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琳
[摘要]本文以我國華東沿海地區四省一市為研究地區,以制造業結構專業化為研究對象,在綜合國內外文獻的研究基礎上,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制造業結構專業化受人口密度影響的情況以及其地區差異,利用實際數據與測度結果進行實證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與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密度 制造業結構專業化 面板數據回歸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中國的人口數量穩步增長,人口密度對于區域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我國制造業投入、產出和效益目前均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研究表明,我國的制造業結構正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方向轉移。然而,由于長期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發展,我國擁有大量的低素質勞動力,卻缺少足夠的資本與技術積累。如不實現制造業的升級轉型,我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問題只會愈加嚴重。
蔡昉等人在《人口密度與地區經濟發展》中提到,人口密度的提高將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并不是任何條件下人口數量及其密度與經濟發展都相互促進并成正比例關系。在制造業結構專業化的研究方面,蘇華在《地區產業結構專業化及其影響因素》中對地區產業專業化進行了分析,他提出了專業化的測度方法,并認為城市規模擴大以及各大城市的擁擠效應不利于地區產業專業化;而城市外部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生產專業化。
華東沿海四省一市地區總體的人口密度對制造業結構專業化的影響可以通過“核心-邊緣”模型進行解釋。人口聚集時,區域的人口密度增長,勞動力供給增多,市場潛能增大。勞動力供給增多帶來充足的產能,給制造業企業帶來了發展基礎,促進制造業結構多樣化發展。市場潛能的增大以及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刺激企業趨向生產具有差異化的產品。因此,人口密度上升不利于地區制造業結構的專業化。
本文采用數據樣本為華東沿海地區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各地級市以及直轄市上海市總計5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05-2014年10年數據。數據來自2006-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與人口統計年鑒》以及各地級市統計年鑒。參考Traistaru,Ezcurra等人的研究,通過以下公式指標表示制造業結構專業化水平:
其中,Ei,m與Ek,m表示城市i或城市k中在制造業行業m中從業人數,該指數越大,證明制造業結構的專業化水平越高;該指數越小,證明制造業結構的專業化水平越低。綜合上述分析,可構建計量模型如下:
本文通過Hausman檢驗與Wald檢驗,最終確定模型為固定效應,存在組間異方差干擾,因此通過FGLS回歸方法進行檢驗。模型的面板FGLS估計結果如下表:
觀察估計結果可以發現人口密度對制造業結構專業化影響回歸系數不在5%的顯著水平內(實際在10%顯著水平內)且系數為負。這意味著人口密度增長不利于制造業的專業化。
結合目前我國制造業結構發展的特點,為擺脫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束縛,我國應當落實推進制造業多樣化發展,將人口密度的增長轉化為制造業結構多樣化的推動力。第一,各省市應因地制宜,促進制造業科學發展。第二,全面提升勞動質量。實現從勞動力數量優勢到質量優勢的轉變。第三,消除勞動力流動障礙。提高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效率。實現途徑有:一、加強財政援助。二、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勞動力供求信息發布機制。三、在低人口密度地區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風險保障制度。四、加大戶籍制度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