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程程 蔣程
[摘要] 目的 分析抗感染藥物致不良反應的規律、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關于抗感染藥物的ADR報告,并進行帕累托圖分析。分析引發ADR的藥品分類、累及器官或(和)系統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結果 共收集抗感染藥物ADR病例204例:男73例(35.78%),女131例(64.22%);老年和兒童是不良反應發生的高發人群;口服制劑21例(10.29%),注射制劑183例(89.71%);單獨用藥185例(90.69%),聯合用藥19例(9.31%)。帕累托圖分析結果顯示:藥品不良反應主要涉及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頭霉素類;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局部用藥損害為主。 結論 臨床用藥應全面考慮藥物不良反應,加強抗感染藥物的使用管理,盡量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 抗感染藥物;藥品不良反應;帕累托圖分析;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中圖分類號] R9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05-011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ADR reports on anti-infective drug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llected, and Pareto chart was analyz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drugs triggering ADR, as well as the major and min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rgans or(and) system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204 ADR cases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 were collected:73 males(35.78%) and 131 females(64.22%);the elderly and children were with the high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ere were 21 cases(10.29%) of oral preparation and 183 cases(89.71%)of injection preparation. 185 cases(90.69%) took medicine alone and 19 cases(9.31%) took medicine together. Pareto chart analysis showed tha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mainly related to cephalosporins, quinolones, macrolides, cephamycin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skin and its annexes, digestive system, nervous system, and topical damage. Conclusion Clinical medication should take full account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trengthen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anti-infective drugs, and minimiz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Key words] Anti-infective drugs;Drug adverse reactions;Pareto chart analysis;Main factors;Minor factors
抗感染藥物是臨床上重要的治療藥物之一,隨著其品種的增多且臨床的廣泛應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呈逐步上升趨勢。通過開展ADR監測,定期分析ADR發生的因素,從而盡量避免ADR的發生[1]。帕累托圖分析法是運用物理統計方法對事物、質量問題進行排隊,抓住主要矛盾的一種分析管理技術[2-3]。本文對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抗感染藥物發生的204例ADR報表進行統計,運用帕累托圖分析,區分引發ADR的藥品分類、累及器官或(和)系統的主要和次要因素,更好地發揮ADR監測對臨床用藥的指導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網絡上報平臺上報的204例有效的抗感染藥物致不良反應報表。收集內容:患者姓名、年齡、性別、ADR過程描述、懷疑引起不良反應的藥品、合并用藥情況、ADR處理措施等。
1.2 統計分析
應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上報的抗感染藥物致不良反應病例的實際情況設計表格,表格內容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懷疑引起不良反應的藥品、合并用藥情況、ADR臨床表現等。將抗感染藥物分為14類,分別是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頭霉素類、氧頭孢烯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大環內酯類、糖肽類、磷霉素、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咪唑類、抗病毒藥及抗真菌藥。將ADR累及器官或(和)系統分為11類,分別是皮膚及其附件、用藥部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壞系統、呼吸系統、全身性、肝功能損害、肌肉骨骼、聽覺感官及其他。并計算各分類病例數、構成比、累計構成比。
依據帕累托圖分類原則,將影響因素分成3類:A類為主要因素,累計構成比<80%;B類為次要因素,累計構成比80%~<90%;C類為一般因素,累計構成比為90%~100%。最后進行帕累托圖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性別及年齡分布
發生ADR的病例報告中,男73例(35.78%),女131例(64.22%)。最大年齡91歲,最小年齡1歲。發生ADR患者的年齡分布見表1。
2.2 ADR涉及藥物劑型及合并用藥情況
204例ADR的病例報告中,口服制劑21例(10.29%),注射制劑183例(89.71%);單獨用藥185例(90.69%),聯合用藥19例(9.31%)。其中兩種抗感染藥物聯合用藥15例(7.35%)。
2.3 發生ADR的抗感染藥物藥品分類統計
204例ADR報表中,涉及抗感染藥品共29種,見表2。以藥品名稱為橫坐標,發生ADR 例數按降序排列為左側縱坐標,以累計構成比為右側縱坐標,繪制帕累托圖,見圖1。結果顯示,我院收集的不良反應報表中,抗感染藥物主要涉及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頭霉素類、青霉素類等。
2.4 發生ADR涉及藥品
在29種抗感染藥品中,排名前5的藥品所引發的ADR共137例,占全部ADR的62.27%(注:同一ADR的發生涉及單個或多種抗感染藥品),見表3。
2.5 ADR累及的器官或(和)系統及臨床表現
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見表4。以ADR累及的器官或(和)系統為橫坐標,發生的ADR例數按降序排列為左側縱坐標,以累計構成比為右側縱坐標,繪制帕累托圖,見圖2。結果顯示在我院收集的不良反應報表中,抗感染藥物引起ADR累及的器官或(和)系統主要表現在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消化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用藥部位損害。
2.5 ADR分類及歸轉
在204例不良反應病例報告中,不良反應程度以“一般的”居多,共170例,占83.33%;“新的”26例,占12.75%;“嚴重的”8例,占3.92%。204例發生 ADR 的患者經及時停藥后痊愈的有87例(42.65%),經對癥處理后好轉或痊愈的有117例(56.52%),未出現嚴重的藥物后遺癥或死亡病例。
