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伊雪
[摘要]當下,正值保險業大融合、大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內部、社會全行業和國家政策正在三位一體地打造新型保險產品,壽險公司應以盈利為基礎,產品創新為目標,發揮商保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作用。在供給側改革中,養老和健康險業務極具潛力,逐漸成為壽險公司的未來利潤增長點。
[關鍵詞]跨業經營 養老產業投資 數據共享
一、跨業經營的動因
(一)監管壓力下的財務困境
自2015年險資舉牌被叫停事件起,保險公司的投資狀況和償付能力成為了保監會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2016年下半年,保監會依照《償二代》的要求,正式開啟針對全國各大小險企的真實數據稽查工作,目前二期工程已落幕,建信財險、人保財險等大公司受到行政處罰。2017年年末,保監會依照《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對華匯人壽、長安責任、昆侖健康等10家險企的違規股權實施監管。
保險業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行業之一,在頻頻出臺的政策施壓下,投資逐步回歸穩健,總體償付能力得以提升,但隨之也帶來了許多短期效應,如大多數壽險公司的凈利潤下滑、收益率下行、保費交付方式變動、產品結構調整等等。這些短期效應直接體現在壽險公司的財務結構上。截至2017年12月,相比于穩定上升的保費規模,我國前十大壽險公司的平均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環比下降34.02%,整體行業平均下降51.48%。一方面,壽險業風險純保費比例升高,保障性變強;另一方面,短期內壽險公司金融性減弱,投資性資產的流動性下降伴隨著投資收益的顯著下降,使得中小壽險公司缺乏再投資激勵和自主研發新產品的動力。為長久生存,“集團化”的思想正在逐漸深入壽險公司的發展戰略,如通過混業經營或縱向合并等方式脫離短期財務困境。
(二)“商保養老”的政策支持
當下,正值保險業大融合、大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內部、社會全行業和國家政策正在三位一體地打造新型保險產品,壽險公司應以盈利為基礎,產品創新為目標,發揮商保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作用。在近幾年的人身保險市場中,養老和健康險業務極具潛力,逐漸成為壽險公司的未來利潤增長點。筆者認為,面臨產品同質化問題的壽險公司應以改善自身財務狀況為出發點,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大力投資養老產業,承接個性化商業養老健康保障計劃,以開辦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為突破口,成立養老項目投資、健康管理等非保險子公司,積極參與養老健康服務的跨業整合,在實現利潤的同時,肩負起社會責任,通過跨業數據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研發出更優質的保險產品。
二、我國壽險公司跨業經營現狀
壽險公司的跨業經營,不同于中國平安在大金融體系內部混業經營的概念,它是指保險公司的跨行業投資或經營,強調非保險、非金融的本質。筆者認為,未來保險公司有兩種典型的跨業經營模式:一是保險公司除了保險業務之外,自己設立和經營非保險子公司的模式;二是保險公司通過與非金融業公司締結長期商務合作協議實現行業間信息共享、數據與人才互融的模式。
目前,非保險子公司成為了壽險公司追捧的熱潮,據2017年《證券日報》的報導,我國7家險企控股了249家非保險子公司,其中健康醫療型子公司占大多數。新華保險作為跨業經營的領頭羊,于2016年4月成立的新華家園養老投資管理(海南)有限公司注資就高達19.08億元,主要經營養老住宅及配套設施的投資、客運、康體服務、酒店、旅游、醫療保健服務等23個服務大類。綜合2012年以來的股價情況,新華保險的股價在短短5年間從21.89元/股上漲到68.14元/股,翻了兩倍之多。借助20余家養老服務型子公司的優勢,新華保險的應收分保長期健康險責任準備金在7年內從400萬元漲至4.68億元,漲幅達到116倍。從市場估值的角度,新華保險在2017年以1.90的PEG指數領先于人壽、平安、太保等公司,充分證明其在養老與健康產業的市場潛力。
與新華保險類似,泰康人壽在近7年中的健康險保費收入增長迅猛,2015年末已達到125.69億元。不同的是泰康人壽主打互聯網保險品牌,下設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研發運營,將某幾款產品“精細化”,如重疾險與全家健康險一時成為了“網紅爆款”,支撐起整體的保費規模。
