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四雙
【摘要】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在處理夫妻婚內侵權的問題上以及民事責任的追究機制上存在嚴重的法律漏洞,通常情況下法律更側重于追究侵權責任人的刑事責任以及行政責任而非民事責任,依靠現行《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來處理大部分婚內侵權問題的立法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法律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夫妻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重要意義,完善夫妻婚內侵權民事責任的救濟機制,依法設立不同的救濟方式和有效的救濟途徑,以達到促進法律發展、維護家庭和諧、營造穩定社會氛圍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夫妻婚內侵權;構成要件;適用障礙
一、確認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障礙
有學者認為,確立婚內侵權制度事實上是打著維護婚姻家庭的幌子而破壞社會穩定。婚內侵權賠償制度的確立會激化家庭矛盾,傷害夫妻感情,若夫妻雙方“對簿公堂”,很難再維持正常的夫妻關系,最終可能以離婚而收尾。也有學者認為,確立婚內侵權制度并無實際上的意義,因為我國多實行夫妻共同財產制,“雖然我國《婚姻法》在第17條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同時,也在第18條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制、第19條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但在實踐審判中,人民法院通常都是將婚內侵權的案件以夫妻關系為由進行處理,而不是直接定義為侵權的法律關系,否則難以操作。目前,人民法院的態度可以分為肯定論和否定論兩種論斷。“我國首例支持夫妻婚內侵權損害賠償的案例是張某某訴楊某案,原告懷疑丈夫有婚外情而實施了過激行為,后被丈夫以其有精神病為由強制送人精神病院,妻子遂起訴丈夫請求精神損害賠償。”而否定論的則是以石某訴鄧某婚內人身損害賠償案為例,鄧某因患有偏執型人格分裂癥,在不能辨認自己行為后果的情況下將石某砍傷,石某與鄧某離婚后起訴要求對方賠償自己的醫療費、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等費用。法院認為:石某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治療費用已從夫妻共同財產中支付,離婚后雙方又按照當時的各自具體情況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因此石某的訴訟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的依據,法院裁定駁回。這種態度的差異極不利于當事人維護合法權益,也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相違背,因此,亟須建立完善的夫妻婚內侵權責任制,來彌補法律的灰色地帶,確認法律的明確界限,更有效是幫助當事人維權。
二、確認婚內民事侵權責任制度的意義
現如今,大部分婚姻關系依舊在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下奉行著封閉型的家庭模式,把家庭矛盾、甚至婚內侵權內部化,將法律隔絕在合法的婚姻關系之外。其次,婚內侵權行為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在面對侵害發生時,受害方往往會受到施害方情感因素的影響,而漠視侵權行為的客觀存在,甚至放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導致法律這塊好鋼沒法用在刀刃上。由此造成的普遍家庭觀念就會變成“只要這種侵權沒有上升到刑法處罰的高度,那么法律就沒有必要進行干預”。這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會導致權利義務的不平等,不利于法律的發展和推進。
三、確認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有利于彌補法律漏洞,促進法律完善
首先,婚內侵權行為并不必然導致婚姻關系的終結,然而,因為法律制度的不完整性導致了司法機關在處理夫妻婚內侵權的具體問題上所采用的處理方式缺乏信服力度。其次,我國《婚姻法》雖然對家庭暴力、虐待等侵權行為規定了行政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但對民事責任的追責形式和賠償數額并沒有具體的規定。雖然二者針對的對象不同,但是在具體的法律規定中,應當均作出具體的規定,不能有所偏重,否則因為已經對侵權人實施了刑罰或行政處罰,就減輕或免除其民事賠償責任的處理方式,不能從根本上促進法律的完善和發展,也不利于法律體系的構建。
四、確認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有利于制約夫妻關系,維護家庭和睦
家庭關系的穩定主要依靠夫妻雙方的共同構建。所以,當夫妻一方損害另一方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時,這種穩定的家庭結構就會出現動蕩,若此時僅僅依靠道德輿論或者受害方的原諒來作為維護家庭穩定、保障合法權益的手段則這種救濟方式顯得蒼白無力。然而我國現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對于這一侵權行為的制約及救濟途徑大多建立在“離婚”的前提之上,所以導致很多不愿走離婚這條救濟途徑的公民無法平等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夫妻關系中,受害方的一味妥協不但不會有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甚至會激化出更大的家庭矛盾。所以,要想從法律層面制約夫妻關系,保障夫或妻一方獨立個體的基本權利,維持合法婚姻關系的穩定性,必須確立婚內侵權民事責任損害賠償制度的積極意義。
五、確認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有利于加強個體的法律意識。保障社會秩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法律意識的進步,女性主體地位的進一步提升,人們開始削弱夫妻一體主義的固有觀念,開始主張夫妻個別主義,人們對個體的獨立性意識的追求也逐步增強,法律也對男女雙方平等的權利義務作出了具體的規定,確立夫妻雙方的平等的法律地位。“由此可見,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中各自享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不因婚姻關系的締結而增減。”而在現實生活中,以現行法律的規定來作為受害方的主要救濟手段,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公民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維護家庭的完整性,只有將抽象的權利救濟落實到具體實物中,通過婚內侵權民事責任制度的確立,改變單一的、固有的救濟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救濟機制,積極維護民事主體的地位、增強法律意識,才能讓公民的享有平等權利,保障社會的正常秩序。