3 討論
在204例ADR的病例報告中,女性發生ADR比例明顯高于男性,考慮與女性的生理特點有關,且女性的耐受性一般較男性偏低,更易發生ADR。從表1中可見,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發生率最高,占26.47%,其次是<18歲的兒童,占18.63%。這兩類人群均屬于特殊人群。兒童因其尚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及一些酶系統尚未成熟,對藥物敏感性較成人高,易引起ADR的發生。老年患者處于器官功能衰退階段,影響藥物的代謝、排泄能力,增加ADR的發生。因此,臨床需大力加強對這兩類人群的用藥監護。
抗感染藥品致ADR的帕累托圖分析顯示,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頭霉素類的累計構成比<80%為主要因素,這與近年來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結果一致[4]。青霉素類累計構成比在80%~ <90%的區間,為次要因素。其余的分類為一般因素。表2可見頭孢菌素類藥物引發的ADR占25%,主要涉及頭孢哌酮、頭孢呋辛、頭孢曲松、頭孢地秦等藥物。我院上報的頭孢菌素ADR主要以二代、三代為主,一代和四代頭孢菌素較少,與我院醫師使用抗菌藥物的習慣有關。頭孢菌素類藥物常見的ADR以過敏反應為主,嚴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5-6]。其ADR 的發生與藥物結構、藥品生產過程中混雜的雜質、或其降解產物等密切相關,也與患者自身基礎疾病、個體差異、生活習慣等相關[7-9]。
除頭孢菌素外,喹諾酮類抗菌藥引起不良反應同樣值得關注。因其廣譜抗菌性、臨床應用范圍廣且無需皮試等特點[10-11],喹諾酮類抗菌藥已成為臨床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藥物。隨著臨床的廣泛應用,其不良反應報道日益增多,主要涉及消化系統反應、中樞神經系統反應、心血管系統反應、過敏反應、光敏反應、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反應、軟骨毒性和肌腱損傷以及影響血糖等[12-13]。我院喹諾酮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同頭孢菌素藥物,占25%。本文調查中主要涉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藥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引發的ADR 共47例,在涉及的29種抗感染藥物中排名第一(表3)。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6年)中抗感染藥物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數量顯示,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應報告數排序居第1位,與我院情況相符[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統的帕累托圖分析顯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消化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局部用藥損害的累計構成比<80%為主要因素;循環系統損害和全身性損害累計構成比在80%~<90%的區間,為次要類因素;其余系統損害為一般因素。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比例較大,占44.76%,與抗感染藥物抗原性較強有關。一般病情較輕,臨床反應易于觀察和診斷。
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ADR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臨床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用藥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加強臨床醫護人員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及ADR監測培訓,促進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通過運用帕累托圖對我院抗感染藥物發生ADR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反映關鍵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關系,從而找出引起ADR的主要藥品、藥品品種及累及器官和(或)系統,提醒我院在臨床用藥過程中需對上述藥品進行重點監控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ADR發生率。但帕累托圖的主要問題、次要問題和一般問題一般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有效的干預,其間可以相互轉化[14-15]。適時更新帕累托圖,可以及時了解引發ADR藥物的變化趨勢,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許佼,王卓,沈洪清,等.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藥房,2013,(18):1693-1696.
[2] 韓潤鳳,徐建華. 3126張不合理用藥處方帕累托圖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2):187-189.
[3] 劉亞婷,張淑蘭.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的帕累托圖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2):166-168.
[4]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6年)[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844/172167.html.
[5] 范銘.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2,9(2):119-123.
[6] 杜中波,朱宇,覃虹,等.頭孢類藥物致過敏性休克死亡20例分析[J].法醫學雜志,2011,27(2):125-128.
[7] 屈偉紅.頭孢菌素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的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9):1047-1048.
[8] 彭芳辰,史岑,史雙來.頭孢菌素類藥物653例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03,(14):358-360.
[9] 陳海林,孫浩.頭孢菌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臨床使用對策[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183-185.
[10] 張益欽,謝根英,辜雅莉,等.135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6,16(7):986-988.
[11] 尹航,謝程.111例氟喹諾酮類藥品不良反應/事件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7,14(3):163-165.
[12] 孫慧萍,蔡力力,閻賦琴,等.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7):1014-1016.
[13] 譚莉莉.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臨床不良反應[J].中國藥物警戒,2013,10(2):92-95.
[14] 付虹,戎有和,邱召娟,等.病區133例靜脈治療藥物致不良反應的帕累托圖分析[A];中華中醫藥學會2014年醫院藥學分會學術年會暨世界中聯中藥專業委員會2014年國際學術會議[C],2014.
[15] 張旭,牛佳,吳曉彧,等.靜脈用藥調配中心不合理用藥處方的帕累托圖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7,14(3):183-185.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