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鑫
[摘要]海南三亞市的回族人口僅一萬一千余人,集中居住在回新社區和回輝社區,他們在族源、語言、經濟生活和宗教文化方面都獨具特色。其婚禮風俗,富有濃厚的地方氣息和民族特色,通過對其婚俗的觀察發現,三亞回族的婚姻習俗與其他回族分布較多的地區有很大不同,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和緊密的社會功能。研究三亞回族婚禮,對少數民族婚俗文化的地方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三亞回族 婚禮 特色文化
地處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境內天涯區(以前的鳳凰鎮)回輝村社區和回新村社區的回族,據史料記載,他們中有唐代來瓊的阿拉伯和波斯船員及商人的后裔、宋元明清歷代從大陸遷入海南的回族后裔,但大多數是宋明過瓊的占城人后裔,即現在越南占族人的后裔。通過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三亞回族的婚姻習俗與西北地區有很大不同,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深厚的文化特色。
一、婚禮流程介紹
第一項是提親“清《崖州志》卷一風俗”部分記載:“婚不忌同姓,唯忌同族。不與漢人為婚,人亦無與婚者。”回新村社區與回輝村社區是海南省僅有的回族聚居區,歷史上一直實行族內通婚,通婚圈基本限于兩個社區內,很少有人娶非穆斯林民族女子或者嫁給其他民族,除非對方愿意信仰伊斯蘭教并遵守回族習俗生活,這一點和其他地區回族一樣。
年輕人大多都是自由戀愛,擇偶的標準不是看對方的家庭背景,男子注重的是女子是否賢惠,忠貞,勤勞等;女子注重的是男子是否勤勞、實誠、教門好、不喝酒等。男女雙方經自由戀愛,有結婚的意思時,男方會告訴父母,如果父母不反對,就會請家族里有威望的長輩去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若同意,雙方便商定日期舉行訂婚儀式。
第二個程序是定親,定親一般周四的晚上,這是伊斯蘭教一周中的尊貴日子。這種訂親在西北回族地區叫送“四色禮”,內地的回族這時送的是各色糕點,而在三亞回族中送的禮物是檳榔,一般是1200個。檳榔被分贈給左鄰右舍,大家也就知道這兩家子女互訂了終身。
第三個程序是送禮。聘禮是婚姻成立的一個條件,在伊斯蘭教里稱為“麥合爾”(阿拉伯語音譯,意為聘金)。世界許多民族都有聘禮的古老習俗,但伊斯蘭教的聘禮上升成為教義的規定。送聘禮一般是在周五主麻日的晚上,男方家長及本家族長輩好友帶著禮品來到女方家,禮品包括掛面、糕點等。禮金近幾年都是6到8萬。掛面是對女方父母表示敬意,聘金是給女方添置嫁妝。這個程序在內地回族中叫“大定”。而女方接受聘金之后,雙方家長便商量確定結婚的日期。與漢族的結婚聘金不同,這種聘金是送給女方本人而不是其父母,成為了女方的私有財產。無論以后雙方的婚姻生活如何,即使離婚男方也不得索回聘金。
第四個程序是最為隆重的結婚典禮儀式。整個過程一般從周四晚上持續到周日白天。三個晚上以喝茶、吃水果檳榔,聊天為主,是一種茶話會的形式,當地人通常稱為“喝茶”,周五主麻是邀請各個清真寺的伊瑪姆和阿訇來主持伊斯蘭教的證婚儀式,周六是壯觀的宰牛儀式和招待來賓,并準備周日的迎親大典,而周日是正式的迎親典禮。
婚禮的前三天,一般從周四開始分別在新郎和新娘家搭起結婚用的帳篷,布置舉行婚禮的場所。帳篷搭在院子里和門口的巷道里,帳篷一般長20米,寬5米左右,材質為彩條布加鋼管支架,輕巧美觀。兩邊各掛一條橫幅寫著“某某某和某某某新婚快樂”兩邊四個角上各掛一個大紅燈籠,燈籠上有個雙喜字,顯示出漢文化的影響。兩側邊上還掛著一些裝飾的彩燈和花帶,晚上燈火通明,絢爛多彩。帳篷下支了兩列桌椅,中間留一條過道。院子里的空地上架著幾口大鍋,大鍋都用三塊大石頭支起,鍋的直徑都在1米以上。燒火全部用的是收集來的樹枝或者不用的木頭家具,見不到內地常用的碳。這些大鍋是用來燉牛肉和蒸米飯的,為婚禮準備食物。晚上來參加慶祝聚會的人來自兩個村子,來的賓客男女桌分開,桌子上擺著水果、檳榔、茶水,有的男賓桌上也有香煙,大家嚼著檳榔,喝著茶水,聊天說笑。不時把紅紅的檳榔水吐了出來,場面輕松隨意,非常熱鬧。無論是晚上的茶點聚會還是白天的聚餐參加人員基本上是兩個村的家庭代表,一般是各家的“家長”。這種參加的廣泛性是非常罕見的。在內地的回族村莊參加婚禮通常是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不會是全村都參加。這種廣泛性的出現應該是因為在海南只有三亞有回族聚居的村落,因為抗戰時期日軍占領海南,在原來回新村的位置修機場,將回新村的村民遷到現在回輝村的位置,抗戰勝利后部分村民遷回回新村,有一部分留在了回輝村,因此兩個村莊一直保持著密切往來,長期的通婚使兩個村子保持了親密的親源關系;兩個村莊一直保持濃郁的伊斯蘭文化特色,具有緊密的教緣關系。
