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達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率不斷增加,社會變化也日新月異。由各類事故和就糾紛所引發的人身傷害賠償案件也越來越多,不論是在類型上還是數量上也都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擬在介紹不同類型人身損害案件的基礎上對賠償范圍進行分析,以及論述精神損害相關問題。
【關鍵詞】人身損害;賠償;賠償范圍;精神損害
一、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分類
(一)交通事故案件
通常在交通事故中,往往雙方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責任,我們也不否認一方全責的情況存在,但是因為一方全責的情況下一般是不存在糾紛的,所以在這里我們只討論雙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責任的情況。
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如果交管部門沒有對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進行認定,抑或當事人沒有向有關部門提供交管部門的事故認定書,又或當事人對交管部門的事故認定書持有異議又未申請重新認定的情況下法院對當事人的責任認定存在很大的困難。由于法院的法官并不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專業人員所以僅憑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很難對事故的責任進行準確的認定。
(二)打架斗毆(故意傷害)案件
因雙方發生口角爭執、鄰居之間發生矛盾、買賣雙方發生糾紛等各類生活瑣事致使的打架斗毆事件發生的人身損害賠償。在打架斗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通常有兩個方面的問題會導致損害賠償難。一是侵害客體,即受害人不是毫無過失。這些問題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以及相關制度規定中還尚未有相當明確的規定;二是這類案件侵害主體一般由多人組成。盡管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共同侵權人之間負有連帶責任,但由于侵害主體之間的責任大小往往無法明確區分,侵害主體之間會互相推諉責任而拒不履行法院的相關判決。
(三)工傷事故案件
因忽視勞動生產安全培訓、疲勞作業、違章作業、缺乏安全意識等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類型的人身損害賠償。企業的本質以及最終目標是追逐利潤,在這種價值觀的引導下,企業為了謀取更多利益就會盡可能削減成本,其中包括人力成本,尤其是一些高危險的職業因欠缺安全培訓而違規作業致使悲劇也時有發生,然而因為企業的過失,其員工最終還得不到應有的損害賠償。
(四)產品侵權案件
因產品質量問題致人損害。在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事實分為3類。
1.人身損害。即對人身健康權和生命權損害,例如:熱水器爆炸、食品中毒、化妝品不良反應等問題導致人身損害賠償。對其賠償范圍,與一般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賠償范圍相同;
2.財產損害:
3.精神損害。
(五)醫療事故案件
由于醫務人員的診斷或治療行為過失致使患者死亡、殘疾或器官損害等造成的醫療事故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
二、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
人身損害賠償范圍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以及精神損害撫慰金。
(一)直接損害如何賠償
直接損害是財產損害的一種,又稱為積極損害。主流觀點認為:直接損害是指直接損及財產權標的損害,或受害人為補救受到的損害,為其民事權益所付出的直接或者間接支出,這種情況,在原則上是應當實行全額賠償。因此,我認為,直接損害具有以下三個特征:(1)侵權行為或違約行為是直接損失發生的直接原因:(2)直接損害表現為現有財產的減少:侵權行為直接作用于受侵害的財產導致受害人的財產財富的損失,或者侵權行為直接作用于受害人人格權而發生的直接、間接財物支出;(3)直接損害結果出現的時間與實際損害時間大體相近。
(二)間接損害如何賠償
財產損害的另一種形式是間接損害,又稱為消極損害、結果損害。從損害的財產標的是否為現存利益出發,間接損害指由于受害人受到侵害而發生的可得的財產利益的損失。包括:(1)可得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的喪失;(2)可得財產的法定孳息的喪失;(3)可得的經營利潤的損失;(4)未來可能的盈利能力降低或缺失。
對于間接損害,受害人能否獲得賠償取決于可得財產利益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受害人在損害行為發生前可得的財產的概率決定了受害人能否取得賠償。
(三)精神損害的相關賠償
精神損害通常是指侵害主體對侵害客體實施侵權行為,并以此導致侵害客體心理或情感方面遭受到了非物質財物方面的傷害和打擊。而這種傷害和打擊會影響被侵害人今后日常生活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它也是一種與物質損害密切相關的損害內容,可以與物質損害同時發生,也可不同時發生。如多年前行政機關強拆行為,致使受害人氣憤、痛苦等,就是對他人物質的損害致使受害人的心理創傷同時發生。
(四)致殘損害賠償問題
因人身傷害引起的損害賠償,在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有較為明確的限定。
1.確認致殘損害事實后,確定侵害主體的法律責任,根據責任大小來承擔相應的賠償:
2.由根據專門的鑒定機構對傷殘等級進行鑒定的結果確認具體的賠償數額:
3.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的當地的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以及受害人的年齡、戶籍等來確認各項賠償責任。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率不斷增加,社會變化也日新月異。由各類事故和就糾紛所引發的人身傷害賠償案件也越來越多。不論是在類型上還是數量上也都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確定賠償主體情況下,案件處理的首要問題就是賠償。本文以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為著力點,在民法、賠償法的視角下探討人身損害案件類型及賠償范圍的確定,希望能夠為人身損害法律制度的完善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