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國有企業進而面臨著產權不清晰、管理混亂、人員冗余等一系列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行。國有企業先后經歷了起步探索階段、改革攻堅階段、國有大企業改革階段,隨著一步步改革,國有企業逐漸產權明晰、精簡機構、釋放活力,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國有企業改革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產權
一、引言
國有企業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撐,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盡快改變我國當時經濟的落后現狀、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奠定經濟基礎,發揮了不可或缺作用。然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營企業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其問題和矛盾也日漸凸顯出來,重要的是計劃體制從根本上束縛了企業發展的動力。因此,國有企業改革迫在眉睫。
二、起步探索階段:1978—1998
首先,擴大企業的自主經營權。1978年10月,經國務院予以批準,重慶的六家鋼鐵公司率先開展了改革的試點工作。這次改革主要是,逐個企業進行年度利潤指標核定,并規定當年的企業產量和利潤目標,給予企業年終留取部分利潤作為其發展的權力,允許發放獎金和津貼給職工。
國家為了加強管理,厘清擴權后的企業的權力、利益和責任的關系,全面試行經濟責任制。經濟責任制包括:利潤留成、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的模式。但經濟責任制也存在著缺陷:一般來說,包盈容易包虧難,虧損的包袱仍然由國家承擔。從期限上看,承包期較短,可能產生企業短期行為。此外,由于價格、稅收機制的不完善,各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和條件不一致,討價還價的情況比較普遍,缺乏統一規范。
為了規范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國家開始試行“利改稅”的措施。實行“利改稅”的形式就是要克服國有企業“苦樂不均”、“鞭打快牛”的現狀,進而為企業的發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規范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保證財政收入的穩定。
這一階段改革主要是從計劃導向轉向市場導向,調動國有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要打破政企不分,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狀況,實施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逐漸分離,逐步建立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
三、改革攻堅階段:1998—2003
一是國有經濟主動從中小企業層面退出。國有中小企業有“三高”,即高負債、高虧損、高失業。針對于此,全國各地都先后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改革的相關文件政策。著眼一個“放”,追求一個“活”,即放開是方式,目的是搞活:搞活企業,搞好經濟,從而有效解決國有中小企業生存危機。
二是關閉和重組困難企業。對經營不好的企業實施規范破產、鼓勵兼并、減員增效的模式。規范破產,是對長期都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破產;鼓勵兼并,就是加快鼓勵企業之間相互兼并的步伐,對于部分企業,通過兼并實現扭虧。減員增效,就是通過裁員從而實現效益增長,企業盈利。
三是建設安置職工下崗的社會安全網。各地方按照“企業自我消化為主,國家幫扶為輔,保障基本的生活”方針,積極探索在各行業和企業建立下崗職工的再就業中心。企業下崗職工離開企業但不直接進入社會,而是進入行業再就業中心,接受中心的管理。
這一改革是國企改革中的關鍵性一環,較為徹底地改變了國有經濟的布局結構,化解了轉軌時期面臨的諸多矛盾,沒有這次的改革,也就沒有后來國有經濟相對較好的局面。
四、國有大型企業改革的階段:2003—至今
2003年以來,為改變國有資產管理無序、權責不一致的狀況,國家成立了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初步形成出資人職能一體化格局。國資委成立后,開始從兩方面推動制度改革和建設。一方面,建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責任制度。這套制度建成之后,國有企業干好干壞完全不一樣了,企業經營情況良好,評價就高,獲得的薪酬也相應提高,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推進改革、結構調整。一是,國企改制上市。二是,國企董事會建設,主要是領導負責制改革,解決企業內部決策不足,試點的企業超過50家。三是,優化配置資源,從企業功能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加強集團建設。四是,主輔相分離,爭取改制后附業退出。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國有企業的取得了良性循環,為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結語
國企的改革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找尋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歷經多年,國有企業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應認識到,但國有企業改革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如何實現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有效監管等等,只有不斷深化改革,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國有企業才能不斷提高競爭力,中國的經濟才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