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卓
[摘要]渝東南地區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旅游相關產業,隨著文化旅游的迅速發展,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成為渝東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在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負面效益。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重點。本文以渝東南少數民族為例,提出渝東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途徑,為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的保護與開發作出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 文化旅游 旅游發展
一、渝東南少數民族旅游資源概述
(一)地理位置資源
重慶渝東南地區共一區五縣,包括黔江區、秀山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和酉陽縣。域內有土家族、苗族等32個少數民族(彭水11個,武隆12個,秀山17個,酉陽17個,黔江26個,石柱28個)。
渝東南北臨湖北,東靠湖南,南鄰貴州,毗鄰四省,地理位置優越,是重慶向東南方向出海的捷徑,也是包茂高速必過之處。同時,渝東南地區又位于長江三峽和張家界兩大國家重點旅游景區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與連接性。隨著萬州、黔江等地交通設施的完善,不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吸引人流、物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增大了可進入性。
(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
渝東南地區風光秀麗,類型多樣,三步一畫,五步一景,洞、泉交夾,山、水相映。區內單體旅游資源景點眾多,有1780個。人文旅游資源較多,形成了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以巖溶異景為特點的旅游自然帶。當地現有四個五A級景區(黑山谷、武隆、金佛山、酉陽),六個國家四A級景區(黔江蒲花暗河景區、酉陽阿蓬江大峽谷景區等),七個市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六個國家級森林公園。
(三)政策資源
一個區域旅游的開發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密切相關的。重慶大力開發旅游相關產業,明確的確定了渝東南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目標。
二、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豐富的民族文化
旅游產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在社會精神文明的指導下有序前進,自然旅游資源也建立在人們對美的欣賞和內在價值觀的基礎上。旅游業的高速前進推動了民族特色習俗的傳播和保存,而獨特的民族歷史則是開發旅游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開發新的產品的過程中,要注重保證不同種族特色文化的原始性與獨特性,多角度展示傳統特色,推動旅游相關行業和民俗特色相互促進發展,形成具有獨特內涵的產品。
(二)文化旅游的開發有助于特色文化的傳播和保存
民族特色文化在推動旅游相關產業快速前進的同時,也推進了民俗的繼承保存。民族文化容易受到大勢文化的影響,社會影響力小,傳播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在越來越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劣勢明顯。開發民俗旅游,傳播和發揚獨特的民族文化,有益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和學習,有益于保存不同種族之間特有的文化。渝東南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當地民俗特色相融合,共同打造了重慶特色民俗旅游帶,在保護時合理開發,在開發中科學保護,將獨特的民俗文化與傳統傳播向更加廣泛的群體。
(三)文化旅游可以滿足社會精神需求
人們在滿足生存和生活需求后,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即求知和審美需求,雖然馬斯洛對于這兩個需求并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也沒有被列入需求層次理論中,但是他認為,這是實現自我超越的內容,應該排在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的中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方面的需求逐漸降低,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向文化消費,文化旅游正是為了滿足游客的求知和審美需要開發的新型旅游產品。“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許多人在出游過程中渴望增長知識,隨之開發的高校游、紅色游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等產品,有助于游客在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過程中增長見識,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四)以文化旅游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旅游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新方式。大力開發旅游相關產業,推動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是國家扶持旅游業的重要原因。渝東南地區由于受到歷史、地理條件和社會生產力的制約等影響,經濟落后,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有利于渝東南自然人文旅游資源的科學分配和高效利用,有助于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
