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摘要]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普及,對我國鮮活農產品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我國鮮活農產品在流通中出現產供銷問題,“買貴”、“賣難”等問題。基于此,本文通過構建農戶、電商平臺、地方政府的動態博弈模型,證明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可以改善農產品流通,提升流通效率,提高鮮活農產品品質。
[關鍵詞]電子商務 鮮活農產品 博弈論 流通
一、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鮮活農產品價格關注度逐步降低,人們更加關注鮮活農產品的新鮮度。為解決鮮活農產品流通生產分散、信息傳遞不及時以及物流運輸慢的問題,引入電商平臺,完善現有流通模式,優化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發展。
關于鮮活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李強(2008)、祝映蓮(2010)、朱華友(2013)、陳耀庭(2015)等對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分析。大多學者指出,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引入電子商務,可以簡化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解決農產品流通中的許多難題。殷鋒社,李選芒(2011),總結7種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李嬌嬌
(2015)從農超對接視角研究了生鮮農產品流通優化問題,提出可行的路徑。
二、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出現以下問題:
(1)物流基礎弱,現代化程度不高。我國鮮活農產品需求量大,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弱,現代化程度不高。這就導致了鮮活農產品在物流環節腐爛、損壞等現象比較突出,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2)鮮活農產品儲存運輸環節損耗嚴重,成本過高。鮮活農產品由于自身存在保鮮保質期短、容易腐爛變質等先天性缺陷,使得生產出來的鮮活農產品需要及時流向消費者。
(3)鮮活農產品流通市場信息不共享,導致盲目生產。市場信息共享率底,導致很多農戶進行盲目生產,帶來生產過剩或供不應求。信息化程度低且技術較為落后,減少了農民收入。
三、引入電商平臺后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分析
假定農戶最初的利潤為R,使用電商平臺的經濟利潤為R*,農戶用電商平臺的概率為a,未用電商平臺的銷售產量為q,農戶的實際銷售量為q*。若q*-q>O,則說明農戶使用電商平臺后減少了成本,增加了收益(R*>R)。假設地方政府對平臺使用征收一些管理費,其單位管理費為b(p>b)。假定第三方提供電子商務平臺的概率為β,最初經濟利潤為r,提供第三方平臺后的經濟利潤為r*,其單位價格為P。使用電商平臺不上報被查出的概率為φ,一旦查出地方政府部門將征收更高的單位費用φ(φ>b)。同時,地方政府將進行必要的監管,其最終的博弈結果如下表。
從式5可以看出,該農戶使用電商平臺的利潤和(q*-q)呈現正相關。即農戶在使用電商平臺后產量越高,所獲得利潤越高,所以農戶有選擇使用電商平臺的優越性。從式6可以看出,第三方電商平臺的利潤也和銷售數量(q*-q)呈現正相關。由此可知,農戶使用電商平臺之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增強流通效率。
通過構建一個包含農戶、地方政府和第三方平臺的模型進行動態博弈,結果說明農戶選擇第三方平臺具有優越性。農戶選擇使用電商平臺之后可以提高其生產利潤和交易數量,且第三方平臺也受益,這不僅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而且符合農業供給側改革方向。
四、電子商務背景下鮮活農產品流通發展的對策
普及農村電子商務教育。從事鮮活農產品生產的農戶上網少,電腦普及程度低,從而導致農村電子商務開展活動難以突破。因此政府應大力推進農村電信事業建設,開展相關方面的教育,培養電子商務相關人才,對農戶進行輔助和指導,為從事這方面的農民答疑解惑。
加快電子支付系統建設,提高網絡交易的安全性。在線電子支付系統是農戶進行電商平臺交易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加強網絡安全性保證,增強對電子商務的研發投入,借助像金融網站、支付寶等網站的安全性,控制農產品網上交易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
創新冷鏈物流技術。鮮活農產品的新鮮度是消費者最看重的因素。現代社會發展中,物流配送是鮮活農產品流通的制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善冷鏈物流發展,創新冷鏈物流配送模式,保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