星期五是神圣的結婚宗教儀式。須邀請六個清真寺的伊瑪姆(教長)、管事,還有村里其他阿訇、鄉老等,以及在各個清真寺游學的外地穆斯林,路過的穆斯林、甚至在本村住的游客都可以參加。主人熱情招待大家,可以盡情享用牛肉大餐,無須送禮。這也是符合伊斯蘭教義的,是“做好事”,出“乜提”。中午做完主麻聚禮之后,阿訇到結婚雙方的家中舉行宗教證婚儀式。由阿訇為新郎和新娘念“尼卡哈”,為阿拉伯語Nikah的音譯,意為“婚姻”、“結婚”,是阿拉伯語的證婚詞和祝賀詞。還要詢問雙方是否出于自愿。在三亞,宗教儀式的效力比法律登記還要大。這里一直有早婚的傳統,一是宗教教義影響,二是熱帶氣候下人的成長發育快,三是早婚有利于家庭經濟的發展。
星期六是宰牛儀式。三亞回族的結婚過程不同于西北和內地的回族用整桌宴席招待客人,招待客人是一碗燉牛肉和米飯,每個桌上一盆冬瓜湯,外加茶水飲料。和西北宰牛不同的是,為了便于屠宰,宰牛時用一根鋼筋插到牛嘴里,用繩子把鋼筋和牛角綁在一起,一兩個人踩在鋼筋另一頭,這時阿訇拿一把長刀迅速割斷牛的喉嚨、動脈,同時嘴里念著經文,在阿訇下刀的同時,一個人拿著硬紙板擋在牛頭前,防止牛血四處亂濺。筆者觀察的這次婚禮共宰了8頭牛,每頭牛價格都在13000元左右。這里結婚待客幾乎都是牛肉,很少見到羊肉。院子的空地上鋪著一道一兩米寬的彩條布,兩側坐著一二十位成年男性,大家一人一把菜刀和砧板,把整塊的牛肉切成小塊,牛心,牛肝,牛肺也一同切成塊。切肉的全是男性,婦女負責蒸米飯、煮肉、切檳榔。整個現場到處都是來祝賀的村民,熱鬧非凡。
星期天是結婚典禮,早上七點半開始,村民陸續來參加婚禮,帳篷外支了四張桌子負責收禮金。禮金的多少主要根據親戚關系的遠近和交情的深厚,普通村民關系禮金至少都在2000以上,本家族的伯、叔、姑、舅、姨這些近親,搭禮大多在1萬以上。
桌子上都擺滿了水果、飲料、瓜子,參加婚禮的婦女們的蓋頭顏色各異,一般是年輕少女帶顏色艷麗的蓋頭,中年婦女帶淺黃色或大紅色,老年婦女帶黑色或綠色。十點左右,新郎提著一籃蜜棗,給參加婚禮的親友發放,并感謝親友的到來,發放完后,新郎手捧鮮花在一幫朋友的簇擁下去迎娶新娘,筆者觀察的這次婚禮,因為新郎和新娘家在同一個村子,距離很近,再加上門口修路,迎親隊伍步行去迎娶新娘,沒有組織車隊。一個多小時后,娶親隊伍帶著新娘和送親隊伍來了,大門口禮花炮齊鳴,迎接新娘的到來,新娘的新婚服飾是用鑲滿鱗片的絲綢面料制成,太陽一照,鱗片會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新娘的頭飾非常漂亮,發髻四周插滿各式各樣的發簪,從正面看去,新娘宛如孔雀開屏一般美麗動人。新娘是全場的主角,大家爭相和新郎新娘合影留念。隨后新郎新娘給現場來賓發檳榔以示感謝。婚禮已經成了全村人的歡聚盛宴,成了民族力量凝聚的源泉。
二、特色文化
(1)別樣的請帖。不同于內地回族結婚時都要給親朋好友送請帖,三亞回族是以雙方父母的名義將請帖貼在兩個村子六座清真寺里的告示欄上。因為清真寺是穆斯林宗教和社會活動的中心,貼在這里不僅可以使每家都知道,而且有宗教名義的神圣感。據筆者觀察,婚禮幾乎都在周末,而且很少出現一周兩家以上舉行婚禮。請帖公告之日距離結婚日期一般有半年之久,有的甚至一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參加婚禮的客人幾乎是全體村民家庭的代表,如果兩對新人同時結婚,就會沖突,大家沒法都參加。
(2)高昂的禮金。筆者觀察到的這幾家禮金都在900到1000萬以上,據村民介紹現在普通人家禮金都能收到300萬以上,這在其他地方都是非常罕見的。新人可以利用這筆資金投資做生意,發展家庭經濟。也有部分村民抱怨這些年由于一些人做生意先富了起來,大家禮金互相攀比越來越高,加大了村民間的貧富差距,甚至有的村民為了籌錢蓋樓,提早為弟弟妹妹舉行婚禮,收取禮金。總之,利大于弊,你兩千我三千的送禮形成了聚沙成塔的效應,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濟互惠,是兩個回族村莊長期形成的與眾不同的團結互助形式。送禮與還禮把兩個村子的回族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張復雜的禮物流動網絡。
(3)情深的朋友圈。在婚禮上經常看到少則四五個,多則一二十名婦女穿著相同。這是當地女性村民的社會交往圈子除了各自的家庭圈、親戚圈之外,富有特色的“朋友圈”,當地人習慣稱之為“幫”。形成這種朋友圈一般是基于從兒時的玩伴開始形成的友誼,也有的在成年后意氣相投所形成的志同道合。一般這種朋友圈關系維持的很久,大家到老年都在一起。如果說親屬圈是由近及遠的“差序格局”的話,朋友圈就是是一束束、一捆捆的“團體格局”。舉行婚禮時,不論哪家子女結婚,新郎或新娘的媽媽要給自己朋友圈的姐妹們每人做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上衣和一個蓋頭,婚禮上大家都會穿著統一的衣服來參加,從衣服就可以把不同的朋友圈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