綜合整個壽險行業,全資子公司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目前并沒有明確出臺法律或規章來限制非保險公司的發展。如果將子公司作為自己的“投資銀行”,勢必又會影響到保險償付能力,從而引發社會對利益侵占問題的關注。如何在養老投資公司經營與保險產品研發中做取舍,如何真正實現跨業互融、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環,是全社會都要思考的問題。
三、關于跨業經營的發展建議
(一)嚴守“保險姓保”的本質
2014年出臺的保險《新國十條》中,指出了“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因此,從對于保險的定位和保險所面臨的風險來看,保險的保障性始終是第一位的,保險創新不得偏離保險的本質。
2017年底,伴隨著《償二代》二期稽查工程的結束,萬能險、分紅險、投廉險業務的保費收入大幅下降,而健康險一躍成為了近兩年發展最快的險種。因健康險的發展更多地取決于公司自身戰略轉型和政策支持,受《償二代》影響相對較小,壽險公司的行業自律就顯得格外重要。除稅優健康險處在國家的政策利好下,壽險公司應重點經營純風險保費占比高、經濟實惠的保險項目,將養老項目投資與新型健康保險結合起來,多渠道了解中老年群體的健康訴求,將防癌保險、女性保險、抑郁癥保險等細分產品投入市場,并在金融性和健康保障性緊密結合的同時,又做好彼此財務分離。
(二)加強跨業經營的政策監管
綜合分析,壽險公司的非保險子公司主要提供資金(貸款或股權投資)、代理、研究與開發項目的轉移等關聯業務。因此筆者認為政策監管的關鍵在于公眾信息安全和資金配置管理。
壽險公司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投資和控制了大量不受保監會嚴查的非保險子公司,且數量眾多,分布行業廣泛,法律關系復雜,內部交易頻繁,一旦出現經營危機,將對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和聲譽造成不利影響。保監會應對公司的盲目跨業、擴張經營的行為嚴格約束,防范內部管理風險,對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風險評級,在每個等級中限定非保險子公司的數量上限和行業要求等,以降低關聯方舞弊的可能性。
其次,當一家保險公司通過跨業掌握了大量消費者的私人信息之后,“數據威脅”也離全社會越來越近。壽險公司成立醫院、養老社區、健康顧問部等方式獲取了更加真實、全面的用戶信息,這與消費者的隱私保護存在本質矛盾。尤其在跨業經營的趨勢下,全社會有責任追蹤整個壽險集團的數據安保措施,嚴查數據泄露、信息倒賣等違法問題,化解當年前海人壽燃起的“保險失信”危機,提升保險業在全社會的信譽。
(三)提高壽險公司外部合作激勵
在供給側改革和高質量生產的大背景下,傳統壽險公司如何在保險業務能力方面超越互聯網公司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競爭對手存在的部分意義就是彼此合作中謀發展。壽險公司若能與數據科技公司形成“協同效用”而非單純地競爭關系,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就能穩步提升。雖然當前壽險公司青睞于成立非保險子公司來打造自身養老醫療產業鏈,但每個壽險公司之間的信息又是孤立的,使信息孤島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保險公司要想優化數據ETL結構,獲取全行業信息,一個富有潛力和挑戰的方式就是跨業的商業合作,以行業間合作協議的方式共同研發一款產品。如在2014年,人保財險公司通過與中國畜牧業和北京寵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首次推出了“寵物健康醫療保險”。一方面,人保財險在風險管理、精算、運營方面有天然優勢;另一方面,科技公司掌握了寵物行業最全面的數據,有能力通過打造線上的營銷渠道降低保險代理成本。筆者預測,未來壽險業同樣有望與大數據公司合作,如保險公司可以依據被保險人“小米手環”上記錄的生活數據實現精準定費,充分結合高科技的保障。
四、結語
跨業經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現象,為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全行業的數據保護、監管部門的制度革新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相信在三方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養老及健康保險會發展的越來越完善,努力做到讓消費者“險有所保,無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