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國際經濟市場的高速發展,更多的中國企業青睞于去國外市場上市,據統計從1994年到2015年年底,大約三百家中國概念股企業選擇去美國證券市場上市,特別是在2007年至2010年四年間上市的企業數量最多。然而,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許多表現不錯的在關上市的中國企業紛紛啟動了私有化進程。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國概念股在美退市概況,然后研究退市的動因分析,最后給廣大企業一些切實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概念股;私有化;退市
中國概念股(以下簡稱“中概股”)指的是主要的業務或決策機構在中國大陸的企業,但是在非中國境內的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從以往的中概股上市情況看,中概股企業海外上市后可以迅速的籌集到大筆資金,增加持股者財富,能夠提升品牌價值并贏得較高的聲譽等。既然諸多優勢那么明顯,為什么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企業不斷減少并且已經在外上市的企業選擇私有化退市呢?企業該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呢?這些都是目前面臨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美國股市中國概念股私有化退市現狀
中國概念股集體遭到了海外機構做空,2010年東方紙業遭到渾水機構的做空為導火索,自此開始中國私有化退市的浪潮被掀起并不斷升級。以東南融通為首的中概股企業受到了做空機構的猛烈攻擊,這次做空機構掀起的做空潮已經由中國概念股蔓延到首次公開募股發行的企業,并且局勢不斷加劇。在2010年到2012年間,渾水、香櫞等機構做空了數十家中國概念股企業,導致這些企業的股價出現暴跌甚至面臨退市的危險。中概股股票價格遠遠低于實際的市場價值,在極短時間內,中國概念股的總體市值就減少了近千億美元,中國概念股的投資者更是受到了沉痛的打擊。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中國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正式宣布私有化,接下來一系列企業也開啟了私有化退市的進程。根據Ⅰ美股網站的具體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美國證券市場上活躍著293家中概股企業,在2010年至2015年這六年時間里,45家中概股企業提出過私有化要約,17家完成各項程序成功私有化退市,37家企業正在進行中,10家企業私有化終止宣告失敗。
二、中國概念股退市動因分析
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私有化退市跟國有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私有化有一定的區別,前者具有明顯的經濟動機,一部分企業是因為股票價格遠遠低于實際市場價值,無法完成融資而退市,還有一些企業是打算轉板國內證券市場而退市。其實這些中國概念股的退市可以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增加股東財富和大股東套現都屬于內部因素,而難以承擔高昂的上市費用、市場環境惡劣屬于外部因素。
(一)企業價值被嚴重低估采用上市-退市-再上市策略
上市-退市-再上市策略指的是私有化退市企業通過回購流通在外的股票,使公眾公司變成私人公司,完成退市之后,重新進行企業的戰略規劃和調整,努力符合國內證券市場的上市標準,并且在國內證券市場成功上市的行為。由于中概股企業受到了做空機構的攻擊和信任危機的影響,企業的股票價格被嚴重低估,遠遠低于股票的實際市場價值,失去了再融資的能力,企業為了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利用信息的不對稱性,對流通在外的股票進行回購,其回購價格高于現時的股價但仍然低于實際價值,大量的股票就會集中到少數的股東手里后,企業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退市后重估企業價值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平臺實現重新再上市。
(二)大股東套現與增加股東財富
簡單來說,企業私有化交易意味著財富的轉移。具體一點就是債權人、政府和小股東的財富向大股東轉移的過程。比如在私有化交易過程中,企業為了實現融資發行大量的債券,相對應的企業的債務也會隨之增加,就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原債權人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市場上的債券價值也會隨之降低。因此,股東此時借機回購公司的股票,大股東實現積累財富的目的。一般來說,當上市企業無力承擔較低的股票價格時,企業就陷入被動地步。若企業股票價格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會懷疑企業的實力,在嚴重的情況下會被強制退出證券市場。此外,私有化交易會給中小股東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能夠提升股票價格。如果上市企業實行私有化,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得到明顯的經濟收益。
(三)規避嚴厲監管以實現長期價值
公司在海外完成上市就要遵守上市地的法律法規還要接受有關機構的嚴格監督。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嚴格的資本市場監管包括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責任追溯等一系列復雜的程序。雖然這種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管理者的自律意識和經營業績,但是也大大增加了上市企業的監管成本。第一,發展穩定、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根本就不需要過多的披露信息。只有當企業經歷重組、并購、管理層變動等重大事項時或者是在年中、年末等重要的會計時段,及時的披露財務報表和相關重要文件就可以。如果某個時間段的財務指標不理想,上市企業的相關責任人還會遭到部分股東的責問。第二,為了使披露文件更加規范,上市企業要拿出一大筆資金來雇傭會計師、律師等有關專家專家和咨詢機構。第三,上市企業為了迎合偏好短期收益的投資者,迫于經營業績的壓力,企業在制定業務組合戰略和戰術靈活性方面受到了限制。公眾投資者與創始人和戰略投資者不同,公眾投資者要求更快的資金周轉,股東為了迎合中小股東的要求和決策,將這種壓力轉嫁到管理者身上,這些各種各樣的原因限制了上市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四)降低維持上市成本
上市公司要維持正常的企業運轉,需要投入一定的財務成本和信息成本。財務成本一般指的是上司企業雇傭會計師、審計師、律師等相關專家所花費的費用:信息成本指由于信息外溢企業所承擔的額外成本,如果完不成統一定價策略,企業的重要信息就要保密,但是監管機構卻命令不得保密。這兩種成本都是企業很難克服的問題。如果企業實現不了融資,卻依然為了維持上市狀態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這樣企業就很難正常運作。例如2002年,薩班斯法案的頒布,大大提高了上市企業的財務成本和執行成本,一些公司難以承擔高昂的上市費用,從而轉變為私有化模式。此外,企業還需要承擔交易成本、協商價格的成本等。利用杠桿收購,就可以有效的降低稅費和成本,并且可以較好的調整管理層的薪酬體系,有效的限制了企業管理層對現金的支配權,以此來達到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目的。
三、企業應對在美私有化退市的措施
通過對美國股票市場中國概念股退市情況的詳細了解和動因分析,一個企業退市也不意味著失敗,每個企業都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利于企業自身的決定。基于以上分析,給打算上市或者打算退市的企業些切實相關的建議。第一,企業的控制者應該能客觀看待企業上市行為,學會用發展的眼光提出利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在正確認識上市企業權利義務的關系和成本收益的關系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長期發展決定是否有上市的必要。第二,每個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的選擇上市和退市不僅能夠使企業正常持續的發展還能實現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當上市企業受到證券市場大環境的沖擊時,企業就應該迅速做出有利于企業自身的決策,及時維護企業的發展利益和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第三,上市企業在做出退市的決定后,做好合理的退市計劃,把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所處行業的發展形勢和證券市場的融資環境等影響因素相結合進行分析,選擇對企業自身更有利的退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