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威
【摘要】民事糾紛訴訟調解解決機制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隨著公眾法律意識的增長,訴訟案件的增多,民事糾紛訴訟調解解決機制將更加受到重視。但是我國當前的制度設計并不能很好的發揮出該機制應有的功能,根據我國民事糾紛訴訟調解解決機制的現狀,分析出民事糾紛訴訟調解在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為民事糾紛訴訟調解解決機制的改革、完善提供建議,以使該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關鍵詞】糾紛解決;訴訟調解;調判結合;調審分離
一、缺乏明確、系統化的程序性規范
我國《民事訴訟法》雖然設有專章將民事糾紛訴訟調解確立為基本原則和訴訟程序,但是但內容簡單、過于原則化,相關的司法解釋的規定也比較籠統、混亂,政策性色彩較強,部分內容重復,對于司法實踐中先行調解由誰調、調解不成應當怎么處理、如何限制法官權力、保障當事人權利等問題都沒有具體規定,缺少明確、系統化的程序性規范。缺乏明確、系統化的程序控制,一方面使得各法院的調解標準不統一,這不利于當事人了解民事糾紛訴訟調解的程序和主動維護自己在調解過程中應有的權利,也讓法官在處理具體案件的時候,不能準確地把握調解的程序,給糾紛的解決帶來許多不便。
二、調判關系的定位不恰當
我國當前采用的是“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司法模式,在該模式下,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民事糾紛訴訟調解與判決的關系定位不恰當,先行調解的適用存在困境
(一)對先行調解的性質及適用的階段存在較大爭議。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先行調解的適用時間沒有限制,即對于適宜調解的案件,在當事人起訴到法院至判決作出之前都可以適用先行調解。”(2)“先行調解適用于原告當事人起訴后至法院受理前的階段。”(3)先行調解是指“法院在進人民事訴訟程序之前對當事人雙方的民事糾紛案件所進行的在前的調解,這種在前調解既不同于之以前的訴訟中的調解,也不同于經常討論的訴訟外調解,而是一種獨立的訴前調解制度。”
(二)調解的主體不確定
由于法律對先行調解的適用階段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民事訴訟法》133條規定了開庭前調解,2014年12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25條又新增了庭前會議調解制度,這使得先行調解與審前調解之間的界限界限模糊,先行調解的調解主體并不確定。如果先行調解僅由立案庭進行調解,先行調解和審前調解就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制度,如果先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庭進行調解,審前調解就可以視為先行調解的延續。
對于先行調解的適用困境,筆者認為,在我國自2015年5月1日實行立案登記制的情況下,原告將訴狀提交給法院時,訴訟就開始了,所以先行調解仍然屬于民事糾紛訴訟調解的范疇,并非獨立的訴前調解制度。同時根據先行調解的法條的文意以及審前調解的制度設計,先行調解應當適用于原告起訴之后至案件移送審判庭之前的訴訟階段,這樣才更符合立法本意。
三、審判中法官雙重身份
(一)自愿原則的不到充分保障
根據上文的分析的法官過分追求以調解方式結案,法官雙重身份容易損害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程序自愿得不到保障。同時,“裁判者的身份使法官具有潛在的強制力,當法官以裁判者的身份進行調解時,或明或暗的強制就會在調解中占主導地位。在強制力的作用下,自愿原則不得不變形、虛化。”這也使得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實體上的自愿得不到保障。
(二)保密性差,不利于保障審判中立原則
民事糾紛訴訟調解的保密性應當包括調解不成轉入訴訟時,調解過程中的信息不被審判法官所知悉,這樣才能保證審判法官中立地對案件進行裁判。而法官雙重身份使得審判法官參與調解的全過程,不自覺得將調解中的信息帶入到審判過程,形成先入為主的判斷,不利于后續審判的公正進行。
根據以上分析,我國當前的對調判關系“調解優先,調判結合”的定位并不恰當,過分追求調解方式結案弱化了審判,強調“調判結合”容易出現兩種程序的缺陷疊加,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調解和審判這兩個機制功能的發揮,使得調判關系變得緊張。民事糾紛訴訟調解雖然能夠針對個案進行靈活處理,但是卻不能構建出一種指導性的法律秩序,在倡導法治的今天,民事審判結構仍然應當以判決為主導方式,將調解和其他結案方式作為補充,而不是當前片面的強調調解的模式。
四、調解協議、調解書效力存在不確定性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對于調解協議和調解書的生效時間根據調解協議是否需要制作成調解書分為以下情形。
如果不需要將調解協議制作成調解書的,根據《調解規定》的規定,采用的是簽字生效,當事人簽字后便沒有反悔權,即使拒收調解書,也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而對于需要制作調解書的調解協議,我國采用的是簽收生效,以最后收到調解書的當事人簽收的日期為調解書生效日期。同時《民事訴訟法》第99條規定“調解書送達前一方當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即使判決。”在該情況下,當事人有任意的反悔權,只要在簽收前反悔,調解協議、調解書都將無效。
所以,在需要制作調解書的情況下,調解協議、調解書因為當事人的任意反悔權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這種效力不確定性有損民事糾紛訴訟調解的效益,如果當事任意拒絕簽收調解書,人民法院即應當進行審判,這不僅浪費了司法資源,還為惡意借調解拖延訴訟提供了機會。同時,也損害了對方當事人對調解的信賴,不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