陳平教授為當今山水畫創作的佼佼者,傳統學養功力深厚,詩、書、畫、印、填詞、度曲無一不精。陳平導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使徐作先深受影響,他隨導師到各地寫生,心摹手追,繪畫作詩,以詩悟畫,以畫釋詩,收獲頗多。
蘇軾曾評價王維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繪畫貴有文氣、詩意,品讀徐作先近期的寫生作品,如皖南寫生的一組作品,山間、田園靜謐幽深,偶見村人荷鋤、澆菜等點景,運用煙嵐環繞村莊,賦予畫面動感,適當的留白,使白云與皖南的白墻遙相呼應,好一番“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的田園詩意,令人遐想和向往。其系列西藏山南的寫生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不是像大多數山水畫家一樣去表現神山圣水,雪山冰峰,而是利用嫻熟的筆墨,把握好用筆、用墨、用色的精準大膽取舍去刻畫寺廟、宮殿、湖泊,把藏地的晨昏雨濕和煙云變化加上其內心的感受訴之毫端,使畫面筆精墨妙、細膩耐看。更難能可貴的是徐作先深受其導師陳平教授的影響在寫生的同時堅持寫詩,并潛心研究詩詞格律,經常向其師請教填詞賦詩的相關問題,所成之律詩、絕句都頗具古意,對仗工整,用韻精準,他深信功夫在畫外的箴言,充分提煉詩詞的意境并把它融匯到繪畫中去,使畫面更具內涵,充滿書卷之氣,使他與同時代的許多畫家拉開一些距離。再如南山寺寫生一組作品和京郊寫生,都把平淡的場景,借助線條的疏密、墨色的濃淡、煙云的縹緲,運用詩化的感悟,使千年石窟有了人間煙火,使冷峻的高山賦予了性靈。





藝術之路有三重境界,即立本、通神、達幽。深諳此道的徐作先不以性靈自詡,特別是進京訪學后,他的畫作對于傳統繪畫中的構成章法,形神意蘊,時空表現,以及筆墨等方面都有了較大變化。畫風沉靜蕭散而富于逸趣,糅合文人式的放逸情趣,以嚴謹的法度氣局希望走出自我。作為知名的青年畫家,他在喧囂躁動中顯得淡定從容。他時常走入深山幽谷中去寫生體驗,從而獲取精神的慰籍和情感的自足,并在心靈空間和自然空間的對應融合中,追尋著一種精神舒展的意象世界。
徐作先
廣西貴港市人。1998年本科畢業于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2008—2009年在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畫造型藝術創作班學習。2012年研究生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師從黃格勝教授,獲藝術學碩士學位。2016—2017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進入陳平工作室學習,師從陳平教授。
現為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廣西來賓市文聯副主席,來賓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西美術家協會理事,來賓書畫院副院長,廣西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院聘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