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絢然
經的美食內容平臺,如今都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日日煮創始人朱嘉盈現在平臺不缺短視頻內容,而是缺精品
日食記執著地走著自己的影視路線,黃小廚的線下集市越來越熱火,而成立于2012年的日日煮(Day Day Cook)卻把美食短視頻這張餅越畫越大,逐漸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
自2016年10月至今,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日日煮就已完成了三輪融資:2016年2月,完成3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合一資本、信智資本、魔量基金以及500 Startup共同投資;2016年10月,完成阿里巴巴領投的3500萬人民幣A+輪融資;2017年7月,完成1億人民幣B輪融資,由K11創始人鄭志剛、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領投。
A輪投資方——合一資本創始合伙人許亮笑言日日煮基本實現了當年“吹的牛”。
2017年12月19日,日日煮的線下體驗店——“日日煮美食生活體驗館”在上海K11開業。而在今年的謀劃里,日日煮還將在武漢、廣州、成都、重慶、福州、廈門、北京等城市開設線下門店。
從內容矩陣到電商,再到線下門店,不僅能夠給用戶更多的體驗,也讓日日煮完成了自己的生態圈的搭建。
目前日日煮已研發出5000多個原創視頻食譜,全網點擊量累計40多億次,月度活躍粉絲量超越9000萬,其中社交媒體粉絲超過2500萬人,視頻平臺粉絲在500萬人以上。
在日日煮的團隊里,“慢”“慢慢來”這些字眼是被明令禁止使用的,如果開會時說了就罰錢,吃飯時說了就罰酒。“不可以慢慢去做,想到就要立即執行。”日日煮的創始人朱嘉盈說。一直以來,朱嘉盈都把效率、開心當作最重要的企業文化,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效率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所以自成立至今,日日煮一直飛速地發展著。
30歲之前,朱嘉盈在香港上海匯豐私人銀行擔任投資管理部主管,負責大中華區的證券研究,年薪百萬。但30歲時,她忽然很想做美食,于是就開始撰寫食譜、拍攝、修圖,然后分享到Facebook上,很快累積了第一撥粉絲。
彼時,朱嘉盈的老公送了她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那就是“日日煮”這個名字,這給了朱嘉盈前進的動力。
后來,朱嘉盈在香港中環租了很小的房子,半忽悠性質地拉來了第一個聯合創始人。這位聯合創始人此前在香格里拉酒店任管理層,本以為會被朱嘉盈帶去一個正式的辦公場所,沒想到是在一個公寓里。兩個人就在那所公寓里開始了內容制作以及新媒體分發。小半年之后,陸陸續續有人來尋找商業合作,而當時日日煮的團隊只有4個人。
2015年,朱嘉盈的早期投資人建議她去美國分發內容,而她想要進入中國內地,跟投資人說她想要去內地尋找人民幣基金。但當時他們所生產的內容并不是普通話版,于是朱嘉盈用了一個月時間把四五十條視頻內容全部用普通話重新演繹——不僅要修改語言,還要重新剪輯,并在短時間內就把平臺數據做了上去。這一切,都是因為她想證明自己可以做到本地化。
而在整體經營上,不同于同類平臺,日日煮更傾向于品牌化運營,強調和用戶的多元交互。因為起步較早,且人格化比較強,日日煮前期就吸引了不少粉絲。2016年到2017年,日日煮做了不少嘗試,不僅打造了賬號矩陣,孵化不同內容,同時也實現了內容產業化和標準化。
“現在網紅太多了,所以我們不用比網紅的數量,而是要比質量。很多網紅并沒有持續的內容生產能力,所以(我們)要找金字塔里(位置)比較高的。”朱嘉盈說。而日日煮所簽約的KOL,粉絲量都在20萬人以上。
2017年,日日煮還同袁婭維、張亮等合作打造視頻內容。“很多人覺得網紅IP處在最下游,那我們就反向來做,邀請明星加入,來提升品牌的層級。”日日煮市場總監Shee說。而2018年,日日煮將邀請更多明星加入,這些明星將擁有更多元化的標簽,如“健康”、“時尚”等。在朱嘉盈看來,明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資源,廣告主們喜歡有明星參與的項目,很多明星也喜歡把自己和美食聯系在一起。對于這些明星而言,與日日煮的合作更為深入,不僅有視頻產品,還會有相關的衍生品在電商平臺售賣。
目前,日日煮每個月可生產100多條視頻,在微博、秒拍、美拍上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每個月的點擊量有2億?3億次,全網月度活躍用戶9000多萬人,合作機構達100家,其中有30家重點合作機構。2018年,日日煮希望能夠實現“TV化”運作,讓內容更加多元化。“現在平臺不缺短視頻內容,而是缺精品。”朱嘉盈說。
通過線下體驗店完成生態閉環
