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萱
【摘要】國有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力量,不同階段國家戰略的轉變,都對國有企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新常態,國有企業的各級管理者需要及時掌握當前中國國家戰略的新特點,才可以有效地規避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風險,及時把握新政策提供的新機遇,更好的指導實際工作。
【關鍵詞】國家戰略;國有企業發展
國有企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管理水平、技術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隨著當前世界經濟的普遍低迷,對于國有企業為核心的中國經濟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規模巨大。但是受許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如人口總量、國土面積、復雜外部環境等),要求中國國家戰略不僅要關注整體性水平的提升,更好努力提升內在競爭力。通過國家戰略的指導,推進國有企業在某些核心能力方向有重大提高。
1國家戰略的內涵
戰略一詞起源于軍事斗爭領域。初期的戰略,更趨向于戰爭策略的性質。
美國政府較早地對其作了系統性的定義,“在平時和戰時,在組織和使用一國武裝力量的同時,組織使用該國政治、經濟、心理上的力量,以實現國家目標的藝術和科學。”日本政府認可的戰略是指:“為了達成國家目標,特別是保證國家安全,平時和戰時,綜合發展并有效運用國家政治、軍事、心理等方面力量的方策。”
兩種定義產生的細微差別,更多的是由于兩種語言書寫習慣和兩國國家管理模式的特性所形成的。本質上是一致的。
2不同階段國家戰略對國有企業的影響
中國國家戰略從發展時間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建國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深化改革階段。這四個階段戰略的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及第二個五年計劃指明了從軍事斗爭向國家建設的方向轉變。在這個戰略的指導下,國有企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軍事為主到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重大轉變。
文革十年,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戰略方向的指引下,國民經濟的發展全面停滯,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公有經濟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但是在廣大的職工和黨員干部的堅守下,在個別領域依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最廣大的范圍內,保住了建國初期的發展基礎和核心骨干隊伍。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春風,將國家發展戰略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來。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發展指引下,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包括軍工企業在內的各類國有企業,不僅迅速恢復到了文革前的水平,還超越了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態勢,走出了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
隨著黨的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逐步進入到深化改革階段。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主力軍和國家隊,不僅要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走出困局,還要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爭取優勢的發展位置,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3當前國家戰略對國有企業發展的要求
從當前宏觀層面看,十三五規劃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簡稱《創新綱要》)構成了國家戰略的第一層級。“十三五規劃”為國企的發展指向,《創新綱要》為國有企業創新提供思路。
十三五規劃的核心是對于全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的目標。為了實現小康的宏偉戰略目標,需要堅定的圍繞六個堅持和五大發展理念開展各項工作。對于國有企業,在堅定的執行和貫徹六個堅持的基礎上,在具體工作中要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到每一項工作中。
國有企業的發展受體制機制、傳承發展的局限,整體看,在創新方面一直和國外的一流企業有較大的差距。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創新綱要》及時的指出了:“雙輪驅動、構建一個體系、推動六大轉變”的創新發展戰略布局。
4國有企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
在當前的深化改革階段,國有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國有企業急需解決什么問題?按照一個什么順序解決問題?就成了一個必須首要回答的工作了。
體制機制問題是國有企業需要加快解決的體系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優秀的人才即使招聘來了,也留不住;優秀的頭腦呆久了也會因為缺少積極性而生銹。
人才隊伍問題是國有企業需要下大氣力解決的核心問題。體制機制再好,沒有一群熱愛國家民族、熱愛國有企業、熱愛國有企業文化的人,就不可能創造新的輝煌。
創新能力問題是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方向。創新不僅是國家的戰略核心,更是國有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
5國有企業需要積極應對的三個方面
通過分析國有企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順序等問題,國有企業的改革需要首先緊抓三個方面。
5.1強化黨的領導核心,將黨建工作貫穿工作全局
革命戰爭年代和新中國建立后過程中的發展較好的時期或是企業、團隊的例子表明,凡是深刻理解黨和國家戰略思想精髓的集體必然創造和優秀的成績。這是一條經過實踐檢驗的規律,因為集體中的黨組織發揮了社會主義體制中最優越的戰斗堡壘的制度優勢之一。
5.2以實事求是為原則,加強體制機制的深化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另一個優越性就是對不符合當前發展戰略的某些不恰當、不實用制度的修改。基于“實事求是”為核心的實踐論的指導,黨領導人民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摘掉了窮國的帽子,創造了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偉大成就,都是因為堅持了這個“實事求是”的真理。
5.3緊抓人才建設的牛鼻子,讓人才推動不斷創新
中國革命為什么成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在黨的領導下,集合了一大批優秀兒女。革命年代如此,當前的深化改革階段更不能忘記這個寶貴的經驗。既要堅定自主培養人才的機制,還要積極引進人才,更要給相應的人才給崗位、壓擔子、給待遇。讓人才培養有機制、人才引進有政策、人才崗位相匹配,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圍繞人才開展各類創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