(五)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在保護旅游資源的基礎上,研發新型產品,又不妨害后代對環境和資源的高水平要求。要使渝東南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旅游產品開發時,增強資源保護意識,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原始性的基礎上科學開發,使資源可繼續利用,使民俗風情旅游產業和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和諧發展,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提高游客保護資源的觀念,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民俗文化科學保護的共同進步。
三、渝東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發展途徑
(一)龍頭資源策略
突出地域特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開發精品旅游景點。目前而言,旅游產品不夠豐富,沒有內涵和特色,打造明星景區對當地經濟及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大理三塔、鳳凰古城、張家界森林公園等,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先開發一批潛力景區,由此推動渝東南周邊景區的共同進步。在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帶上,六個區縣自東向西,依次分布。有西北部的烏江畫廊,東南部的擺手舞之鄉和花燈之鄉,黔江位于中部,是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帶的交通樞紐和旅游集散地。
打造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產品,不僅需要景區景點的努力,也需要旅游產業鏈的其他單位的通力合作。旅游產品也需要包裝,開發民俗生態旅游景區,以人文帶動自然,以自然促進人文,堅持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的和諧發展。不管是自然還是人文資源,均是破壞容易恢復難。因此,既要看重文化開發,也要重視保護。渝東南旅游產品豐富多樣:一是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二是以土家吊腳樓、侗寨鼓樓、風雨橋為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筑文化,三是以萬濤、趙世炎等紅軍戰士為代表的紅色旅游文化;四是以桃花源、洪安古鎮等為代表的小說原型文化。渝東南特色民俗氛圍濃厚,在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面臨著失傳或失真的威脅。隨著少數民族“漢化越來越嚴重,很多傳統文化已經在年輕一代中失傳,保護民族特色與傳統文化,鼓勵青少年學習繼承傳統文化,讓民俗文化不至于后繼無人。
(二)特色體驗策略
注重游客的參與性與體驗性,讓游客親身參與少數民族的生活中去,體驗少數民族生活習慣,飲食特色,節日慶典,使體驗性活動成為真正的體驗,而不是表演。游客可以參與少數民族人們的田間勞作、獨特的飲食風格,在真正的節日當天體驗真正的節日氛圍,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少數民族文化。要對少數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在保證傳統文化真實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開發,循序漸進,要有選擇的進行部分項目優先開發,重點發展。
(三)協同發展策略
旅游項目的重復性和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分化了旅游資源的整體性和多樣性,造成了許多資源未能充分利用,不利于整合發展。渝東南的少數民族眾多,石柱、秀山、酉陽、彭水皆有土家族與苗族,如果全都開發土家族或苗族,難免會造成旅游景區重復,旅游資源的浪費,因此,幾個區縣應根據當地不同情況,協同發展,打造文化旅游一條線,使游客能在不同景區體驗到不同民族特色,一路旅行,不走回頭路。
(四)建設、宣傳策略
渝東南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區內公共服務設施,打造游客集散中心。渝東南地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協調旅游設施硬性條件和軟環境建設,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使游客能夠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幫助。
旅游業發展的終極目的是要銷售產品,而銷售離不開科學有效的宣傳。整合營銷戰略將旅游相關信息和旅游產品、旅游設施等經過統一管理、優化配置,使旅游產品增值,在獲得相關旅游信息之后,最終實現產品的銷售。而在這個營銷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宣傳是游客獲得信息的關鍵步驟。有些景區因為宣傳不到位或宣傳錯位導致許多潛在資源被“雪藏”,在主打某個旅游產品的同時,也錯過了很多其他優秀的文化旅游資源,比如湖北恩施州在主打恩施大峽谷的旅游產品時,只注重巴東神農溪和利川騰龍洞等自然旅游資源,而忽略了恩施州三岔鄉的儺戲、芭蕉侗族鄉的板凳龍等特色人文旅游產品。因此,渝東南旅游產品的宣傳不僅是當地景區所要做的努力,也是重慶市政府需要給的支持。
四、總結
通過對渝東南旅游資源和開發現狀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渝東南少數民族文化以獨特的風俗風情與建筑文化最為典型,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武隆、酉陽、黔江旅游業大力發展,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較為和諧,石柱、秀山、彭水旅游業發展迅速,未來將成為新的旅游巨頭。
渝東南地區的旅游資源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人民的不斷努力下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主要有:文化資源科學合理開發,與旅游業融合;規模增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宣傳方式多樣,旅游產業發展前景可觀;重視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民族文化氛圍不濃;景點分布不集中,配套設置不完善;缺乏代表作品;當地資源需要合理有效的保護開發等問題。
針對以上幾種情況,結合渝東南地區實際情況,為促進民族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的共同進步,提出主打龍頭品牌,同時輔以特色旅游。保護當地資源,協同周邊地區,輔以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精心的宣傳,在開發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注重特色文化的保存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