天蝎座的朱嘉盈是一個理性和感性兼備的人。她常常思考過去的所有經歷對于她現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幫助。
朱嘉盈認為,金融行業背景讓她學會了怎么去評估一家公司,怎么去衡量它未來的價值。“我每一個季度都會把自己抽出來,看看公司增長的地方在哪里,創造了什么樣的價值,也會看大環境對公司的影響。”朱嘉盈說。
但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朱嘉盈從小就喜歡忙碌和挑戰,在美國長大的她十幾歲就開始打工,后來畢業進入金融行業,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從基礎崗位晉升為部門主管。
每年朱嘉盈都會想想日日煮接下來三到五年會如何。2017年春天朱嘉盈再次思考這個問題時,日日煮已經有很好的團隊來生產和分發內容,也積累了大量的粉絲,并開始了對電商和自有產品的布局。但站在用戶的角度,朱嘉盈始終覺得,雖然日日煮有很多服務,但讓用戶得到的體驗是零散的。
于是,去年6月,朱嘉盈跟團隊里的人說想要開線下店,完善日日煮的生態圈,讓日日煮的線上內容在線下得到承載。當時團隊所有人都很震驚,因為對于一個每天腦子里只有“如何獲取流量”“如何獲取粉絲”的純線上團隊而言,這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但朱嘉盈認為,很多傳統品牌甚至行業都會面臨如何觸達年輕用戶的問題,而日日煮所倡導的新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從1985年到1995年出生的年輕人,他們不僅有更高的生活追求,也更喜歡個性化的服務。
開設線下門店需要具備三個因素:1.地產方;2.IP引流方;3.實體店運營方。而日日煮擁有投資方K11的支持,也有線上強大的IP流量,需要補齊的就是運營方這個短板,于是,朱嘉盈陸續請來了在MUJI、永輝超市等傳統行業浸淫多年的資深人士來幫助日日煮進行線下門店的鋪設、運營和管理。
日日煮線下體驗店整體分為三個部分:烘焙課程,零售,以及餐飲區:
1.烘焙課程
如今的年輕人在飲食習慣上也和前人有很多不同,他們不僅有飽腹的需求,也有社交的心理需求,這從很多人會在朋友圈里秀廚藝就可以看出。而日日煮想要打造的就是一個新型的都市廚房“樣板間”,讓用戶不僅可以在視頻里看到,在電商中買到,還可以到線下實際學習和體驗。
而日日煮從美食短視頻起家,通過用戶分析,逐漸發現,在日日煮上兩方面的內容比較受歡迎,一方面是比較容易操作的家常菜;另一方面就是比較復雜的烘培課程。于是,日日煮線下體驗,把線上的烘焙視頻搬到線下,變成了實體課程。
2.零售區
在零售區,日日煮采用了“嚴選”的方式,目前共有100多個SKU,大都是跟課程有關的產品或者在烹飪中需要的佐料等。此外,日日煮也沒有放過熱銷的零食,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引流。同時,早在做電商時日日煮就推出了自有產品,如飲用水、玉米油等等,這些也都被容納進了線下門店。
下一步,日日煮在廣州店還會和盒馬鮮生等進行合作,開發RTC(real-time cooking,實時烹飪)產品,如食材包、半成品等。
3.餐飲區
在餐飲區的品類選擇上,日日煮選擇了輕食,以此來服務體驗店附近的職場人士,實現引流。“日日煮的粉絲中,有一撥是想嘗試做,有一撥只想吃,就可以在這里嘗試研發出來的產品,同時解決他們的中餐以及晚上休閑的問題。”朱嘉盈說。
在形式上,日日煮也會有更多創新,如在武漢除了和上海類似的門店外還會有名為DDC KIDS的親子體驗店,廣州店會有茶飲區。
內容平臺做電商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日日煮做電商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2016年年底日日煮電商上線,如今電商的營收已經占到了日日煮整體營收的一半。
朱嘉盈認為,消費者對新的東西感興趣,購買欲望高,以及因為內地電商的發達,這三個元素促成了日日煮電商的快速發展。
在選品上,日日煮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復購頻次較高的半成品,因為這類產品相比新鮮食材更容易配送,另一個是適用于廚房場景的小廚電及小工具,因為它們的客單價更低。而在香港,日日煮還有OEM(貼牌)商品。未來,日日煮也會在內地尋找優質的供應商來開發自有產品。
在現有的基礎上,2018年,日日煮希望在技術上能夠有所突破,這不僅包括內部的平臺技術,也包括將更多的AR、AI等技術元素融入線下門店。“未來,我們也可以進行更多的跨界,如‘美食+音樂‘美食+技術等等。”
“每一家內容公司都可以選擇不一樣的路。我不是媒體人出身,我要做的是一個讓年輕人喜歡的、圍繞著烹飪的事情,所以我總是在想,除了廣告、電商,還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了解用戶后,就會有更多想法出來。”朱嘉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